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2篇
  3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大鼠睾丸细胞经0.03%胶原酶分散后,采用不连续/连续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可得到高纯度的间质细胞。0.52nmol/L hCG、0.1μmol/L霍乱毒素和10μmol/L Forsko-lin均可刺激间质细胞cAMP(霍乱毒素>For-skolin>hCG)和睾酮(三者无显著性差异)生成。采用链霉蛋白酶非特异性水解法制备的卵清蛋白糖肽对hCG、霍乱毒素和Forskolin刺激大鼠睾丸间质细胞cAMP和睾酮的生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hCG寡糖链可能参与受体、G蛋白和腺苷酸环化酶之间的偶联过程,卵清蛋白糖肽Asn-糖链可直接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及/或G蛋白与腺苷酸环化酶之间的偶联。  相似文献   
122.
123.
新生大鼠雌激素注射后睾丸肥大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生大鼠注射雌二醇后,睾丸肥大细胞于第30天可见到,细胞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生后4-6个月,睾丸网附近仍可见大量肥大细胞。睾丸内的肥大细胞比皮肤内的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TMC)小而与小肠粘膜的粘膜肥大细胞(MMC)相近,AB-S染色后基本着蓝色,硫酸小檗碱荧光染色后呈现中等强度黄色荧光,结果提示,新生大鼠雌激素注射后睾丸内肥大细胞的增多可能与免疫过程有关,睾丸内肥大细胞与CTMC和MMC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4.
本实验用外源性雄激素引起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分泌抑制,对这两种细胞中的溶酶体及分泌吞噬和自体吞噬活动进行了超微结构形态观察和半定量分析。实验中应用了CMP酶细胞化学技术和免疫胶体金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在分泌受抑制状态下,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中溶酶体增多,分泌吞噬活动加强;与此同时,睾丸间质细胞也表现溶酶体增多、自体吞噬活动加强。这些结果不仅再次证明在分泌蛋白质激素细胞中溶酶体以分泌吞噬的方式参与了激素分泌调节,更重要的是初步证明在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分泌调节中,也有溶酶体的参与,其形式是自体吞噬作用。细胞通过自体吞噬作用得以在短时间内清除一部分合成激素的细胞器和其中的激素,这可能是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及时有效地调整激素分泌量的一项重要机制,与分泌蛋白质激素细胞的分泌吞噬有着相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5.
睾丸生殖细胞的凋亡及其调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uo CX  Tang TS  Liu YX 《生理科学进展》2000,31(4):299-304
睾丸生殖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存在自发性和诱发性凋亡,这是清除过量或异常生殖细胞的一种重要途径。生殖细胞的凋亡涉及内分泌、细胞社会组成和基因等多因素的调控。深入了解生殖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明确决定睾丸生殖细胞(Germ cells,Gc)凋亡机制的分子组成,将为治疗男性不育和开发男性避孕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6.
为了了解小剂量重离子辐射诱导小鼠睾丸结构的适应性反应,采用小剂量(0.05Gy)~(16)O~(8 )离子照射B6C3F_1雄性小鼠睾丸。4h后,再给予2Gy~(16)O~(8 )离子照射。照射后第35天取材在光镜下观察睾丸结构。结果显示,大剂量(2Gy)照射明显损伤睾丸组织,主要表现为曲精细管直径几乎减小一半,精管内各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减少或消失,特别是精原细胞几乎完全消失。而Leydig细胞和Sertoli细胞仅有轻度核固缩及胞浆减少。提示睾丸生殖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间质组织细胞。预先给予小剂量(0.05Gy)照射可明显减轻随后大剂量(2Gy)辐射对睾丸组织的损伤。提示小剂量重离子辐射可诱导小鼠睾丸结构明显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7.
为了解牦牛Bos grunniens睾丸组织在性成熟前后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几种酶活力变化,对九龙牦牛睾丸组织中参与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和线粒体呼吸链中几种酶活力做了测定.结果显示,性未成熟的九龙牦牛睾丸组织中β-羟脂酰CoA脱氢酶(HAD)活力显著高于成年九龙牦牛(P<0.01),而乳酸脱氢酶(LDH)、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细胞色素氧化酶(COX)活力未见显著差异,提示脂肪酸β-氧化在性成熟前的牦牛睾丸组织能量代谢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比较成人睾丸支持(Sertoli)细胞不同分离方法的效果,建立成人Sertoli细胞简便高效的分离方法。方法将质量相等的睾丸组织按照不同分离方法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胰蛋白酶、DNA酶、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一步消化法;B组采用胰蛋白酶和DNA酶第一步消化,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第二步消化;C组采用胰蛋白酶和DNA酶第一步消化,透明质酸酶第二步消化,胶原酶第三步消化;D组为对照组。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鉴定Sertoli细胞;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测定3组Sertoli细胞的活性和纯度;应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3组Sertoli细胞与胰岛共移植至糖尿病鼠的效果。结果分离获得的细胞经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鉴定,具有Sertoli细胞的特征,A、B、C三组Sertoli细胞的纯度分别为(85.17±1.8)%、(92.33±2.5)%和(93.12±2.6)%,B组和C组的Sertoli细胞纯度显著高于A组(t=7.35,t=7.95,P=0.00,P=0.00)。B组Sertoli细胞活性于培养14d时达到峰值,此后缓慢下降。B组Sertoli细胞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C组(t=4.02,t=2.77,P=0.00,P=0.01),且B组Sertoli细胞与胰岛共移植术后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显著高于A、c、D组(F=165.548,P=0.000)。结论采用两步消化的方法能够获得纯度和活性较高的Sertoli细胞,其与胰岛共移植能够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  相似文献   
129.
《生物磁学》2011,(20):3801-3804,3808
目的:探讨抑制甲基转移酶(DNMT)对K562细胞中癌-睾丸抗原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采用针对DNMT家族不同成员的siRNA转染K562细胞,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DNMT及癌-睾丸抗原的水平表达,并采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检测部分癌.睾丸抗原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结果:经siRNA干扰后,K562细胞中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癌-睾丸抗原CTl0的启动子区序列发生了去甲基化,但处于非甲基化状态的MAGE.A1启动子区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干扰DNMT组的K562细胞,再表达癌-睾丸抗原CT10、PRAME和CT9,而MAGE-A1、ssx-1的表达上调,但是NY-ESO—1、HCA587和HCA661的表达状况均没有任何影响。结论:在K562细胞中,干扰DNMT可使部分癌-睾丸抗原基因的启动子区发生去甲基化,从而导致相应的癌-睾丸抗原分子的再表达或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构建范可尼贫血通路Fancm基因敲除小鼠,研究Fancm基因缺失对小鼠生理功能,特别是雄性生殖器官的影响。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Fancm基因敲除小鼠。分析FANCM蛋白在野生型和Fancm^-/-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统计Fancm^-/-小鼠的出生率、体重、性别比例及子代生育情况,分析血液常规指标。组织形态学研究雄性Fancm^-/-小鼠睾丸生理病理表型。结果敲除Fancm基因ATG区域,获得稳定遗传的C57BL/6背景Fancm^-/-小鼠。Fancm^-/-小鼠睾丸中FANCM蛋白表达完全丢失。Fancm^-/-小鼠无明显的胚胎致死现象,但雌性Fancm-/-小鼠数目显著少于雄性Fancm^-/-小鼠。同窝Fancm^-/-小鼠比较野生型体重无明显区别,部分血常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Fancm^-/-小鼠有明显的生殖能力缺陷。雄性Fancm^-/-小鼠睾丸有显著的发育缺陷,其生精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影响睾丸发育与精子的生成。结论成功获得稳定遗传C57BL/6背景Fancm^-/-小鼠,Fancm基因参与小鼠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雄性生殖器官功能的维持及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