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8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119篇 |
专业分类
8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66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以盛果期10a生品种‘阿部白’桃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进行连续2年定位施肥试验,设置放射沟施全量肥(R_(NPK))、放射沟施半量肥(R_(1/2NPK))、注射施全量肥(I_(NPK))和注射施半量肥(I_(1/2NPK))4个处理,分析注射施肥对桃园0~6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探讨注射施肥在桃树生产中的应用,为高效施肥和提高水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桃幼果膨大期(5月15日),0~40cm土层中,试验各处理的总氮钾含量差异不明显,注射施肥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放射沟施肥;果实成熟前期(7月15日),在相同施肥量下,0~40cm土层中注射施肥处理的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以I_(NPK)处理的最高,且分别比放射沟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6.61%、12.56%和10.15%、23.93%,同时注射施肥处理的0~40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均低于放射沟施肥处理,部分处理差异达显著性水平;不同处理对土壤中磷的影响较小。(2)果实成熟前期,0~60cm土层中注射施肥土壤中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以及0~20cm土层的碱性磷酸酶均显著高于放射沟施肥;同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与土壤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3)INPK处理的桃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且分别比R_(NPK)处理显著增加了12.24%和11.21%;I_(1/2NPK)处理的单株果实产量最高(65.25kg)并显著高于放射沟施肥处理,但与INP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认为,注射施肥对桃树土壤中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以及果实品质都有积极的影响,且以NPK全量注射施肥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2.
飞蝗变型及体色多型的内分泌控制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飞蝗具变型现象,散居型和群居型在形态特征、生理机能、行为及体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保幼激素已被证实能诱导飞蝗散居型绿色的出现。近年,从飞蝗心侧体成功地分离了一种神经肽——黑化诱导激素([His^7]-corazonin),并用白化型进行检测,证实了其对体色黑化作用的活性。不同时间对飞蝗若虫注射不同剂量的[His^7]-corazonin,能诱导出现除绿色以外的散居型体色,如浅褐色、褐色、赤褐色、黑色等;也能诱导出现群居型的体色,即黑色配以橘黄色的底色。而且,对散居型若虫注射[His^7]-corazonin能诱导其形态向群居型转换。这些研究证实[His^7]-corazonin对飞蝗的变型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又不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53.
54.
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在睡眠-觉醒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31只清醒自由行动的雄性SD大鼠进行。结果如下:(1)双侧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微量注射3.3nmol溴隐亭后第2—3h觉醒时间显著增加(P<0.01);6.6nmol溴隐亭有类似效果;0.66和1.33nmol溴隐亭无明显作用。(2)同样方法VTA微量注射2nmol和4nmolSCH23390后第2—3h觉醒时间明显减少(分别为P<0.01和P<0.05),但注射3.4nmol舒必利则无效。(3)红藻氨酸(0.3μg)双侧VTA注后一周,大鼠白天觉醒减少,夜间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溴隐亭微量注射到VTA可能通过D1受体使多巴胺神经元活动增加而产生致觉醒作用;另外VTA中DA神经元对于维持日间的觉醒可能有紧张性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注射小针刀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癌性疼痛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将入选病例分为注射针刀组(针刀配合奥施康定)、奥施康定组(单纯西药奥施康定),每组各33例。针刀组每日给予口服药物、隔日给予针刀治疗;奥施康定组每日给予口服药物,14日为1个观察周期。治疗前后测定疼痛程度(NRS)并分析疼痛缓解度(PAR)。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注射小针刀联合奥施康定对癌性疼痛的治疗疗效较单用奥施康定更好。 相似文献
56.
自公开发表脊椎动物用含由真核细胞活性启动子驱动的外源基因的细菌质粒进行注射而诱导免疫应答的报告以来大约已过去了10年。这种免疫途径因其快速、简易、能诱导抗具复杂结构的天然蛋白抗原的免疫应答,以及无需活载体或复杂的生化技术就能诱导体液和细胞两种免疫应答而一直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7.
受精是生命起源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在辅助生殖的过程中,完全受精失败发生具有其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受精失败常伴随着一些胞间调控机制异常,其中,可能阻滞在与精子穿越卵冠丘复合体、精子-透明带结合/穿透、精子-卵膜结合、卵子激活、精子去浓缩或原核形成等任一阶段。通过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可以避免大部分受精失败现象,但某些患者仍无法成功受精,即使采用辅助人工激活也无法完全避免其发生。对于在辅助生殖过程中完全受精失败患者,结合其卵子成熟情况、精子质量及相关检测结果,在后续周期调整临床方案可有效避免受精失败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8.
VEGF、VEGFR2在青春期大鼠睾丸、附睾及附睾精子上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在青春期大鼠睾丸及附睾表达的研究,探讨其在雄性生殖器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VEGFR2在SD大鼠睾丸和附睾的表达定位,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它们在大鼠附睾精子上的表达定位。结果VEGF及VEGFR2在青春期大鼠睾丸和附睾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睾丸中,VEGF主要表达于精原细胞胞质、精子细胞发育中的顶体、Sertoli细胞胞质及精子残余体内,Leydig细胞胞质也有阳性表达;VEGFR2主要表达于精子细胞发育中的顶体和间质细胞胞质。在附睾中,VEGF表达于附睾管上皮所有主细胞胞质内;而VEGFR2表达于附睾管头段和尾段上皮主细胞胞质内,体段免疫染色阴性。免疫荧光显示,VEGF与VEGFR2都与精子头部顶体、尾部颈段、中段和主段相结合,末段未见阳性荧光。结论VEGF及VEGFR2在大鼠的睾丸和附睾中均有表达,其表达定位具有细胞特异性和区域特异性,提示其可能在大鼠睾丸精子发生和附睾精子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以人睾丸组织总RNA为材料,用RT-PCR方法合成了人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ACAP)编码区(530bp)和全长cDNA(1930bp)片段.并分别将这些cDNA片段克隆入pUC18载体的Sma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对重组质粒分别采用直接DNA双链末端终止法和在核酸外切酶Ⅲ和核酸酶S1作用下连续缺失DNA后,相继克隆,构成一系列连续缺失的缺失体的方法,测定了全部核苷酸顺序.结果表明:ACAP编码区的cDNA顺序与已报道的有12处碱基的改变,其中11处碱基顺序的改变不引起编码的氨基酸变化,只有第385位的T→A后,才引起其编码的氨基酸由Ser→Thr,但由于Ser和Thr的理化性质极其相似,这一变化可能并不导致蛋白质的生物活性的变化.这些改变可能是由于种族、群体或个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