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小儿麻疹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多见于6个月至5岁小儿,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有传染性。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冬春季多发。通过咳嗽、喷嚏、说话时飞沫直接传播。常见并发症有肺炎,严重时并发脑膜炎,心力衰竭。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几期:①前驱期:起病到出疹的3—5日。主要症状为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有麻疹粘膜斑;②出疹期:约3—5日,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加剧,皮疹首见于耳后发际,继之从上而下蔓延。3日内遍及全身;③恢复期: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隐退,并留有棕色色索斑,伴有糠麸样脱屑,全身中毒症状减轻,逐渐康复。整个病程10-14天。曾接受麻疹疫苗者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散在,色淡不留色素沉着,可无麻疹粘膜斑。实验室检查,出疹期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鼻咽部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可查见多核细胞。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重点在于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2.
目的:探讨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诊断、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月68例病理确诊的ⅠE期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治疗经过、放疗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68例ⅠE期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男性44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1.83:1。原发于眶40例,睑5例,泪腺11例,结膜12例。经过55月(28-135月)的随访,5年总生存率为91.3%,5年的局部控制率为97%。结论:附属器MALT淋巴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以侵及眶者居多,B超、CT、MRI仅可提供较好的定性、定位诊断,确诊仍需病理诊断。手术切除联合局部放射治疗对ⅠE期附属器MALT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附属器MALT淋巴瘤有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危险,放射治疗后长期的随访仍然是必须的。放疗或化疗也可以作为成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83.
HPM长期辐照的眼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功率微波(HPM)在不同平均功率和不同重复频率条件下长期多次照射对组织结构的生物效应,为我国HPM安全防护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HPM效应模拟源远场平面波(峰值功率密度50W/cm^2)分3个不同平均功率水平,每天6min持续照射1个月,并在照后5个时间点通过底镜、裂隙灯观察、组织病理学方法等研究HPM长期照射对动物重要部位结构的生物效应。结果:HPM照射后角膜、晶状体、底等组织结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其中角膜病变依剂量不同可分别于照后2月到照后6月恢复正常,而晶状体病变在观察期内(照后6月)仍未见恢复,照射后动物底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稍有扩张充血,但未见瘢痕、裂隙、出血等表现。结论:实验所用剂量范围内的HPM重复照射可以对动物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效应,并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在实验的观察期内,角膜和底依照射剂量不同可分别于照后不同期间恢复正常,但晶状体混浊在观察期末仍未见恢复,能否发展成微波白内障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84.
记述栉蚤科Ctenophthalmidae Rothschild,古蚤属Palaeopsylla Wagner,19031新种,标本采自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短尾鼩Anourosorex sp.体上,模式标本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85.
蝴蝶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物种之一, 其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变化能够揭示环境改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优越, 植物区系多样, 孕育了丰富的蝶类资源。为了有效利用环境和保护蝶类资源, 2016-2018年, 作者采用样线调查法, 对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植被、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林4种生境中蝶亚科昆虫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蝶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共记录蝶亚科13属19种4,363只, 其中阿芬蝶(Aphantopus hyperanthus, 961只)、亚洲白蝶(Melanargia asiatica, 637只)、爱珍蝶(Coenonympha oedippus, 594只)分别占总数的22%、15%和13%, 为保护区优势种; 蟾蝶(Triphysa phryne, 17只)仅占总数的0.39%, 为保护区的稀有种。在空间分布上, 4类生境中针阔混交林蝶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低, 多样性指数最高, 不同生境蝶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存在明显差异(P < 0.05), 优势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在时间动态上, 2016-2018年蝶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物种个体数量高峰期主要发生在8月, 优势种变化明显。因此, 保护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类多样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6.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伴快速动相睡眠行为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帕金森病伴快速动相睡眠行为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电刺激组(n=35)和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帕金森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睡眠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电刺激组有效率91.43%(32/35)较对照组70.59%(24/34)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结果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MoCA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且电刺激组上升程度较较组更低,SCOPA-AUT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睡眠情况结果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且电刺激组上升程度较对照组更低,醒觉指数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抑郁、嗜睡情况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抑郁、嗜睡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PSQI、UPDRS评分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PSQI、UPDR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帕金森病伴快速动相睡眠行为障碍患者中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87.
记述了曲突蝇Cyrtodiopsis 1新种和1新纪录种,即广西曲突蝇C.guangxiensis sp.nov.及五斑曲突蝇C.quinqueguttata(Walker),并讨论了新种与近缘种的区别.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8.
记述了中国水蝇科Ephydridae立水蝇属Lamproscatella Hendel 1新种,细鬃立水蝇L.minuta sp.nov.,讨论了它与近似种的区别,并编制了中国该属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CAU)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9.
大眼长蝽对苜蓿盲蝽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评价了大长蝽Geocoris pallidipennis(Costa)对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Goeze)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大长蝽捕食苜蓿盲蝽的有效虫态为3~5龄若虫及成虫,其中成虫的捕食率最高。大长蝽对苜蓿盲蝽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其捕食量随着猎物龄期的增长而减少,而随着自身龄期的增长而增加。24h内,大长蝽雌成虫最多能捕食37.88头苜蓿盲蝽1龄若虫。15~35℃范围内,大长蝽的捕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5℃下的捕食量为15℃下的1.78倍。上述研究表明,大长蝽是苜蓿盲蝽的重要捕食性天敌。  相似文献   
190.
记述了中国蝶亚科Satyrinae黛蝶属Lethe Hbner,18191新种和1新亚种——浅色黛蝶Lethe tingeda sp.nov.,比目黛蝶宝兴亚种Lethe proxima baoxingensis 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比目黛蝶宝兴亚种,新亚种Lethe proxima baoxingensis ssp.nov.(图1~7)新亚种与比目黛蝶指名亚种Lethe proxima proxima Leech相似,主要区别是:后翅正面亚缘只有2枚斑;前翅反面外横带不规则弯曲;后翅反面Cu2、2A脉间外横线强烈弯折。淡色黛蝶,新种Lethe tingeda sp.nov.(图8~14)新种与棕褐黛蝶Lethe christophi(Leech)相似,主要区别是:颜色较浅;雄蝶后翅性标斑小,水滴状,覆有黑色毛簇,而非烙斑状;后翅反面cu1室内无斑;m3室内斑瞳点不扩大;翅反面前后翅外横线不连贯;雄性外生殖器囊突较粗短;钩突近端部背侧隆起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