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7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PCR特异产物回收纯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侯义龙 《生物技术》2005,15(4):36-37
方法:采用三种方法对苹果褪绿叶斑病毒RT-PCR的特异DNA产物进行回收纯化。目的:针对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回收纯化方法。结果:用普通琼脂糖替代低融点琼脂糖,回收纯化后产物的浓度及纯度与低融点琼脂糖法基本一致,完全可以用普通琼脂糖替代低融点琼脂糖进行DNA片段的回收纯化,从而降低成本,简化操作。玻璃奶法的回收纯度明显高于低融点琼脂糖法和普通琼脂糖法,且更快速安全,是采用普通琼脂糖法还是采用玻璃奶法回收纯化DAN片段应以实际需要而定。  相似文献   
92.
铝胁迫下植物根系的有机酸分泌及其解毒机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酸性土壤中的铝毒害问题,已成为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耐铝植物通过根系分泌有机酸来解除或减轻铝的毒害是外部解铝毒的重要机制.文章对铝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种类,有机酸解铝毒机理、解铝毒能力,有机酸分泌方式及调控其分泌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3.
B型肉毒毒素重链C端基因的表达与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状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有7种血清型(A~G),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细菌蛋白质。人类肉毒中毒主要是由A、B和E型引起。本研究克隆了B型肉毒毒素重链C端片段(Hc),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诱导表达,并用Ni离子亲和柱进行了纯化。Hc蛋白免疫后的BALB/c小鼠可以抵抗6×103LD50B型肉毒毒素攻击。  相似文献   
94.
95.
朊毒体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病原微生物概念的特殊致病因子。目前公认其化学本质是一种具有蛋白酶抗性的蛋白质分子。朊毒体又称为传染性蛋白颗粒或朊病毒,是人和动物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本文从朊毒体结构特点、感染机制、动物模型及应用、病理变化及疾病诊断、研究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6.
镉、铅对蟾蜍精巢毒作用的酶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贾秀英  董爱华 《生态学报》2004,24(10):2329-2333
为研究镉、铅对精巢的生化毒作用机理 ,应用氯化镉、硝酸铅溶液对成年雄性蟾蜍进行腹腔染毒 (按镉计 0 .1、0 .2、0 .4、0 .8mg/ kg体重 ;按铅计 1、2、4、8mg/ kg体重 ) ,连续染毒 7d后活体解剖 ,测定分析精巢中各种酶的活性。结果显示 ,在镉染毒下 ,精巢乳酸脱氢酶 (L DH)和酸性磷酸酶 (ACP)的活性随镉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而碱性磷酸酶 (AL P)未发现明显变化 ;在铅染毒下 ,乳酸脱氢酶 (L DH)和碱性磷酸酶 (AL P)的活性随铅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而酸性磷酸酶 (ACP)未发现明显变化 ;乳酸脱氢酶 (L DH)同工酶在镉、铅染毒下则主要表现为酶带 L DH1 、L DH2 的抑制或缺失和 L DH5活性的增强。因此 ,镉、铅对蟾蜍的雄性生殖毒性机理可能与酶的活性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L DH可以考虑作为反映镉、铅中毒对精巢功能影响程度的一种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7.
丛磊  刘燕 《生命世界》2004,(1):30-31
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毒豆属植物,由于它们具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应用上潜力巨大,但在我国对其原产地、生态与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知识报道较少。下面就其园林应用种类的有关内容作一补充,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8.
为了研究超强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IBDV)的致病性及其VP2基因高变区的分子变化,以vvIBDV GX8/99株囊毒为研究对象,将该毒在SPF鸡胚连传10代后,再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续盲传.该病毒在CEF上传至22代时开始引发CEF细胞病变,随之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用无限稀释法连续克隆2次后获得了4个病毒克隆,再将该4个病毒克隆分别连续回传3~5周龄SPF鸡10代.分别比较4个克隆毒及其回传SPF鸡后不同传代毒,对4~6周龄SPF鸡的致病性及VP2高变区氨基酸分子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克隆化毒的细胞培养毒对SPF鸡只有0~6.7%的致死率,不同克隆毒的SPF鸡传代毒对SPF鸡的致病性却都逐渐增强,但程度差异很大,其中克隆#5在回鸡1、5和10代后的致死率从0分别增加到10%、20%和27%;克隆#4从6.7%增加至13%、17%和23%;但克隆#1和#3的致病性变化相对较小.相对于原始囊毒及鸡胚毒,4个克隆化毒在测序的VP2高变区的约145个氨基酸中,有10个位点发生了相同的变异,变得与适应细胞的疫苗毒D78株基本一致,在回鸡传代导致对鸡毒力增强的过程中,这10个位点中大多数氨基酸不再变化,只有第253位和256位氨基酸从囊毒的Q和I变为细胞适应毒的H和V后,有些病毒克隆回鸡至第10代时又变为原囊毒的Q和I,这表明VP2高变区大多数氨基酸的变异可能与病毒的致病性关系不密切,而与对细胞培养或组织的亲和性的关系更为密切.本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建立的超强毒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及其相应的回鸡传代毒系列,为研究vvIBDV其它基因变异与致病性及其它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必要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99.
曾伟才 《蛇志》2004,16(1):76-77
蛇类在药用、食用及化工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市场需求量大,价值高.然而,我国野生蛇类资源已逐年减少,野生蛇的规格、质量也逐年下降,人类利用蛇类资源必须靠人工驯养繁殖,把野生变为家养,才能满足人类对蛇类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0.
孙立友 《蛇志》2004,16(3):11-11
毒蛇咬伤是农村山区夏秋季的一种常见病,但饮酒后被蛇咬伤却不多见,作者曾于近期成功救治1例此类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