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7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61.
162.
目的:探索相思豆毒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蛋白含量、等电点及对动物的毒理作用. 方法:经pH 7.2磷酸缓冲液提取、浓度为30%、50%硫酸铵分级沉淀及甘油透析处理,从去壳相 思豆种子中提取得到相思豆毒蛋白,福林酚法测定蛋白含量,等电聚焦法测定相思豆毒蛋白等电点,小白鼠和家兔灌胃实验研究其毒理作用.结果:从去壳相思豆中 分离提取得到相思豆毒蛋白;相思豆毒蛋白的等电点为6.10和6.24.动物实验表明该毒蛋白对小白鼠、家兔具 有毒性.结论:磷酸缓冲液法是相思豆毒蛋白适宜的提取途径,相思豆毒蛋白对动物具有毒性.  相似文献   
163.
抗蝮蛇毒血清致血清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文军 《蛇志》2009,21(2):115-116
目的通过对抗蝮蛇毒血清致血清病的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可能的预防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576例使用抗蝮蛇毒血清治疗的蝮蛇咬伤患者,常规采用抗蝮蛇毒血清分段稀释滴注法,其中65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血清病,采用抗变态反应治疗。蛄果65例患者均治愈.临床使用抗蝮蛇毒血清治疗的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7天以上的532例患者无1例出现血清病.结论抗蝮蛇毒血清致血清病及时给予抗变态反应治疗,其预后良好;蝮蛇咬伤后足量、全程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预防血清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4.
眼镜蛇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群英  郭天国  龚新国  龚雪嘉  郭德志  郭天昆  尹建生 《蛇志》2009,21(3):183-186,F0003
目的研究眼镜蛇的驯养繁殖技术。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我国宝贵的眼镜蛇类资源。方法在室外模拟野生眼镜蛇的生境.在室内以散养、箱养相结合.配备科研人员及各种先进设施;在驯养过程中观察眼镜蛇的生物学特性。总结驯养管理技术、经验及疾病防治。结果解决了眼镜蛇人工驯养繁殖的技术难题.如眼镜蛇自动采食、无冬眠、蛇病的防治、异地杂交提高眼镜蛇的质量及产量等。结论本研究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大规模展开人工驯养繁殖眼镜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5.
刘本光 《蛇志》2009,21(3):217-217
毒蜂蜇伤在基层山区屡见不鲜。其临床表现差异甚大。轻者仅有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及荨麻疹.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肾功能衰竭、血管内溶血、心率失常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死亡。我科2004~2008年共救治蜂蜇伤危重者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6.
目的:探讨p21在红藻氨酸诱导的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兴奋毒中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经红藻氨酸(KA)处理24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细胞损伤,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21与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p53与p21基因启动子上p53反应元件1结合情况。结果:KA处理后神经元明显损伤,部分细胞胞体缩小、变圆,突起变短、减少或消失,p21与p53蛋白表达上调,并且p53与p21基因启动子上的p53反应元件1结合增加。结论:在KA诱导的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兴奋毒作用中p21蛋白表达上调,而p53直接参与了p21的激活。  相似文献   
167.
孙秀华  刘丽屏  陈星初 《菌物研究》2009,7(3):185-188,192
采用孢子萌发法进行了肟菌酯与戊唑醇不同配比组合在室温条件下对白菜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2种药剂不同配比组合浓度的提高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增强,以质量浓度为16.2mg/L效果最好。肟菌酯与戊唑醇配比为0.5:1时的共毒系数为127.62,增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8.
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液体培养基培养白毒鹅膏菌,测定培养过程中的pH变化、蛋白质含量2项生理指标与6种胞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6种胞外酶均有酶活,但不同酶的活性差异较大,产酶高峰也不尽相同,淀粉酶于第5d达到峰值(198U);羧甲基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和滤纸纤维素酶的酶活变化趋势相近,分别为199、199、198U;愈创木酚氧化酶与邻苯二酚氧化酶的酶活分别在第10d、第11d达到峰值,分别为182、58U。蛋白含量和pH随时间变化,且与酶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9.
根据病毒生物学特性、粒体形态和血清学性质等初步确定从在厦门地区种植的表现为褪绿、褐色坏死斑症状的卡特兰(Cattleya)病株上分离的一个病毒分离物为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ringspotvirus,ORSV)。通过摩擦接种6科27种(或品种)指示植物,结果其中4科8种(或品种)表现症状,与烟草花叶病毒不同;理化性质试验表明稀释限点为5×10-5,致死温度为92℃~94℃,体外存活期超过3个月。提纯病毒为长约300nm,宽约18nm杆状粒体。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其外壳蛋白分子量约为17kDa。该分离物与ORSV抗血清具有强阳性反应、而与TMV抗血清反应微弱,认为该病毒为ORSV分离物。用纯化病毒免疫家兔,成功地制备出特异性抗血清,并通过Dot-ELISA法对厦门地区种植的兰花病株进行了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170.
浙江武义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源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 浙江省境内首次出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 且仅武义县有发病现象。因为该病毒病是一种虫媒病毒, 且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是主要传毒介体, 所以本文通过白背飞虱灯下诱虫情况调查、 迁飞轨迹模拟、 天气学背景分析以及毒源地分析, 阐释了2009年浙江省武义县发现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供毒源地分布情况, 以及白背飞虱携毒的传递路径, 并讨论了轨迹模拟中各生物学参数的设定方法, 从而为剖析该病毒的宏观流行规律奠定科学基础。结果显示:(1) 通过对白背飞虱迁入武义的主要虫源地与经鉴定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区域的叠加分析, 明确了浙江武义的可能毒源地分布于两广、 闽南、 赣南四省区境内; (2) 西南低空急流及偏南气流是白背飞虱将我国南方的病毒远距离传送到武义县境内的动力源; (3) 白背飞虱随下沉气流和降雨在武义境内的集中降落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当地暴发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