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9篇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通过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株(CRL-1730)来建立颈性眩晕血瘀证患者血清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对细胞进行形态学鉴定后,实施体外压力刺激,建立对细胞的力学加载模型,同时用丹参酮ⅡA对细胞模型干预进行对比研究,检测细胞外液NO、ET,游离钙浓度、内皮损伤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变化。实验表明:与颈性眩晕血瘀对照组相比,该组压力组与加药组细胞形态变化不甚明显,且细胞活性、细胞内钙离子浓度、NO、ET含量比值及内皮损伤标志物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性眩晕血瘀低压组与颈性眩晕血瘀高压组相比,低压力刺激干预在减少细胞损伤标志物的含量方面效果更佳,证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效果甚至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32.
头晕(dizziness)及眩晕(vertigo)是当前临床常见的病症类型,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在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探寻目前临床针对头晕及眩晕最新研究进展,本文基于神经内科角度对现有文献报道进行梳理,总结临床研究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33.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向地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患者应用改良Gufoni法与传统Gufoni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84例确诊的原发性向地眼震型水平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改良组予以传统Gufoni法联合向健侧甩头复位,对照组予以传统Gufoni法复位,评定两组疗效(观察首次复位30 min、1 d后的疗效,若复位未成功,继续给予相同的手法复位,但复位次数不能超过3次,复位30分钟后对复位效果进行观察);同时观察复位成功后的残留症状。结果:1.改良组的首次复位成功有38例(90.5%)高于对照组24例(5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7,P=0.001)。经过3次复位,改良组有41例(97.6%)复位成功,对照组复位成功的有36例(85.7%),两组整体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6,P=0.048)。改良组复位成功所需循环次数少于传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1,P=0.047)。2.改良组复位成功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占比例为21.4%(9/42),显著低于对照组42.9%(18/42),2组患者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21,P=0.035)。改良组的患者中同时出现2种残余症状的比例为4.8%(2/42),低于传统组19.1%(8/42),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6,P=0.043)。结论:改良Gufoni法较传统Gufoni法提高了首次复位、总复位成功率,减少了复位成功所需循环次数,而且减少了残留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对照电针和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的效应,探讨电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内耳微循环障碍的机理及电针对前庭-眼反射(VOR)的影响。方法: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注射致家兔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VCS)模型,采用直线加速度(LA)和水平旋转(HR)诱发眼震电图(ENG)、经颅多谱勒(TCD)、激光多谱勒血流计(LDF)和血液流变学,检测VBI家兔NEG频率、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内耳血流量(IEBF)、血液粘度和细胞流变性变化。结果:模型组ENG频率、BA血流速度和IEBF显著降低,全血中、低切变率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EDI)显著增高。西比灵可显著降低全血粘度和EDI,加快BA收缩期血流速度(Vs),但对舒张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无明显作用。电针不能降低血液粘度和EDI无明显作用,但改善IEBF和LA诱发的ENG作用较西比灵显著,并有增快Vs、Vd和Vm的趋势,电针和西比灵对HR诱发的ENG均无改善作用。结论:VBI所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前庭和水平半规管功能障碍,电针可能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改善VBI,并可能主要通过增强内耳微循环局部调节改善内耳血供,恢复前庭囊斑对LA的敏感性。电针效应优于西比灵。VBI模型前庭器官内血流分配及前庭信号转导可能存在复杂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5.
陈圣霞  郭金胜  崔保菊 《蛇志》2004,16(3):34-34
我们自1999年至2002年以来采用利多卡因、654-2治疗眩晕患者6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6.
廖有志 《蛇志》1997,9(2):55-55
笔者1990年~1996年以来,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瘀滞型眩晕63例,收到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63例,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6年,全部病人均依据《中医诊断治疗学》诊断,临床症状主要见:头晕眼花,或心悸健忘,精神不振,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1.2 治疗方法 ①方药组成:黄芪20g、川芎15g、桃仁9g、红花9g、赤芍9g、地龙9g.②加减法:兼腰膝酸软、耳鸣者,加熟地3Og、牛膝15g、杜仲12g、杞子12g、若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加菊花,夏枯草各12g、黄芩9g、生龙骨20g(先煎).如伴胸脘满闷、恶心欲吐者,加郁金、陈皮、法夏各12g、竹茹9g.  相似文献   
37.
郭水英 《蛇志》1999,11(2):23-24
我科从1995~1998年12月采用蕲蛇酶治疗椎基底动脉性血不足性眩晕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1病例选择(1)发病多在45岁以上中老年人,常伴有动脉硬化(或)合并颈椎病(椎动脉型);(2)突然发作TIA症状史;(3)临床表现为发作性...  相似文献   
38.
李红秋  王秀琴  史志新 《生物磁学》2008,(12):2375-2377
检索查新有关中医药治疗眩晕的国内外近10年的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验方治疗等各方面对中医药治疗眩晕进行了分析、概述、总结,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眩晕有较好的确切疗效。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经济价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特点。中医药治疗眩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9.
易湘林  杨清玲 《蛇志》1996,8(4):41-41
清栓酶治疗颈性眩晕30例体会易湘林杨清玲(贵州凯里418医院556000)颈性眩晕发病原因复杂,有多种疗法,疗效多欠理想。自1991年开始,采用蝮蛇抗栓酶(Svate)静滴治疗该病,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30例,男11例,女19例;...  相似文献   
40.
张镇华  陈婷婷  常青 《蛇志》2023,(1):81-84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12例痰浊上蒙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及中药足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积分、血流动力学、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主证、次证、兼证及舌苔脉象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Vm)、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RVA)、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L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m、BA、RVA及RVA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DHI及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