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目的 建立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人免疫血清中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 TT)抗体亲和力的检测方法,探究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免疫人体后,免疫系统对载体蛋白质TT的亲和力成熟情况,并分析与免疫后抗体含量增长情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间接ELISA检测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免疫前后血清中TT抗体含量,利用硫氰酸钾(potassium thiocyanate, KSCN)洗脱测定抗体亲和力。检测免疫后抗体含量高增长倍数组(免疫后相比免疫前抗体含量增长>10倍)和低增长倍数组(免疫后相比免疫前抗体含量增长<2倍)血清,计算相对亲和力指数。结果 KSCN洗脱对TT与酶标板之间的物理性吸附没有影响(P>0.05)。KSCN的最适洗脱浓度为3.1 mol/L。对于高抗体含量增长倍数组,免疫后相比免疫前抗体亲和力明显成熟,免疫前与免疫后抗体亲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0,P<0.05),对于低抗体含量增长倍数组免疫后抗体亲和力成熟不明显,免疫前与免疫后抗体亲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 2,P>0.05)。结论 KSCN可用于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人免...  相似文献   
192.
苏北海岸带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微环境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苏北海岸从北到南采样,统计有孔虫的个数,着重分析Ammonia beccarii(毕克卷转虫),并结合样品粒度分析、化学分析,试图寻找这单一属种的分布规律,发现.Ammonia beccarii的丰度、活体百分含量、优势度沿海岸线变化与有孔虫群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优势度在有孔虫群落中并不明显,基本在20%以下;Ammonia beccarii在分布上有如下特征:滩面上丰度与活体百分含量较大,在海滩、河口环境较小,在人工泻湖中极大;在南北方向上的分布变化没有显著规律;在沉积物中,一般在中值粒径较小(Mdφ≤0.8)或较大(Mdφ≥5.44)的沉积物中,Ammonia beccarii是不适宜生长的;另外,有机质含量可能是限制.Ammonia beccarii生长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193.
高山植物叶绿体与线粒体位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透射电镜对生长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达坂山(海拔3900m)的4种高山植物叶肉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首次在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和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n)的叶肉细胞中发现了叶绿体“吞噬”线粒体的现象。在所研究的4种高山植物中,线粒体的数量均较多,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表现出不均一,且常分布在叶绿体附近,二者靠的很紧,常常可以观察到5~6个线粒体将叶绿体包围起来的现象。研究表明,高山植物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在位置上的这种变化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4.
我国洛阳与菏泽牡丹主栽园区AM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明我国特有花卉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根围内的丛枝菌根(AM)真菌资源状况, 作者对河南省洛阳市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主产区土壤中的AM真菌进行了调查。共分离到AM真菌5属35 种, 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在各采样点相对多度最高, 其次是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两地土壤中AM真菌种的丰度、孢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存在差异: 菏泽赵楼牡丹园AM真菌种的孢子密度最高,而其种的丰度最低; 洛阳矬里牡丹种苗基地的孢子密度最低; 菏泽种苗基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是洛阳王城公园和菏泽赵楼牡丹园的优势种; 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为洛阳土桥花木基地、洛阳牡丹园、菏泽牡丹种苗基地和菏泽赵楼牡丹园的优势种。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牡丹主栽园区AM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5.
蜓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Yan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雄性幼体和雄性成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67.7mm,大于此SVL  相似文献   
196.
以N^+束和^60Coγ-ray为辐射源,以耐辐射异常微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和E.coli为材料,对两种辐射源作用于两种微生物膜所产生的辐射损伤效应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辐射源作用于两种微生物所导致的生物膜脂过氧化程度、所生成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表示生物膜透性的电解质渗透度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而提高;与D.radiodurans相比,两种  相似文献   
197.
分析3种针茅草原群落初级生产力的年季动态,并利用积分回归模型探讨其对降水量季节性分配的响应,揭示水分有效性对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约3类针茅群落初级生产力年度变化的是水分,即前一年11月到当年8月的月降水量的年度变异是直接导致群落初级生产力年度变化的主要原因.降水的季节分配对于3类针茅群落初级生产力的形成有着不同的作用.前一年11月至当年4月降水对于植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具有正效应,从5月开始降水对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群落的季节降水量格局较为相近,但是大针茅群落与克氏针茅群落相比对降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贝加尔针茅群落则表现出更高效的降水利用率.由此可见,降水量月季分配及其对针茅群落影响程度的不同是造成3种针茅草原地带性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8.
李娜 《昆虫知识》2006,43(2):186-188
澳洲黑蟋蟀Teleogryllus commodusWalker若虫在22℃下,有9个龄期,在28℃下,只有8个龄期。若虫在22℃和28℃的平均历期分别是159d和79d,并且若虫胸部和腹部相对于头部的生长速率在低温条件下均小于高温条件下的若虫。  相似文献   
199.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作为一种简便且有效的生物量估算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偏重于针叶林或阔叶纯林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研究,而在估算多树种阔叶林的生物量时,一般选用混合物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这会导致估算结果产生较大误差.本文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分布区随机设置了33块样地,针对栲树、鹿角锥、钩锥、石栎、猴欢喜、虎皮楠、赤杨叶、乳源木莲和少叶黄杞9个常见的树种,构建了单物种及混合物种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并探讨了单物种模型及混合物种模型间估算误差的差异.结果表明:以D(胸径)和D2H(胸径的平方乘以树高)为自变量,分别构建混合物种模型,其中树枝、树叶、树根、地上和整株生物量是以D为自变量的模型为优,但树干生物量是以D2H为自变量的模型为优.将树高引入以D为自变量的单物种模型后,6个树种单物种模型的解释能力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最高下降5.6%(猴欢喜).与以D和D2H为自变量的混合物种模型相比,8个树种单物种模型的SEE(估计值的标准差)出现下降;对不同器官而言,其单物种模型的SEE不同程度地下降,最高达13.0%和20.3%(树枝).不考虑种间和模型形式间的差异,将会严重影响生物量碳库及其动态评估的准确性.因此,为提高生物量估算的准确性,应综合考虑种间和模型形式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0.
为研究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6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对南黄海冷水团海域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00.8和758.4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6.9和615.7μg·10 cm-2.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季节8个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个航次共鉴定出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分别占总丰度的88.5%和94.0%.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介形类等.两个航次中分别有92.5%和95.4%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的比例分别为59.1%和78.2%.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线虫和桡足类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底层水温度和粉砂-粘土含量呈负相关,主要类群线虫的丰度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另一主要类群桡足类的丰度与底层水温度、粉砂-粘土含量呈负相关,与中值粒径呈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类群组成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底层水温度、底层水盐度、沉积物含水量、沉积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含量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