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45篇
  6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玉米高直链淀粉育种是玉米分子育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实验中,首先研究了不同诱导愈伤培养基对再生体系的影响,确定了LS+2,4-D 2.0 mg/L+L-pro 700 mg/L+CH 500 mg/L+3 %蔗糖为诱导培养基.同时,构建并验证了含有淀粉分支酶sbeIIb基因双干涉片段载体和胚乳特异性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CAMBIA 1301+Glu+1620,并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以农杆菌转化法转化玉米自交系178.通过PCR检测,5株转化株表现阳性,初步证明了干涉片段已整合入玉米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2.
两种穗型冬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及其有关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后25d内,大穗型品种豫麦66籽粒中淀粉积累比多穗型品种豫麦49慢,但花后25d后情况则相反。2个品种籽粒中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豫麦49峰值出现在花后15~20d,而豫麦66峰值则出现在花后20~25d。灌浆期豫麦66和豫麦49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20d和15d,整个灌浆期内豫麦66籽粒中SS活性高于豫麦49;2个品种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花后20d,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变化则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10d和20d,且第二个峰值显著高于第一个。相关分析表明,SS、AGPP、SSS和SBE是影响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43.
以2个高淀粉和2个低淀粉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析了玉米籽粒淀粉的动态积累规律,同时对高低淀粉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生物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淀粉积累动态的相关性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4个自交系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呈sigmoid型曲线。灌浆过程中ADPG-PP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S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GBSS(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都出现在20~30DAP(授粉后天数)。2个高淀粉自交系的Q酶(淀粉分支酶)活性也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也出现在20DAP,而2个低淀粉自交系的Q酶活性则呈双峰曲线变化,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5~20DAP和30~35DAP。4个自交系籽粒淀粉的积累速率与各自交系ADPG-PPase、SSS和GBSS的活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各自交系关键酶活性之间,ADPG-PPase、SSS和GBSS三者间活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这3种酶活性变化与Q酶活性变化也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4.
淀粉液化芽孢杆菌β1-1,3-1,4-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不同的表达系统对β-1,3-1,4-葡聚糖酶基因(bgl)的效果,本研究将高产β-1,3-1,4-葡聚糖酶的淀粉液化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S5582的bgl基因(GenBank Accession No.EU623974)克隆到3种不同的质粒载体中,即构建pEGX-4T-1-bgl、pET20b(+)-bgl和pET28a(+)-bgl重组质粒.比较了pEGX-4T-1-bgl,在不同Escherichia coli宿主中表达效果,以及pET20b(+)-bgl和pET28a(+)-bgl在E coli BL21(DE3)中的表达效果.结果表明,E. coli BL21(DE3)-pET28a(+)-bgl能够表达最高的重组β-1,3-1,4-葡聚糖酶酶活,其总酶活可达(322.0±8.8)U/mL,是出发菌在最适摇瓶发酵条件下产酶活的40.1%.对该重组菌的产酶条件进行了分析,结合IPTG和乳糖协同的诱导作用,在基础产酶培养基中产最高总酶活为(1883.3±45.8)U/mL,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松树蜂与其共生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大鹏  石娟  骆有庆 《昆虫学报》2015,58(9):1019-1029
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林业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针叶树,原产欧亚大陆和北非。近100多年来,先后入侵大洋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南美洲(乌拉圭、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以及南非。2013年8月,在中国黑龙江省内首次发现松树蜂,目前发现其主要危害樟子松。松树蜂能与一种淀粉韧革菌属Amylostereum的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Fr.)Boidin形成严格的互利共生关系,该虫除直接钻蛀树木外,还能通过产卵行为将自身毒素腺体分泌的毒素和体内共生真菌随同虫卵一起注入寄主树木体内,形成"虫-毒-菌"3个致害因子相互协作的特殊危害方式,加速树势的衰弱并造成寄主树木死亡。本文就国内外松树蜂与其共生菌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从结构与功能的层次上对其互利共生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重点阐释了松树蜂与共生菌的营养共生关系,松树蜂携带传播共生菌的机制,共生菌的种群遗传学以及松树蜂毒素和共生菌在危害寄主树木时的协同关系等。以期为开展关于松树蜂的专项研究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同时为积极有效地防控该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一株γ-多聚谷氨酸生产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菜园土壤中取样,在含有谷氨酸的筛选培养基上采用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划线的方法,以菌落/菌液黏稠度为指示,分离筛选生产γ-多聚谷氨酸的菌株。利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提取纯化后的γ-多聚谷氨酸的产量,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并对其合成γ-多聚谷氨酸的功能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筛选到1株产γ-多聚谷氨酸的细菌C1,其液体摇瓶发酵产量为18.4 g/L,相对分子质量为1.8×106;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落黏稠、菌体呈杆状、产芽胞、且形成荚膜;主要生理生化特点为能利用葡萄糖和蔗糖发酵,水解淀粉,H2O2酶阳性,产吲哚等;经16S rDNA鉴定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ATCC23350同源性为100%,故命名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且拥有γ-多聚谷氨酸合成的相关基因pgsA、pgsB和pgsC。  相似文献   
47.
介绍了生物降解塑料的现状、发展;重点介绍了EVA 生物降解鞋材专用树脂的品种、作用机理、工艺流程,并展望了鞋材专用EVA 生物树脂的前景.  相似文献   
48.
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蛋白质、淀粉、甲壳素、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吸附剂使用的研究进展情况,对它们的制备方法、使用范围和应用前景作了介绍,引用文献122篇。  相似文献   
49.
测定池栽条件下灰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上种植的强筋小麦‘郑麦9023’籽粒灌浆过程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5个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变化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上种植的小麦籽粒中AGPP、UGPP、SSS、GBSS、SBE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花后18d,AGPP、UGPP、SSS和SBE活性达到峰值,而GBSS则在花后24d达到峰值。AGPP、SSS、SBE活性峰值表现为灰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UGPP峰值表现为灰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GBSS峰值则表现为水稻土〉灰潮土〉砂姜黑土。  相似文献   
50.
更正     
本刊2010年第6期刊登的贺军军、罗萍等文章"菠萝渣淀粉功能降解菌筛选及s2b7-4"及2011年第1期刊登的贺军军、罗萍等文章"甘蔗渣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应作者本人要求,文中作者单位排序修改为"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