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1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136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茄科作物重要的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番茄潜叶蛾的取食能力、种内竞争及生长发育情况,为有效防控番茄潜叶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功能反应方程、自身干扰模型及两性生命表对番茄潜叶蛾的取食能力(取食量)、种内竞争作用(分摊竞争强度)、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发育历期、成虫寿命、雌雄性比、单雌产卵量和存活率)及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及平均世代周期)进行测定。【结果】番茄潜叶蛾3和4龄幼虫取食番茄叶片的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其对番茄叶片的搜寻效率分别为0.448和0.363,处理时间分别为0.018和0.006 d,每日最大取食量分别为55.56和166.67 mg。在食物量一定的条件下,番茄潜叶蛾3和4龄幼虫间存在较强的种内竞争,且3龄幼虫的分摊竞争强度大于4龄幼虫的。通过两性生命表对番茄潜叶蛾的种群参数分析表明,取食番茄叶片时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及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0.09 d-1, 1.09 d-1, 19.80和32.92 d。【结论】番茄潜...  相似文献   
142.
两种珙桐叶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与它的变种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var.vilmoriniana(Dode)Wanger.]叶下表皮(即远轴面)差异较大,前者叶下表皮密被淡黄色或淡白色丝状单细胞粗毛,后者叶下表皮无毛或仅叶脉处被稀疏单细胞短毛或丝状粗毛。两者结构基本相似,表皮均由一层细胞构成,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无一定排列方向,为无规则型。叶肉具明显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是典型两面叶。叶脉的机械组织为腔隙厚角组织,维管组织韧皮部位于远轴面,木质部位于近轴面,两者间具形成层。  相似文献   
143.
美味猕猴桃子叶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培养和再生植株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B_5和NN-69培养基(含1mg/L 2,4-D)上分别选出美味猕猴桃子叶愈伤组织系A_(11)B_2和A_(16)N_1。在B_5原生质体培养基中,A_(11)B_2的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形成小细胞团;在NN-69原生质体培养基中,A_(16)N_1的原生质体再生细胞能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经过分步诱导再生,获得A_(16)N_1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44.
以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yl1及其野生型6421为试材,用白光、蓝光、红光、绿光、紫光、黄光和远红光不同光质进行处理,考察其表型、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变化特征,探究光质对黄叶辣椒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蓝光与红光对辣椒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黄光和远红光则会显著抑制幼苗生长,6421生长受不同光质的抑制影响比yl1更大。(2)两个辣椒材料光合色素含量在不同光质下均不同程度降低;6421叶绿素总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不同光质下均高于yl1,yl1和6421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分别在紫光和黄光下最低。(3)蓝光和绿光能显著提高yl1的净光合速率(Pn),而不同光质处理均显著降低了6421的Pn。(4)紫光处理使yl1的PSⅡ潜在活性(Fv/Fo)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均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6421,但升高了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5)蓝光、红光和绿光均能提高辣椒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  相似文献   
145.
该文报道了发现于北京市密云区的1种被子植物新记录——荨麻叶龙头草[Meehania urticifolia(Miq.)Makino],其所隶属的龙头草属(Meehania Britton)为北京分布新记录。描述了荨麻叶龙头草的形态特征与生境,凭证标本藏于浙江大学标本馆(HZU)。荨麻叶龙头草于1899年首次发现于日本,是东北亚分布植物,此前在中国仅分布于东北。北京云蒙山发现的分布点,显然是该种目前在中国分布最西的分布点,可能于冰川期从东北亚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146.
为了解释植物叶片的资源分配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适应策略,该研究以黄土高原东北缘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油松、樟子松人工纯林及其柠条混交林为对象,采用样方法采集样木树冠中部生长良好的轮生枝中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枝条,并在每个枝条上选择里、中、外3处有代表性的当年生叶和多年生叶;采用 “S”形采样法在每个样方内选取9个取样点,用土钻采集各样点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分析不同造林模式下油松、樟子松异龄叶功能性状特征、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二者的关系,为人工林培育及经营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造林模式下油松及樟子松叶功能性状的差异集中在化学计量之间;随着叶龄增长,油松、樟子松均表现出干物质含量上升,氮磷含量下降的特征。(2)土壤全磷、全氮含量分别是油松当年及多年生叶的主要解释因子,土壤全磷与当年生叶碳氮比、有机碳、碳磷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全氮、叶面积及叶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氮与多年生叶全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叶有机碳、碳磷比、碳氮比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樟子松当年生叶功能性状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容重、全磷含量,其与叶碳氮磷的比值、干物质含量、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氮磷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多年生叶功能性状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容重、含水量、pH,其与叶氮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碳含量、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等呈负相关关系。(4)油松及樟子松纯林的叶功能性状更易向关键土壤因子含量更高的方向偏移,说明与柠条混交可有效分异叶片生长对主要土壤因子的集中需求,但混交造林模式下林木长势有所衰弱;结合研究区资源匮乏现状,林木种植密度较大,竞争加剧了生存压力导致林木生长受限。  相似文献   
147.
横脊叶蝉科一新记录属及一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分布在贵州的横脊叶蝉科1新记录属及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农学院。 弯头叶蝉属Vangama Distant 1907中国新记录属 本属最显著的特征是头冠部向前极度延长突出,其长度约与后足胫节等长,端部向上弯曲,中央有1明显纵脊;颜面长大于宽,适度隆起,中央有1显著的纵脊;单眼位于头冠侧缘,着生在复眼前域。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中城隆起,向两侧斜倾,前缘弧圆突出,后缘微凹;小盾片宽三角形,微短于前胸背板;前翅狭长,爪片宽大,具4个端室。  相似文献   
148.
149.
糖尿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发病机制与氧化应激有关。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作为药食兼用植物,其中的山楂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hawthorn leaf, TFHL)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为了研究山楂叶总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的抗氧化作用,以84只4周龄SPF级雄性ICR小鼠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DMSO模型对照组、山楂叶总黄酮高、中、低浓度组、阳性对照组,组间体质量差异不显著。各模型组小鼠以15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1%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构建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柠檬酸钠溶液。模型制备成功后,每天定时灌胃,灌胃28 d。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抗氧化基因SOD-1、SOD-2、GPX-1、GPX-4表达量。结果表明:山楂叶黄酮能极显著提高糖尿病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的SOD、T-AOC、...  相似文献   
150.
研究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CCK-8法测定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浓度为25~200μg/mL,对HaCaT细胞和RAW 264.7细胞无毒性。利用H2O2诱导HaCaT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能最显著降低细胞内ROS含量(P<0.001);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能抑制TNF-α、IL-6、iNOS、COX-2炎症因子的表达,从细胞水平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PLC-Q-Orbitrap HRMS)对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的分析,鉴定出28个化学成分:10个黄酮类、9个有机酸类、2个香豆素类、2个酚类、2个核苷类及3个其他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和有机酸类成分是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其主要的活性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木芙蓉叶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