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1篇
  2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组织工程化软骨在喉狭窄功能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3周龄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取第2代对数生长期培养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调整软骨细胞悬液浓度约为5×107个/ml左右,接种于PGA三维支架材料上,复合物体外培养2周后冻存,冻存6个月后解冻复苏,再行体外培养观察,2周后接种于已建立的喉甲状软骨缺损模型的软骨缺损处,并设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经低温冻存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生长良好,组织学观察有软骨形成,与周围软骨组织结合紧密,与非冻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低温冻存对组织工程化软骨的生物活性无明显的影响,低温冻存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可用于喉软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喉功能。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检测喉鳞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喉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4例喉鳞癌及33例正常喉粘膜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分析二者相关关系,并分析其与喉癌临床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在喉鳞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较高,其阳性率分别为76.56%、96.77%,与正常喉粘膜中9.09%、3.03%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COX-2和VEGF-C在声门上型、分化程度低以及晚期喉癌中表达阳性率高(分别为57.58%、96.77%、83.67%和79.07%、90.32%、100%),而在其他类型中表达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COX-2和VEGF-C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OX-2、VEGF-C的高表达与喉鳞癌的临床密切相关,其对于喉癌的淋巴转移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鹅喉羚是易危物种之一,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快速准确评价其生境质量具有方法学意义和动物保护实际价值。以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区,通过全年不同季节多点野外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鹅喉羚的生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构建了适宜于研究区的基于植被类型和水源地为主要评价因子的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2)通过空间数据统计分析认为水源和植被是影响保护区鹅喉羚生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距水源地2000 m以内的胡杨、梭梭、柽柳群落最适合鹅喉羚的生存,距水源2000—5500 m的区域为水源的中度适合区域,距水源5500 m以外植被稀少的地区不适宜鹅喉羚的生存;3)研究区域鹅喉羚生境面积春季为2339 km2,夏季为2880 km2,秋季为2728 km2,冬季为2862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1.5%、75.6%、71.7%和75.2%;4)目前在保护区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人类活动地区与鹅喉羚生存环境空间上具有重叠性,但人类活动强度尚没有显著影响到鹅喉羚的生存,保护区的存在为鹅喉羚的生存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5)由于保护区上中游人类的生产与开发,保护区水资源不断减少,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这可能成为影响鹅喉羚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今后需要优化保护区内水资源的配置,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鹅喉羚的干扰,以有利于鹅喉羚的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24.
家鸽、黄雀和黄喉鹀耳蜗核的定位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非鸣禽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us)和鸣禽黄雀(Carduelis spinus)、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耳蜗内注射 HRP作顺行追踪表明,耳蜗纤维组成第八脑神经的听支( N Ⅷ)后,分别投射至延髓的角状核(NA)和巨细胞核(NM),由 NA及 NM两个亚核组成耳蜗核(nucleus cochlea),它是听觉的上行通路中的第一级中继站,延髓层状核并不接受耳蜗纤维的直接投射。家鸽与黄雀、黄喉鹀之间的NA、NM及NⅧ在形态和分布上都有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5.
依据单因子梯度设计原理,采用进口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制成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0.2%、47.3%、44.3%和41.4%共4种试验饵料,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饵料对黄喉拟水龟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过120 d对80只黄喉拟水龟幼龟的饲养,当饵料的蛋白质含量为47.3%时,黄喉拟水龟的生长速度最快,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P<0.05);蛋白质效率最高,极显著高于50.2%组(P<0.01),也分别显著高于44.3%组和41.4%组(P<0.05);耗料增重比最低,分别极显著低于44.3%组和50.2%组(P<0.01),也显著低于41.4%组(P<0.05).但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饵料对黄喉拟水龟龟体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6.
韦燕 《蛇志》2005,17(2):83-83
1病例介绍患者,男,58岁,因发现颈前无痛性肿块20年,伴呼吸困难1个月,于2005年10月25日入院。无甲亢病史。查体:体温38.6℃,脉搏12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4.7/9.3kPa,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无皮肤潮红、肿胀及溃疡,未见血管曲张,甲状腺右叶触及约8.0cm×6.0cm×6.0cm大小的肿块,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无触痛,局部皮温不高,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未闻及血管杂音。B超:颈前区实质性占位。CT:右侧甲状腺癌累及喉及气管上段,诊断为甲状腺癌侵及喉及气管。于2004年11月2日行甲状腺癌根治术、颈段气管、喉切除术、气管造口术。术后病理结合免疫…  相似文献   
27.
喉癌STK15基因表达和染色体不稳定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英慧  李福才  赵旭  赵震  孙开来  孙兴和 《遗传学报》2002,29(12):1048-1051
为研究喉鳞状细胞癌中STK15基因表达及其与染色体不稳定的相关性,提取50例喉鳞状细胞癌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和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系的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β-actin为内对照进行PCR扩增,用软件分析电泳结果,研究喉癌中STK15基因表达的水平;以Hep-2细胞系为代表应用常规和高分辨G显带方法进行核型分析。在50例喉癌中,癌组织STK15表达高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的有34例,占68%,经统计学分析,肿瘤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Hep-2细胞系中STK15基因表达高于内对照β-actin;Hep-2细胞系中存在显著的染色体不稳定,染色体数目变化于43-84条之间,众数为69-74条,结构畸变主要表现为13条标记染色体,本研究首次发现STK15基因在喉癌中表达增高,它可能通过中心体异常而引起染色体不稳定,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8.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wu的高级发声中枢(HVc)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wu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29.
皱边石杉内生真菌DNA提取有效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优化确定适用于皱边石杉内生真菌DNA提取的有效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运用氯化苄改良法、CTAB改良法分别提取皱边石杉内生真菌菌丝体DNA。结果:氯化苄改良法可从17个内生真菌菌丝体中均获得了高质量的DNA,除5、13、14号生长缓慢的内生真菌其菌丝体DNA浓度≤60ng/μL,其余样品的DNA浓度均≥200ng/μL。而CTAB改良法仅适宜于平板培养菌落生长迅速、菌落疏松,发酵培养菌丝体产量高的1、2、3、9、10、12号菌株。结论:氯化苄改良法是适宜于皱边石杉内生真菌DNA提取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0.
探讨亲缘关系密切、营养关系相似的物种间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同域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对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白鹇(Lophuranycthemera)和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rufogularis)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同域分布的3种雉类,它们亲缘关系较近,食性相似。比较三者春季取食地18个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广适性(生态位宽度值>0·8)的取食地因子最少(1个),专一性(生态位宽度<0·8)因子最多(4个);白鹇居中(3个和2个);红喉山鹧鸪与黑颈长尾雉恰好相反(6个和0个)。黑颈长尾雉与白鹇生态位重叠指数≥0·5的因子数(5个)多于黑颈长尾雉与红喉山鹧鸪的(2个)和白鹇与红喉山鹧鸪的(4个);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种子密度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3种雉类间均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雉类在坡向、乔木密度、草本层盖度、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等5个因子均无差异;在距空旷地距离、距道路距离和灌木层盖度等3个因子均有差异;而其余因子则是在不同的两个物种之间有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取食地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信息量达85·6%,白鹇的前6个达86·0%,红喉山鹧鸪的前5个达79·0%。影响这三种雉类取食地选择的因子主要集中于前3个主成分。3种雉类间取食地因子差异状态呈镶嵌分布,意味着种间生态位呈分化状态。各物种优先选择的因子组合不同,各因子的重要程度亦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