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7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61.
皮质酮是鸟类重要的糖皮质激素,在其适应环境变化及压力应激反应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非应激状态时,鸟类血浆皮质酮浓度处于基线水平,当鸟类面对应激刺激时,血浆皮质酮浓度迅速升高,应激水平的皮质酮对鸟类个体生存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繁殖季鸟类血浆应激水平的皮质酮浓度变化及其与繁殖投入关系的研究结果存在种间差异,仍需在不同的物种中进行实验研究。本研究分析了繁殖季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血浆应激水平的皮质酮浓度在繁殖阶段的变化,及育雏期亲鸟血浆应激水平的皮质酮浓度与繁殖参数和亲鸟育雏投入的关系。结果显示,与求偶期相比,育雏期杂色山雀亲鸟血浆应激水平的皮质酮浓度极显著升高(P < 0.001),雌性与雄性亲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雌性与雄性亲鸟血浆应激水平的皮质酮浓度与繁殖参数、亲鸟递食投入、巢防卫行为均无显著相关性(P > 0.05)。  相似文献   
62.
康奎  蔡永进  张道伟  龚俊  张文庆 《昆虫学报》2021,64(12):1377-1387
【目的】昆虫感知外界营养状态,在体内营养信号通过许多信号通路进行传递,进而调控昆虫的生长和繁殖。本研究旨在为营养调控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和繁殖的分子机制作出初步探索。【方法】在不同营养条件[100%浓度饲料(全纯人工饲料D-97, 对照)、50%浓度人工饲料和25%浓度人工饲料]下饲喂褐飞虱3龄第2天若虫至成虫,统计体重、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每卵巢成熟卵量;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羽化后第2天褐飞虱成虫不同组织(卵巢、脂肪体和其他组织)中IIS, TOR以及AM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InR1, InR2, AKT, FoxO, TOR, S6K, 4EBP, AMPKα,AMPKβ和AMPKγ)的表达量;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羽化后第6天褐飞虱成虫卵巢和其他组织中Akt, FoxO和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同时检测羽化后第6天褐飞虱成虫不同组织中的ROS水平以及不同龄期褐飞虱体内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和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滴度。【结果】与饲喂100%浓度人工饲料的对照相比,用低浓度人工饲料饲喂褐飞虱至成虫导致5龄第2天至成虫体重显著降低,从3龄第2天若虫至成虫发育历期缩短,死亡率提高,每卵巢成熟卵量显著降低。取食低浓度人工饲料后,羽化后第2天成虫IIS, TOR以及AM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InR2, TOR, 4EBP, AMPKα在卵巢、脂肪体和其他组织中, AKT, S6K和AMPKγ在脂肪体和其他组织中,以及InR1, FoxO和AMPKβ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但卵巢中InR1, AKT, FoxO和AMPKγ的表达量相对稳定;羽化后第6天成虫卵巢和其他组织中AKT, FoxO以及AMP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随着人工饲料饲喂浓度的降低,羽化后第6天褐飞虱成虫不同组织中的ROS水平显著增加。不同营养条件下褐飞虱4龄第2天若虫体内JH滴度无显著差异,低营养条件下5龄第2天若虫体内JH滴度较对照显著降低,而在羽化后第2天成虫体内JH滴度则较对照显著增加;低营养条件导致褐飞虱若虫以及成虫体内20E滴度均显著增加。【结论】褐飞虱在面临营养缺失的情况下,营养信号传导通路(IIS, TOR以及APMK通路)的关键基因表达均下降,而ROS水平显著上升,通过调节AKT, FoxO以及AMPK的磷酸化水平,进而影响JH以及20E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63.
以大蒜品种‘二水早’(早熟)、‘麻江红蒜’(中晚熟)和‘徐州白’(晚熟)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结合显微观察探讨气生鳞茎形成过程中植株茎尖和花序轴形态变化,并测定了‘麻江红蒜’气生鳞茎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和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明确不同熟期各品种大蒜气生鳞茎形成进程和形态解剖学特征,以及碳水化合物和内源激素与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关系,以探讨大蒜气生鳞茎分化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依据茎尖生长点和花序轴的形态解剖特征,将气生鳞茎形成进程划分为启动期、气生鳞茎原基分化期(包括保护叶原基、贮藏叶原基分化)、气生鳞茎膨大期和气生鳞茎成熟期等4个时期;3个品种气生鳞茎在相同发育时期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相同,但分化时间不同,其分化顺序与大蒜品种成熟期表现一致;当总苞叶叶尖露出叶鞘,花器官原基分化时,花序轴周围分生组织区域产生小突起,标志着气生鳞茎原基分化的开始;外层保护叶由白色转为紫色时气生鳞茎进入成熟期。(2)气生鳞茎开始膨大后,其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降低,淀粉含量显著升高;ZR含量在启动期显著升高;IAA和MeJA含量在气生鳞茎原基分化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但IAA含量随着气生鳞茎膨大显著降低,并在成熟期降至最低。(3)果聚糖代谢相关基因1-SST、1-FEH分别在膨大初期、膨大中期表达量显著升高;细胞壁转移酶基因CWI相对表达量在气生鳞茎原基分化期显著升高;蔗糖信号转导基因T6P和生长素信号转导的关键转录因子ARF1相对表达量均在气生鳞茎分化期显著升高;茉莉酸信号调控途径中的负调控因子JAZ相对表达量在大蒜气生鳞茎原基分化期和膨大初期均维持一个较低水平。研究认为,大量可溶性糖及ZR在茎尖积累,可以启动气生鳞茎原基分化,促进气生鳞茎形态发生;高浓度IAA和MeJA可促进气生鳞茎原基分化;气生鳞茎膨大消耗可溶性糖,且低浓度IAA有利于气生鳞茎膨大;成熟的气生鳞茎积累大量淀粉。  相似文献   
64.
该研究以大蒜品种‘二水早’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了大蒜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花序轴(EX)、愈伤组织(CA)、早期胚性愈伤组织(PC)、后期胚性愈伤组织(LC)和球形胚(GE)阶段的5种生长素及其类似物、4种细胞分裂素(CTK)和脱落酸(ABA)含量,结合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动态变化,探讨3类激素在大蒜体细胞胚发生中的调控作用,为大蒜体细胞胚发生的激素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在大蒜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PC阶段最高而在GE阶段最低;异戊烯基腺嘌呤(IP)、反式玉米素(tZ)和ABA在EX阶段含量最高,其余4个阶段的含量均显著低于EX阶段,而顺式玉米素(cZ)在CA和PC阶段含量较高,在GE阶段含量最低。(2)在PC阶段,IAA合成基因AsYUCCA1和AsTA1以及生长素外运载体基因AsABCB1的表达量升高;在LC阶段,生长素内运载体基因AsAUX1表达量升高,生长素应答基因AsARF1和AsARF2表达量降低,cZ合成基因AsLOG1在CA阶段表达量最高,细胞分裂素运输相关基因AsENT2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AsORR-A1、AsORR-A2在PC阶段表达量最高。(3)ABA合成限速酶基因AsNCED1和AsNCED2的表达量在大蒜体细胞胚发生的后4个阶段显著低于EX阶段,AB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AsPP2C表达量在PC阶段升高,AsABI1表达量在LC阶段升高,AsPYL1表达量在GE阶段升高。研究认为,在大蒜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吲哚-3-甲醛(ICAld)、吲哚-3-丁酸(IBA)和cZ的积累有助于促进大蒜愈伤组织的形成,高水平的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和低水平的IP、tZ有利于大蒜早期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而低水平的生长素及其类似物、CTK和ABA更利于大蒜球形胚的形成,表明激素合成相关基因可调控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参与了大蒜体细胞胚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
摘要 目的: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卵巢早衰家兔的治疗效果及机制研究。方法:经腹腔连续注射 2 d 环磷酰胺50 mg/(kg?d)建立卵巢早衰家兔模型。将建模成功的10只家兔随机分成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5只。建模一周后,治疗组家兔每天经耳缘静脉注射5×106/mL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2 mL,连续注射3 d。模型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于治疗后 0 d、7 d、14 d和28 d,取家兔静脉血检查血清激素表达水平。于治疗后28 d,检测家兔卵巢中生长卵泡数、封闭卵泡数、黄体数、富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结果:治疗前,模型组和治疗组家兔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FSH/黄体生成素(LH)、抑制素B(INHB)和抗苗勒管激素(AMH)、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家兔血清E2和INHB水平显著上升(P<0.05),FSH水平显著下降(P<0.05),FSH/LH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治疗组家兔血清E2和FSH水平周期性波动。治疗28 d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家兔血清AMH水平显著升高(P<0.05);卵巢组织中CYR61和CTGF 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生长卵泡数显著升高(P<0.05);封闭卵泡数和黄体数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上调CYR61和CTGF的表达,促进卵泡生成,恢复卵巢功能,达到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66.
摘要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高原地区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CHF患者10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4)和研究组(n=55),对照组患者予以缬沙坦治疗,研究组患者则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A)、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心功能指标[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12周后总有效率为90.91%(50/5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93%(41/54)(P<0.05)。两组治疗12周后ALD、NA、AngⅡ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hs-cTnT、NT-proBNP、LVEDD、LAD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LVEF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高原地区CHF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和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7.
摘要 目的: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胃肠激素、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CAG患者,根据门诊挂号奇偶性分为对照组(n=31,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和研究组(n=31,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2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为87.10%(27/31),高于对照组的64.52%(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hs-CRP、TNF-α、IL-6、GAS、CD8P低于对照组,MTL、CD4P、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CAG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机体胃肠激素、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且安全可靠,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8.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猴头胶囊联合替普瑞酮对胃溃疡患者胃肠激素、炎性因子及胃窦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蛋白3(Smad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20例,按信封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艾司奥美拉唑口服,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替普瑞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猴头胶囊联合替普瑞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胃肠激素、炎性因子及胃窦黏膜TGF-β、Smad3表达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溃疡愈合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GF-β、Smad3表达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TGF-β、Smad3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猴头胶囊联合替普瑞酮能明显改善胃溃疡患者胃肠激素、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胃窦黏膜中TGF-β、Smad3的表达,促进溃疡愈合,同时安全性良好,患者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9.
以春兰×寒香梅杂交种(Cymbidium goeringii×Cymbidium ‘Han Xiang Mei’)为材料,MS+琼脂4 g·L-1+蔗糖20 g·L-1+椰汁100 mL·L-1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细胞分裂素(TDZ/6-BA)和无机盐浓度(P、K)对其试管花诱导的影响,测定花芽诱导的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激素水平(IAA、ABA)。结果表明,添加0.2 mg·L-1 TDZ和2 mg·L-1 6-BA的花芽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4.33%和14.00%;无机盐浓度3P/3K和3P/5K的培养基花芽诱导率较高,分别达16.67%和11.33%;花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3P, 3K)+TDZ 0.2 mg·L-1+椰汁100 mL·L-1+琼脂 4 g·L-1+蔗糖20 g·L-1,花芽诱导率可达34%左右。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含量及SOD活性与花芽诱导率呈正相关;稳定的内源激素IAA和ABA含量对花芽诱导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含量过高对花芽诱导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0.
以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4个无性系为材料,结合油茶成花的动态观察和花芽分化过程的石蜡切片形态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花芽中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 4种内源激素含量,探讨油茶花芽分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油茶花芽分化过程可分为6个时期:前分化期(10 d)、萼片形成期(20 d)、花瓣形成期(30 d)、雌雄蕊形成期(20 d)、子房与花药形成期(10 d)和雌雄蕊成熟期(20 d),历时3~4个月。油茶不同无性系的花芽分化时间略有不同。油茶花芽中ZR含量相对较低(5.102~16.412 ng·g–1 FW),ABA含量相对较高(76.815~137.648 ng·g–1 FW)。其中,粤华5号和湘林8号的ZR、AB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岑软3号和岑软2号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油茶花芽中IAA含量相对较高,为49.072~135.622 ng·g–1 FW,随着花芽分化进程,IAA含量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GA含量相对较低,为5.616~13.720 ng·g–1 FW,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其中,不同无性系的IAA、G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而ZR、ABA含量变化趋势有所差异。ZR有利于花器官形成;高浓度IAA促进油茶花芽分化,低浓度IAA有利于开花;花芽中IAA与ABA存在明显的颉颃作用;GA抑制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