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7篇
  33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鉴定病毒疫苗保护作用的免疫标志物因因素多而复杂,但中和附着于敏感细胞的病毒的抗体的重要性有着广泛共识。病毒新疫苗的研究多数遵照了这种中和抗体的思路,但是,犹如人巨细胞病毒(HCMV)疫苗最近的一次临床试验表明的那样,这种单一途径可能不会如实代表保护效力。由于HCMV自身编码蛋白质的50%以上都能调节宿主的免疫,可以设想,将疫苗的标靶也包括病毒蛋白组的这一部分必会扰乱病毒天生的生活史。HCMV和恒河  相似文献   
62.
63.
64.
通过盆栽试验,用刺槐根瘤菌(Rhizobium of Robinia pseudoacacia)与纤维素分解菌(Cellulose-decomposing Bacteria)对高粱和上海青进行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采用针刺、浸种和涂叶3种接种方法,测量其各种生长指标。初步探究刺槐根瘤菌与纤维素分解菌联合对禾本科作物高粱和双子叶作物上海青两种非豆科植物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在非针刺条件下,两种菌混接组(B组)比单独接种根瘤菌组(D组)的促生效应更显著,上海青B组在灭菌条件下的根长促生率比D组高出48.97%,高粱B组在非灭菌条件下干重的促生率比D组高出30.76%;而且除了高粱的B组干重以外,盆栽试验条件下,B、D两组的其他生长指标在灭菌情况下的促生率比非灭菌条件下的促生率高,差别最大的为上海青B组鲜重,灭菌条件下比非灭菌条件下高出47.13%。根瘤菌与纤维素分解菌混合接种非针刺组,对高粱和上海青的各项生长指标促生效应明显,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发非豆科作物菌肥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5.
66.
不同植物对VA菌根菌的依赖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不灭菌的沙质黄潮土和建筑河沙作为生长基质,施加一定量稀释的 Hoagland 营养液,在盆栽条件下比较了来源于扦插苗和实生苗的不同植物对 VA 菌根的依赖性。结果表明除了一般被认为不形成 VA 菌根的菊花外,其余植物接种萄根后,不论株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鲜重和侵染率都大于不接种的对照植物。各种植物对菌根的依赖程度的大小依次为:葡萄、月季、白三叶草、芦笋、非洲紫罗兰、矮牵牛花,玉米、棉花、大豆、烟草、花生、西红柿、绿豆、百合。  相似文献   
67.
<正>自从麻疹预防接种进行保健以来,免疫接种后的长期性和强度性问题成了很多研究人员关注的中心。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决定了进行再接种的合理性和期限问题。 尽管进行了许多研究,免疫接种后的长期性和强度性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68.
目的调查健康人群口腔酵母菌的分布。方法将来源于健康人的口腔拭子接种于改良SDA培养基,37℃培养14d,分到的酵母菌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染色作初步鉴定.芽管形成试验、厚膜孢子生成及假菌丝产生试验、YBC酵母鉴定卡作菌种鉴定。结果酵母菌在健康人口腔中总分离率为8.78%(86/979),其中较多的为白色假丝酵母菌37株,占43.02%,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季也蒙假丝酵母菌各9株,各占10.47%,葡萄牙假丝酵母菌6株,占6.98%,其他25株。结论健康人口腔中有多种条件致病酵母菌的寄生。  相似文献   
69.
哈茨木霉T-23产几丁质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通过研究哈茨木霉T-23的产几丁质酶的最适发酵条件,并从中找出合理的发酵条件用于几丁质酶的工业化生产。通过在不同发酵条件下单因素实验培养T-23,分别测定不同培养液中的几丁质酶活性。综合各个试验结果,T-23以2%胶体几丁质为碳源,2%蛋白胨为氮源,在250mL三角瓶中50mL装瓶量,6%接种量,初始pH为5,25℃,180r/min,培养4d时,可使发酵液中的几丁质酶活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70.
影响蜜蜂球囊菌侵染蜜蜂幼虫的因素及侵染过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只侵染封盖前后蜜蜂幼虫的原因及相关侵染机制,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饲养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幼虫, 给其接种球囊菌孢子, 探究不同接种量(0, 1.0×102, 1.0×103, 1.0×104, 1.0×105 和1.0×106 孢子/mL)、 接种时期(3, 4, 5和6龄幼虫)以及28℃低温处理6 h对蜜蜂球囊菌侵染的影响。同时对处于不同侵染阶段的蜜蜂幼虫做病理学切片, 探究球囊菌侵染的过程。结果显示: 球囊菌孢子接种量与蜜蜂的发病率密切相关(r=0.9883), 蜜蜂幼虫对低于1.0×103孢子/mL的侵染有抗性, 与不接孢子的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蜜蜂不同龄期接种发病率的差异是因不同龄幼虫食量不同导致的摄入孢子剂量的不同引起的, 28℃低温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处于幼虫到蛹转化期蜜蜂的发病率(P<0.05), 而对取食阶段的蜜蜂幼虫没有影响。病理学研究表明, 在整个幼虫期, 摄入的孢子因中肠没有氧气不生长, 对幼虫没有致病性, 幼虫的取食和发育过程正常, 至幼虫期结束进入蛹期后, 蜜蜂的中后肠接通, 摄入的孢子伴随蜜蜂的蛹便进入后肠并在此迅速萌发生长, 在1~2 d内菌丝即突破体表, 导致蜜蜂死亡。蜜蜂球囊菌选择营养物质储存最多而防御能力较低的幼虫到蛹转化期侵染, 降低了侵染成本, 提高成功率。该研究阐明了蜜蜂球囊菌侵染蜜蜂的机制, 丰富了昆虫与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