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目的明确IL-22在口腔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BALB/c小鼠口腔白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使用IL-22特异性抗体阻断小鼠IL-22分泌,观察与IL-22正常分泌小鼠相比,舌体感染情况、局部菌载量,颊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局部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感染48h后,阻断IL-22分泌的小鼠舌体可见厚的假膜状白斑,舌体菌载量1 700CFU/mL;未阻断者其舌体局部可见薄的白斑,菌载量为980CFU/mL。颊黏膜PAS染色后可见,阻断IL-22的小鼠黏膜表面附有较多菌丝并侵入上皮,伴有上皮细胞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未阻断者黏膜局部少量菌丝附着,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颊黏膜Realtime-PCR检测表明,与正常野生型小鼠相比,阻断IL-22分泌的小鼠局部TNF-α、CXCL-9、CXCL-10、CXCL-11表达量分别为升高18.1、0.8、1.2及0.9倍;未阻断者分别升高34.5、1.2、6.1及1.7倍。结论 IL-22可能通过募集驱化因子在口腔白念珠菌感染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103.
通过对白念珠菌高铁还原酶基因FRP1启动子进行突变分析, 确认启动子中特殊调控元件。我们通过分析FRP1起始密码子上游1000 bp序列发现在-160 和-650处有2个推测的Rim101p结合位点, 对其分别进行定点突变, 然后构建启动子与报告基因LacZ融合质粒, 转化整合到白念珠菌rim101-/-株和野生株中, 检测不同缺铁条件下b-半乳糖苷酶活性。结果发现碱性条件, Rim101p能够正向调控FRP1的表达; 启动子-160处突变对启动子功能影响较弱, 而-650突变使启动子活性大大降低, 此结果和双突变的结果相同, 表明Rim101p主要通过与启动子-650处结合位点相互作用来调控FR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4.
白裤瑶体质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本文对953名(男605人,女348人)生活在贵州和广西接境地带的白裤瑶民族进行了活体调查(观察28个项目,测量63个项目)。调查对象年龄为22—55岁,三代均系白裤瑶。分析结果表明:白裤瑶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具有典型现代黄种人的容貌特征。多为圆头型,以超狭面型多见,属中鼻型,矮型身材。白裤瑶与南方16个少数民族群体10项头面部体部测量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白裤瑶人群的体质特征与贵州毛南族、湖南侗族、云南苗族最为接近,与广西苗族、彝族、侗族、瑶族次之,与贵州苗族、水族以及湖南土家族、瑶族等民族较远。  相似文献   
105.
《生理通讯》2009,28(2)
与“红眼病”相反,“白眼病”泛指一切眼白(巩膜)不充血的眼病。近年,据眼病流行谱显示,随着心血管病、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因细菌、病毒、外伤等引发的“红眼病”相对减少,“白眼病”则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中药水提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微量稀释法测定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浮游菌最低抑菌浓度(M IC),XTT减低法评价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SM IC(SM IC80,SM IC50)及对白念珠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野菊花、土槿皮和决明子SM IC80为125 mg/m l,其余中药SM IC80为250或500 mg/m l;地肤子SM IC50为7.81 mg/m l,川芎、苏梗、藿香和决明子SM IC50为15.63 mg/m l,其他中药SM IC50在62.5~250 mg/m l。10味中药在100 mg/m l时均能显著抑制白念珠菌细胞的黏附,10 mg/m l时地肤子、苏梗和苦参对黏附仍具抑制作用。结论该10味中药水提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7.
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遗址经过两次正式发掘,出土了古人类牙齿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和大量动物化石,是一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2007年4-5月,作者在该遗址周围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并对以往发掘出土的部分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进行了整理.同年9月,作者在白龙洞进行探察和小规模试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和少量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同时还发现可疑燃烧痕迹、动物骨骼表面痕迹以及特殊的动物化石埋藏现象等古人类活动证据.白龙洞发育于上新世沙坪组砾岩、泥晶灰岩和泥灰岩地层中,近水平状节理和裂隙为洞穴发育提供前提条件,垂直渗流为溶蚀的主要方式.白龙洞遗址属原地埋藏,动物群的组合显示中更新世早期的面貌,石英岩岩脉原料可能是导致石器工业组合显示北方石器工业面貌的原因.对遗址分布及埋藏现象的初步分析显示,白龙洞为一处多功能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相似文献   
108.
白透骨消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反复层析的方法,从白透骨消[Glechoma biondiana (Diels) C.Y.Wu et C.Chen]全草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DEPT)以及与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2α-羟基乌苏酸(1)、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乌苏酸(3)、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4)、3β,24-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3α-羟基乌苏-12-烯-28-酸(6)、豆甾烷-3,6-二酮(7)、7β-羟基谷甾醇(8)、豆甾醇(9)、β-胡萝卜苷(10)、棕榈酸(11).除化合物(3)和(10)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9.
念珠菌性阴道炎实验诊断方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曾称为霉菌性阴道炎,多由白念珠菌引起。由于临床抗菌素和激素类药物等的广泛应用,目前该病发病率高达30%~40%,且易复发。临床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增多,外观呈白色稠状、白膜状或豆渣状^[1]。阴道分泌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涂片的直接镜检法、革兰氏染色法、快速凝集法、真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2]。为了适合门诊常规检验的快速和准确报告的要求,对现在常用的直接涂片镜检法和快速乳胶凝集法两种检测方法进行结果对比,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0.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actin-binding region in p5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CZ  Chen Y  Sui SF 《Cell research》2006,16(1):106-112
The actin-binding protein p57 is a member of mammalian coronin-like proteins. The roles of this protein in phagocytic processes conceivably depend on its interactions with F-actin. Two regions, p57^1-34 and p57^111-204, were previously reported to be actin-binding sites.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C-terminal region of p57 ,p57^297-461 , also possessed F-actin binding activity. Furthermore, the leucine zipper domain at the C-terminus of p57^297-461 was essential for this actin-binding activity. The F-actin cross-linking assay revealed that the region contained in p57^297-461 was sufficient to cross-link actin filaments. Our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a new actin-binding region at the C-terminus of p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