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形式, 对于迁徙水鸟而言, 它的规划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捕捉6只斑头雁(Anser indicus)、5只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10只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进行卫星追踪, 探讨了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对它们栖息地的保护现状。基于4年累积获取的844,592条高频数据, 分析了这21只水鸟在黄河流域活动的时间和利用的土地类型, 并使用核密度法拟合了3种鸟类的家域。结果表明: 3种鸟类均利用黄河流域湿地作为迁徙途中的停歇地, 其中一部分白琵鹭幼鸟利用黄河流域湿地作为度夏地, 一部分东方白鹳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越冬地; 3种水鸟在黄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差异, 斑头雁对草地(49.0%)、裸地(26.2%)与水体(22.5%)的利用率较高, 白琵鹭对农田(42.1%)、草地(19.8%)和湿地(19.6%)的利用率较高, 东方白鹳对湿地(49.8%)、农田(34.5%)和水体(4.6%)的利用率较高; 斑头雁核心的50%家域被现有保护区完全覆盖, 而白琵鹭和东方白鹳核心的50%家域被现有保护区的覆盖度分别为1.6%和0, 表明后2种水鸟的栖息地极大可能存在保护空缺; 同时对覆盖范围内土地类型自身占比进行分析, 发现3种鸟类对于裸地、草地和农田的利用偏向于被动选择, 而对于湿地和水体的利用表现为主动选择。基于卫星追踪获得的高频数据可以准确反映3种水鸟在黄河流域的停歇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及潜在栖息位点。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规划中, 应关注白琵鹭和东方白鹳适宜生境的保护状况, 并建立覆盖全面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992.
黑素皮质素受体1 (melanocortin-1 receptor, MC1R)基因是控制动物黑色素合成的重要基因, 鸟类羽色的变异与MC1R基因的变异有密切关系。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在我国东部沿海多地存在羽色多态现象, 有棕色型、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的分化。为了探究MC1R基因与棕背伯劳色型分化的关系, 本研究对分布于广东省的3种色型共计11只棕背伯劳的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和氨基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1) 11个实验个体的MC1R基因序列共有4种单倍型, 其中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共享单倍型H3。(2) 3种色型棕背伯劳MC1R基因编码区的第34-931位的899个碱基中共有47个碱基变异位点, 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共有18个变异位点, 这些变异位点与黑色表型无对应关系。(3)黑色型与黑色白边型个体基因型在第268-303位编码区出现了36个碱基的缺失, 对应着12个氨基酸的缺失, 该缺失与黑色表型相对应。因此推测棕背伯劳的黑化与MC1R基因碱基片段的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3.
白假丝酵母菌属于临床侵袭性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从浅表黏膜到危及生命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形成的生物膜是为生物膜内细胞提供结构支架和保护模式的结构化菌体群落,其产生的滞留菌是一种随机且对抗真菌药物高度耐受的细胞亚群。由于生物膜与滞留菌两种因素的存在,致使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时面临极大挑战,因此,研究白假丝酵母菌滞留菌形成机制对目前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白假丝酵母滞留菌形成的主要调控因素(生物膜的形成、氧化应激反应、蛋白酶系统、TOR-RAS-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和菌种自身因素),以及滞留菌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4.
尚晓静  张富美  程伟  苏莉  侯瑞 《菌物学报》2020,39(8):1580-1592
通过对兔眼蓝莓幼果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G18进行形态特征、ITS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鉴定菌株G18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同时,对菌株G18产生的3种木质素降解酶进行监测,发现G18菌株可以分泌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为明确裂褶菌G18对染料的脱色能力,利用裂褶菌G18对固体条件下8种染料进行脱色能力的检测,筛选出较易脱色的染料后,对该染料的脱色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裂褶菌G18对8种染料均可以脱色,对孔雀石绿染料的脱色效果最好。裂褶菌G18对孔雀石绿的脱色优化结果为pH 7.0、20.0g/L淀粉、1.0g/L尿素、1.0g/L硫酸锌、接菌量9片(d=5.0mm)。  相似文献   
995.
王天旭  杨丹丹  孙洵  张茂  苏畅  逯杨 《菌物学报》2020,39(11):2003-2013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人体内的良性共生真菌,存在于宿主的口腔、表皮、胃肠道及阴道等处,在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中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一般以二倍体的形式存在,且能在酵母、假菌丝和菌丝的状态之间转换。菌丝状态促进了白念珠菌的侵染能力,同时也可以使白念珠菌逃逸宿主的免疫攻击,在其对宿主的感染途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综述将阐述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调控机制、菌丝的发育模式以及菌丝形态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并且简要介绍念珠菌属中热带念珠菌和耳念珠菌菌丝发育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96.
997.
白裤瑶非常喜欢饲养和食用当地黑猪,对饲料植物的采集和管理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该研究旨在对白裤瑶地区饲料植物及其有关的本土知识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在2019—2021年期间,该文作者多次前往当地进行饲料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利用了关键人物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小组讨论,同时该研究还通过打分排序和统计植物利用频度来筛选出综合利用价值高的饲料植物。结果表明:(1)白裤瑶传统饲料植物共104种,隶属于42科85属;被引用植物种数最多的科是菊科(16种,占总种数的15.38%),其次为荨麻科(13种,占总种数的12.5%)。(2)枝叶(56.73%)、全草(26.92%)和叶(8.65%)为当地饲料植物的主要利用部位,大多数饲料植物是草本植物(88.46%),多数饲料植物(占总数的64.42%)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保障了家猪食物来源充足。(3)饲料植物的主要加工方法是将其切碎或打碎后煮熟饲喂。(4)当地被受访者引用最多的物种是玉蜀黍、构树、番薯、桑、金荞麦、稻。(5)根据综合打分排序,在当地具有较高综合评价的饲料植物分别为构树、番薯、桑、金荞麦、南瓜。白裤瑶对饲料植物用于养猪的传统知识非常...  相似文献   
998.
杨蓉  杨红伟  陈兴  赵燕强  杨立新 《广西植物》2023,43(10):1954-1964
植物染料有绿色环保、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其资源量少、成本高、色牢度低等缺点限制了植物染料在工业化的应用。云南鹤庆白依人有植物染色的传统习俗,当地有丰富的染料植物资源和传统染色工艺。为调查、记录和研究白依人植物染色和相关传统知识,拓展植物染料资源并促进植物染料的开发利用,该研究对大理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白依人植物染色及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民族植物学调研。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对大理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4个村落的288位信息报告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当地植物染料进行实地调研,以参与式观察法记录传统植物染色技艺,通过定量分析法对传统植物染色知识(f值、CIIs值、ICF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鹤庆白依人使用11种植物染料,分属10科11属。(2)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白依人对传统植物染色知识的认知有差异。(3)水红木和密蒙花的使用频率和文化重要性指数较高,并且白依人对蓝染的植物染料认知高度一致。(4)白依人常用植物染料给本民族服饰火草衣染色。该文揭示了鹤庆白依人有较完整的传统植物染色知识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流失。该研究结果为植物染料资源的开发和传统植物染色工艺的研究提供科学线索,促进少数民族植物染料的产业化应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延边黄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an WN  Zhang SF  Li XZ  Gao QS  Jin X  Yan CG 《遗传》2011,33(11):1219-1224
应用引物复性控制技术筛选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的延边黄牛背最长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寻找与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候选基因。文章选取30头28月龄延边黄牛阉牛的背最长肌组织测定肌内脂肪含量,选取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的最高和最低各3头组成RNA池,采用引物复性控制技术,分析了两组个体背最长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利用20对随机引物差异显示扩增下,共获得12条ESTs(片段大小为200~890 bp),其中8个为已知的ESTs分别与细胞骨架形成、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和其他功能的差异基因,4个未知的ESTs。结果表明,应用引物复性控制技术筛选得到了12个可能参与了肌内脂肪沉积调控的ESTs,为进一步筛选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从浙江省金华市郊区水稻试验田土壤筛选获得1株抗白叶枯病菌的放线菌ACT-2菌株。经形态学、16S rDNA序列分析和进化树建树分析,鉴定为白蚁链霉菌(Streptomyces termitum)。生理生化实验显示,ACT-2菌株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抗菌谱实验表明,ACT-2菌株对细菌类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对真菌类病原体效果不明显。ACT-2菌株的菌体和发酵液均对白叶枯病菌表现出明显的拮抗能力,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38.00 mm和21.73 mm。经发酵条件优化,ACT-2菌株在培养温度为28℃、初始pH7.5、摇床转速为180r/min、装液量为50 mL/250 mL,发酵液抑菌效果达到最大,抑菌直径达到26.2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