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4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941.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光滑念珠菌检出的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住院患者中光滑念珠菌检出阳性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白念珠菌检出患者为对照。结果其间共有52例详细病史资料记录的光滑念珠菌检出患者,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占65.4%;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占76.9%。患者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以肺部感染(28例,53.8%)、恶性肿瘤(20例,38.5%)、脑梗死(15例,28.8%)常见。使用抗生素(52例,100%)、留置导尿管(15例,28.8%)是光滑念珠菌检出者的主要实施医疗措施。氟康唑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光滑念珠菌感染药物(23例,44.2%)。光滑念珠菌检出患者死亡率高(14例,26.9%),高于同期白念珠菌检出对照组(6.2%,P=0.004)。结论光滑念珠菌检出患者与白念珠菌检出具有相似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942.
利用聚集度指标检验和比较频次法对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生长期间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空间分布型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聚集度指标检验分析表明西花蓟马在白三叶草上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利用频次拟合分析表明白三叶草上大部分生长期内其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其聚集程度与虫口密度有关系,其空间分布不会因为一些人为干扰而改变。  相似文献   
943.
韩梅  杨利民  张永刚  周广胜 《生态学报》2006,26(6):1825-1832
在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的发展中, 受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在物种水平上的研究变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是从生态学的, 而不是系统发育的角度来相互比较地对待不同地区的植物, 从而削减了植被变化研究中植物分类群的数量, 已成为研究植被变化及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单位。 植物的不同光合途径(C3、C4和CAM)从叶片组织结构到生理功能, 从生态适应到地理分布均表现出对不同水、热、光环境的响应, 是理想的植物功能群分类。 为此,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草原群落植物光合类型功能群生物量及其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结果表明:  (1)C4植物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显著, 其变异性较高, 更能反映样地间环境变化的差异; (2)C4与C3植物变化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并且多数C4植物常在逆境中起到更大作用, 如干旱化、盐碱化和放牧干扰; (3)C4植物种类少,在所有调查样方中仅出现7种,占总出现种类的9.72%。这些特点说明C4植物可以考虑作为评估和预测我国温带草原植被及其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植物功能群。  相似文献   
944.
根据已报道的小麦Pin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对二角山羊草(Aegilops bicornis,SS)的基因组DNA进行Pinb基因扩增、克隆、序列分析,发现了1个新型Pinb等位基因,基因长360bp,编码119个氨基酸残基,对应于麦类作物PinB成熟蛋白结构区域,具有其特有的WPTKWWK色氨酸结构域和10个半胱氨酸所形成的5个二硫键结构。与软粒小麦cv.Capitole的Pinb-D1a相比较,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1%和91.6%。RT-PCR证实了Pinb基因在籽粒胚乳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二角山羊草中包含着与小麦差异较大的籽粒硬度控制基因,为栽培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945.
二角型非1B/1R 小麦CMS不育恢复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具有二角山羊草细胞质的1B/1R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 s(A e.bicorn is)-5-1回交置换,获得了新型二角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m s(A e.bicor)-V 9125和m s(A e.bicor)-M 853.利用染色体制片、分子标记、原位杂交和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保持系V 9125和M 853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并对其育性恢复性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V 9125和M 853均为非1B/1R易位系.V 9125为小麦-簇毛麦易位系,m s(A e.bicor)-V 9125是二角山羊草细胞质与普通小麦核背景中簇毛麦外源染色体互作产生的一类新的核质互作不育系.(2)M 853为小麦-滨麦易位系,m s(A e.bicor)-M 853是二角山羊草细胞质与普通小麦核背景中滨麦外源染色体互作产生的一类新的核质互作不育系.(3)利用一些普通小麦品种(系)与这两个不育系杂交,m s(A e.bicor)-V 9125和m s(A e.bicor)-M 853仅与T 6-3杂交育性得到恢复,且恢复度较高,变异小,而与其它大部分普通小麦杂交F1表现雄性不育,且扬花期花药不外露.而m s(A e.bicor)-5-1与包括T 6-3在内的普通小麦品种(系)杂交F1育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从而得出结论,二角山羊草细胞质与小麦细胞核的互作存在两个不同的不育-恢复系统.  相似文献   
946.
通过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肛海地瓜(Acaudina leucoprocta)的精子发生过程及其形态结构,揭示了白肛海地瓜精子发生时期一系列变化,其精子发生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成熟精子5个时期。精原细胞体积最大。精母细胞染色质开始凝集。精细胞前顶体颗粒形成。白肛海地瓜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为原生型,由头部、中部、尾部组成,头部圆形,最前端为顶体,核染色质凝集成团块状,中部是线粒体和中心粒复合体融合成1个超大结构,尾部长约60μm,尾部鞭毛横切面为典型的"9+2"型结构。  相似文献   
947.
王伟  李杏春  崔宝凯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0):1524-1531
【目的】增强真菌预处理的效率和降低热水预处理对反应条件的要求。【方法】综合利用白腐菌和热水预处理毛白杨,分析此方法对毛白杨化学组分和酶水解效果的影响。【结果】白腐菌Lenzites betulinus C5617协同热水处理,损失率最高达70.70%。纤维素在2个预处理阶段都有损失,其中L.betulinus C5617达到29.62%。木质素的降解主要集中在白腐菌预处理阶段,其中L.betulinus C5617降解的酸不溶木素较多,达到了16.98%。综合预处理显著改善了毛白杨的酶水解效果。与只经热水预处理的样品相比较,L.betulinus C5617和P.sanguineus D9497协同热水处理分别引起还原糖得率上升了20.60%和12.23%。【结论】综合预处理降低了热水解对反应条件的要求,节约了预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948.
实验设计了白色念珠菌CYP51蛋白功能性氨基酸残基突变体Y118A、Y118F、Y118T、S378A、S378T、H310A、H310R, 并转入基因工程菌D12667中表达。用Western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定量检测蛋白, 用GC-MS法测定蛋白代谢活性。结果表明, 成功表达目标蛋白, 蛋白诱导表达量接近微粒体蛋白总量的25%。活性测定表明, 表达的野生型蛋白保持其对天然底物的代谢能力; 相较于野生型蛋白, 突变体蛋白代谢活性不同程度改变, 最多可下降1/2左右。因此, 本研究中成功表达了野生型和  相似文献   
949.
蕨类植物里白中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蕨类植物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包括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其化学结构通过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为ent-2-β-hydroxyl-16-ene-kaurdn-19-oic acid (1)。  相似文献   
950.
白颊噪鹛四川亚种繁殖期鸣声声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10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郊通过声谱分析对白颊噪鹛四川亚种Garrulax sannio oblectans繁殖期的鸣声与行为做了初步研究.其鸣声类型具有占区、驱赶、雌雄应答、求偶、交配、乞食、召唤、报警、惊叫及集群觅食等鸣声.其鸣声大多由短的重复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鸣声组成.鸣声音节中最常见为单音节鸣声,最少的为多音节鸣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