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从芸香科滑叶花椒(Zanthoxylum laetum Drake)的根部分离出三种生物碱。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鉴定,分别为:(Ⅰ)去甲基白屈菜红碱(N-Desmethyl chelerythrine),(Ⅱ)氧化两面针碱(Oxynitidine)及(Ⅲ)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  相似文献   
12.
刺异叶花椒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var. spinifolium)中分得五个已知的化合物,其中四个为生物碱:氧化勒(木党)碱(oxyavicine)(Ⅰ);铁屎米酮(canthin-6-one)(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ethoxychelerythrine)(Ⅲ);勒(木党)碱(avicine)(Ⅳ);另一化合物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  相似文献   
13.
王文杰  李文馨  许慧男  祖元刚  王宇 《生态学报》2008,28(11):5228-5237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白屈菜植物生活史型相关的营养生长(vegetative growth,V)、有性生长(sexual growth,S)和克隆生长(clonal growth,C)的主成分得分及比例进行定量计算,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生活史型特征参数及次生代谢产物单宁含量、黄酮含量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关系,目的是为植物活性成分环境定向诱导培育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光照状况的全光照(空地)、70%光照(榆树林内)和40%光照下(白扦林内)的9个样地白屈菜生活史型划分发现,全光照下白屈菜种群生活史型为V0.34S0.41C0.25,为SV生活史型,空地为DE(Disturbed but still Excellent)生境;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的白屈菜生活史型分别可表示为V0.28S0.38C0.34和V0.27S0.40C0.33,均为SC生活史型,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为DF(Disturbed and Fragile)生境。(2)白屈菜植株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空地均低于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生境。各样地白屈菜不同器官单宁含量:叶片(种(根(茎;黄酮含量:种(叶片(根(茎;生物碱含量:叶片(根(茎,各样地白屈菜茎和根的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差异,空地白屈菜叶片中生物碱含量低于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白屈菜植株59%~56.7%。(3)白屈菜生活史型与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著的线性关系显示,白屈菜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与营养生长和有性生长成负相关,与克隆生长成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较于空地的DE生境,林(榆树和白扦)下的DF生境条件差,使白屈菜向C型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的积累。结果可以为野生植物的人工定向培育中生境选择和目的活性成分定向累积提供基于形态学的评价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从广西大瑶山产毛两面针中提取到了鹅掌楸碱(Ⅰ)、白屈菜红碱(Ⅱ)、氯化两面针碱(Ⅲ)三种生物碱,用薄层扫描法(TLCS)同时测定其含量,并与玉林、百色两面针中的同种生物碱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毛两面针和两面针均含Ⅱ、Ⅲ,在毛两面针还能检测到Ⅰ的存在,其含量为0.00957%。  相似文献   
15.
自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植物单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var. fastuosum How ex Huang)的根皮中分得五种已知生物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ethoxychelerythrine)(Ⅰ);氯化光花椒碱(nitidine chloride)(Ⅱ);去甲基白屈菜红碱(des-N-methychelerythrine)(Ⅲ);α—别隐品碱(α-allocryptopine)(Ⅳ);鹅掌揪宁(liriodenine)(Ⅴ).  相似文献   
16.
张红艳  罗杰 《植物学报》2018,53(3):289-292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是罂粟属的一种传统中药, 因其富含具有抗菌功能的血根碱(SAN)和白屈菜红碱(CHE), 可以作为牲畜抗菌生长促进剂的安全来源植物。中国科学家以博落回为材料, 利用从头测序手段测定了首个罂粟属植物全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通过组织特异性代谢谱及表达谱分析鉴定了博落回中16个参与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合成的候选基因, 并结合同源克隆及饲喂实验对其中的14个基因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博落回中血根碱等苄基异奎宁类生物碱(BIAs)合成、调控及后续合成奠定了基础, 也为解析罂粟属其它植物的代谢途径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白屈菜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建立了白屈菜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DiamonsilC 18柱 (迪马公司 )为分析柱 ,以乙腈 0 0 1MKH2 PO4 梯度洗脱为流动相 ;柱温 35℃ ;流速 1ml/min :检测波长 2 90nm。在上述条件下可以很好的分离白屈菜的各类成分 ,得到的色谱图可作为白屈菜药材专属性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8.
多项研究证实运动预适应(EP)可以为心脏提供心肌保护作用,本研究推测其心脏保护机制可能通过蛋白激酶C (PKC)介导。本研究将100只8周龄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Control组)、力竭运动组(EE组)、运动预适应组(EP组)、运动预适应+力竭运动组(EP+EE组)和蛋白激酶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 CHE)+运动预适应+力竭运动组(CHE+EP+EE组),每组20只。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跑动距离和心脏损伤标志物cTnI和NT-proBNP水平,应用HBFP染色分析大鼠心脏损伤程度,采用RT-PCR、原位杂交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PKCε和p-PKCεSer729的表达。研究显示,EE组的跑动距离显著低于EP+EE组和CHE+EP+EE组。EE组血清cTnI和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Control组。与EE组相比,EP+EE组血清c TnI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下降,而CHE+EP+EE组显著高于EP+EE组。HBFP染色分析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EE组的HBFP染色阳性面积显著增加。此外,EP+EE组和CHE+EP+EE组的阳性面积均显著低于EE组,但CHE+EP+EE组显著高于EP+EE组和Control组。EE组的PKCε和p-PKCεSer729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但EP+EE组和CHE+EP+EE组PKCε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EE组,且CHE+EP+EE组显著低于EP+EE组。本研究推测运动预适应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蛋白激酶C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选用超声波、热回流和索氏3种提取方法,甲醇、丙酮和氯仿3种提取溶剂提取白屈菜中的白屈菜碱,考察最佳提取方法和提取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屈菜碱含量。采用Diamonsil C18反相色谱柱为分析柱,以乙腈-1%三乙胺溶液(20∶80)(三乙胺用磷酸调节p H至3.0)为流动相,流速为1 m L/min,检测波长为290nm。获得最佳提取方法为索氏提取法,最佳提取溶剂为丙酮,测得白屈菜白屈菜碱的含量为0.118%。白屈菜碱在0.01~0.10 mg/m 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n=6),通过方法学考察,回收率为97.48%±1.46%,RSD为1.50%。实验结果表明丙酮索式提取法能较全面的提取白屈菜中的白屈菜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白屈菜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白屈菜红碱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CHE)对宫颈癌细胞(Hela)的增殖抑制作用,为CHE在预防和治疗宫颈癌方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CHE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后,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和噻唑蓝(MTT)法研究白屈莱红碱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细胞接种密度越小、药物作用时间越长、药物浓度越大,CHE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越大,过大的细胞接种密度以及过低的药物浓度均不会引起明显的细胞死亡;CHE作用后的Hela细胞周期分布有明显变化,G1期细胞减少,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增多.结论:CHE在体外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生长,其机理可能与CHE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