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298篇
  114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摘要 目的:研究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冠心病(CA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冠心病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进行分级。所有患者都给予血清lp-PLA2、RBP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在14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未形成40例(对照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100例(研究组),研究组中Ⅰ级40例,Ⅱ级38例,Ⅲ级22例。研究组的血清lp-PLA2、RBP含量都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分级患者的血清lp-PLA2、RBP含量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Spears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lp-PLA2、RBP含量与侧支循环形成分级存在正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p-PLA2、RBP含量均为影响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分级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p-PLA2、RBP含量预测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分级的曲线下面积为0.891、0.8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冠心病患者的血清lp-PLA2、RBP含量明显增加,lp-PLA2、RBP与侧支循环形成分级存在相关性,也是影响侧支循环分级的危险因素,也可预测侧支循环分级状况。  相似文献   
942.
为研究抗坏血酸(AsA)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和结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敲除结薯关键基因Solanum tuberosum self-prunning 6A(StSP6A)对AsA诱导马铃薯结薯的效应,利用不同浓度(0、1、5、10、20和50 mmol/L)外源AsA处理2个二倍体马铃薯CIP-149(Solanum phureja)、CIP-178(S.ajanhuiri)和四倍体C-88(S.tuberosum)。结果表明,1~5 mmol/L外源AsA处理可显著诱导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对10个块茎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外源添加1 mmol/L AsA可显著影响块茎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相比,总体上呈正调控基因表达增强或负调控因子表达被抑制的趋势,特别是StSP6A在AsA处理过程中的块茎形成早期表达量极显著上调,敲除StSP6A可消除外源AsA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诱导作用。这些结果表明,AsA诱导马铃薯块茎形成是通过调控与块茎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来实现的,而StSP6A在AsA诱导马铃薯块茎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43.
Wang X  Cen S 《病毒学报》2011,27(5):481-493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属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是一种单链RNA包膜病毒,始于1975年见诸报道,最终于1989年被确定为一种新病毒[1]。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种类间差异,HCV可划分为至少7个基因型及几十个亚型,据WHO统计全世界人口中约3%(超过1.5亿)受  相似文献   
944.
全雌性黄瓜中3个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次PCR扩增从全雌性黄瓜中同时获得了长度分别为1 186bp、955 bp和870bp的3个肌动蛋白基因片段Act1、Act2和Act3(GenBank登记号:DQ115881,DQ115882和DQ115883).序列分析表明,3个肌动蛋白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收录的肌动蛋白基因序列高度同源,与GenBank中收录的全长肌动蛋白基因(如AF386514.1、AF059484.1和AB010922.1等)的第2、第3个外显子和第2个内含子相对应.Act1中1-580 bp、984~1 186 bp,Act2中1-580 bp、753-955bp,Act3中1-580 bp、668-870 bp为外显子编码区,其余为内合子序列,3个基因内含子的两端序列均符合典型的"GT-AG"规则.RT-PCR分析表日月,Act1仅在根中表达,Act2在根和雌花中表达,而Act3在所有检测的器官(包括根、茎、叶、卷须,雌花和幼果)中都表达,提示黄瓜根的生长发育需要多种肌动蛋白基因的参与,而Act2和Act3可能与黄瓜雌性系的形成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945.
原始卵泡形成与早期发育调控对卵母细胞发育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对原始卵泡的体外培养,可以了解原始卵泡发育的调节机制.原始卵泡向初级卵泡的转变不依赖于促性腺激素,而主要受卵巢旁分泌因子的调控,包括Kit/KL、GDF9等促进因子和AMH等抑制因子的调控.目前,原始卵泡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多以小鼠为模型,而对大型哺乳动物和人的研究甚少.概述了哺乳动物原始卵泡形成与发育启动调控机制的既有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原始卵泡发育过程中关键分子的调控作用,并介绍了小鼠及其他哺乳动物卵泡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46.
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对大豆根系生长及其结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沈阳效区实地考察中观察到,邻近三裂叶豚草生长的大豆的根瘤形成受到了抑制。土箱实验中得到和野外调查一致的结果,但大豆根系发育和分布不受影响。施用三裂叶豚草水浸液的实验表明,是三裂叶豚草水浸液,即:水浸液中的化学物质,抑制了根瘤菌的活动从而影响大豆根瘤的形成。文章给出了调查和实验的结果,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47.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妇女再次妊娠后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瘢痕子宫产妇分娩提供可靠经验和指导.方法:选择从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门诊检查并收住入院的12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将120例再次妊娠产妇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对比两组孕妇产后新生儿窒息情况、产后出血及产后发热等情况.结果:通过统计后发现采用剖宫产组产妇在平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等方面与阴道分娩组差异不大,但和初产妇剖宫产之间差距较多.结论:瘢痕子宫妇女再次妊娠后可以采用阴道分娩方式分娩,在分娩前后做好准备工作和产妇心理疏导,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48.
在动物早期发育过程中,无论是生物个体的形态还是基因的表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表观遗传信息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组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不同表观遗传信息在配子形成、跨代遗传和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发现在这些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全基因组层次的重编程.本文主要介绍了DNA甲基化、染色质开放性、组蛋白...  相似文献   
949.
食用花菜花球形成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用花菜主要有花椰菜(Brassicaoleraceavar.botrytise)和青花菜(B.oleraceavar.italica)。花椰菜又称菜花和花菜,其食用部分是一个由许多花轴、花枝、花蕾短缩聚合而成的肥厚花球。青花菜又名茎椰菜,嫩茎花椰菜,木立花椰菜、意大利芥蓝。它的食用部分为带有花蕾群的嫩茎,花球绿色,故又称绿菜花。1花芽分化与花球形成花椰菜、青花菜的花芽分化是获得产品器官花球的前提。一般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后,就开始进行花芽分化。据何承坤等人「”连续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扫描的方法对花棚菜的早、中、晚3个品种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花椰案的…  相似文献   
950.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细菌黏附于接触物表面,由细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包裹形成的多细胞微生物群体,是微生物界细菌普遍的生存状态。基于生物被膜的物理屏障作用和膜内特殊微环境,其具有多重耐药性以及较强的黏附性、抗吞噬性等特性,导致所致疾病迁延不愈,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早期、快速、准确检测生物被膜形成对及时有效防治其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现从表型和基因型检测两个方面对细菌生物被膜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