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为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时寻找主胰管减少胰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观测胰腺标本、胰腺动脉与胰管联合铸型标本各10例。结果:主胰管起于胰尾的中部,在胰颈、体、尾部与上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7.51±1.06)mm,(10.98±1.81)mm,(8.44±1.72)mm。胰腺各横断面上主胰管的后距,胰颈处为(2.15±0.61)mm,距胰颈1cm处的胰体部为(5.84±1.11)mm,2cm处为(6.12±0.93)mm,胰尾处为(7.44±0.86)mm。铸型标本中脾动脉有9例走行于胰腺上缘,与主胰管的距离在胰颈左侧2 cm处为(9.37±1.05)mm,胰体部中点处为(11.72±1.63)mm,胰尾处为(8.98±1.01)mm,脾动脉的位置变异1例。结论:在胰颈左侧2cm处按自下而上、由前往后的顺序分离并结扎主胰管可减少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病人资料,将其按发病后的手术时间分为三组,统计各组病人的手术耗时、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花费以及并发症的有无。结果:经过随访有34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有1位复发,三组之间的手术耗时、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花费以及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手术时机的选择无严格的限定。  相似文献   
103.
近视眼激光角膜切除术原理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激光人眼角膜切除术的原理和控制方法。详细分析了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对近发消融深度和治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肋间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60例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行全麻联合胸椎旁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观察组30例患者行全麻联合前锯肌+肋间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监测入室时(T0)、插管即刻(T1)、手术切皮时(T2)、拔管即刻(T3 )时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4 h、12 h、24 h、48 h的静息、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对比两组患者T0-T3点的应激反应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剂量,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T0点相比,观察组在T1、T2、T3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在T1点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T2、T3点时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静息、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同时间点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点相比,观察组在T1、T2、T3时的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水平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同时间点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剂量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7%低于对照组23.33%,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静脉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肋间神经阻滞的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术中所需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5.
摘要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86例。根据计算机随机生成分组,分为对照组(丙泊酚麻醉,43例)和研究组(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43例)。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情况、炎症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气管插管(T2)~切皮后30 min(T4)时间点,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先升高,后下降,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血清肾上腺素(AE)、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显著,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控制炎症因子和应激指标分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6.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单操作孔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与单操作孔胸腔镜常规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22年1月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单操作孔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单操作孔胸腔镜常规肺叶切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情况、肺功能、炎症因子以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 d VAS上升,术后7 d VAS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 VAS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无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 m、3 m FEV1、FVC、FEV1/FVC先下降后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 CPR、TNF-α、IL-6先下降后上升(P<0.05),且观察组患者1 d、3 d CPR、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疼痛、降低炎症因子,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07.
摘要 目的:探究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92例局限性肾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肾功能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5年,采用Kaplan-Meier法对局限性肾癌患者行预后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局限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关于预后评估的Log(P/1-P)回归预测模型。结果:患者手术前后肾功能变化不明显(P>0.05);经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3%(5/9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局限性肾癌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66.28%(57/86),根据患者5年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n=29),存活组(n=57);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Fuhrma分级为中低分化、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侵及集合系统和侵及深静脉占比高于存活组(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Fuhrma分级为中低分化、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和侵及集合系统是影响局限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Log(P/1-P)回归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5CI)为0.877(0.818~0.929)。结论:对局限性肾癌患者应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其肾功能受到影响较小且并发症发病率较低;局限性肾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Fuhrma分级为中低分化、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和侵及集合系统,并对预后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8.
摘要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前给予依达拉奉与地塞米松联合BIS监测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肺保护与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来我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80例。麻醉诱导前,A组静脉滴注100 mL 0.9 %生理盐水,B组静脉滴注30 mg依达拉奉,C组静脉滴注4 mg地塞米松注射液,D组静脉滴注30 mg依达拉奉及4 mg地塞米松,并对比四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液体量及失血量对比无差异(P>0.05)。四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在T1-T4点时对比无差异(P>0.05);四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在T1、T2、T4点时对比无差异(P>0.05);D组氧合指数较A、B、C组高,呼吸指数较A、B、C组低,B组与C组对比无差异(P>0.05),但氧合指数高于A组,呼吸指数低于A组(P<0.05)。T1、T2、T4点时,四组患者的血清IL-8、IL-10、TNF-α、SP-A水平及多形中性粒细胞数量对比无差异(P>0.05);D组的SP-A水平较A、B、C组高,IL-8、IL-10、TNF-α及多形中性粒细胞数量较A、B、C组低,B组与C组对比无差异(P>0.05),但SP-A水平高于A组,IL-8、IL-10、TNF-α及多形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A组(P<0.05)。D组的术后住院时间较A、B、C组低,B组与C组对比无差异(P>0.05),但术后住院时间低于A组(P<0.05)。四组的肺炎、肺不张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地塞米松,同时给予BIS监测,可提高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肺保护作用,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去睾丸和睾酮补充对雄兔骨密度和血清钙、镁、磷的影响.方法:周龄相同的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去睾丸组和睾酮补充组(去睾丸后肌注十一酸睾酮).同等条件下饲养20周后测量各组兔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并检测血清总睾酮(TT)、雌二醇(E2),脱氢表雄酮(DHEA)水平以及血清钙(Ca2 )、游离钙([Ca2 ]i)镁(Mg2 )、磷(P)和碱性磷酸酶(AKP)浓度.结果:去睾丸组血清TT水平明显下降(P<0.01),睾酮补充组血清TT水平升高接近对照组(P>0.05).去睾丸组血清E2和E2/TT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睾酮补充组血清E2和E2/TT下降,接近对照组水平(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去睾丸组血清Ca2 、[Ca2 ]i、Mg2 以及AKP浓度明显升高(P均<0.01),睾酮补充组血清Ca2 、[Ca2 ]i、Mg2 以及AKP浓度较去睾丸组低,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股骨颈骨密度在去睾丸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睾酮补充组(P<0.01),而后两组无差别(P>0.05).结论:去睾丸后雄兔血清TT明显下降,E2和E2/TT比以及Ca2 、[Ca2 ]i、Mg2 和AKP浓度明显升高,骨密度显著下降,睾酮补充使上述异常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0.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5例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65例共计80例胰头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腹组和微创组,例数分别为32例和48例,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期间的肿瘤早期复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住院费用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癌栓、有无神经侵犯、术前白蛋白、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术后有无放化疗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未放化疗以及术前CA125水平较高是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两者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胰头癌术后肿瘤早期复发受到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放化疗、术前CA125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