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9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29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1.
本文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新安固本培元高频药对人参-黄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子机制。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关联模型挖掘出人参-黄芪为新安固本培元高频药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互作网络及进行拓扑分析。采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度值较高的“有效成分-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人参-黄芪有效成分33种,相关靶点206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靶点946个,获取目标靶点64个。GO分析共包含1629条生物过程、48条细胞组分、91条分子功能,247条KEGG富集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奈酚、人参皂苷Rh及常春藤皂苷元能够与AKT1、IL6、CXCL8、MAPK1及TNF-α结合。本研究总结出人参-黄芪为新安固本培元医家治疗慢性阻塞肺疾病的高频药对,初步揭示了人参-黄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2.
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由甲型、乙型和丙型等流感病毒引起。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可导致季节性流行甚至全球大流行。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是病毒复制、传播和发病机制中的关键酶,因而研发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是对抗流感感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中国,许多用于清热解毒的中药单独使用或作为中药配方来治疗流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如何从中药中快速分离出活性物质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探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色评分与肺部微生物、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其痰色评分分为1~2分组(n=30)与3~4分组(n=92),比较两组患者肺部微生物分布、病情严重程度分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白细胞(WBC)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色评分与肺部微生物、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3~4分组患者肺部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白假丝酵母、酵母样真菌、丝状真菌检出率与1~2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4分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1~2分组(P<0.05)。3~4分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布与1~2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分组患者CAT评分、WBC水平、CRP水平均显著高于1~2分组(均P<0.05)。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色评分与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白假丝酵母、酵母样真菌、丝状真菌检出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而与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CAT评分、WBC水平、CRP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 痰色评分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微生物和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有望成为临床评价该类患者肺部微生物分布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系统评价生命早期益生菌干预预防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有关生命早期益生菌干预对儿童过敏性疾病预防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9月,应用Stata 11.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6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命早期益生菌干预对预防湿疹(RR=0.84,95%CI:0.73~0.98,P=0.022)和食物过敏(RR=0.82,95%CI:0.68~0.98,P=0.028)作用显著,但对预防哮喘(RR=0.92,95%CI:0.80~1.06,P=0.231)、喘息(RR=0.98,95%CI:0.89~1.07,P=0.635)、过敏性鼻炎(RR=0.99,95%CI:0.78~1.26,P=0.945)和过敏性鼻结膜炎(RR=1.13,95%CI:0.86~1.49,P=0.376)无显著作用。结论 生命早期益生菌干预对儿童湿疹、食物过敏具有预防作用,但对哮喘、喘息、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结膜炎无预防作用,对于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5.
肾脏疾病的防治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激酶(eIF2α)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代谢应激反应的关键因子,可诱导整体蛋白质翻译抑制,并在不同的细胞代谢应激下控制细胞存活。eIF2α激酶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及肿瘤、免疫和代谢相关疾病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提示eIF2α激酶可能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病理过程,因此,本文对eIF2α激酶家族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可能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6.
干扰素信号通路是细胞抵抗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重要防线。通过识别病源相关模式分子、激活下游通路,干扰素的表达被显著上调并分泌于细胞外,作用于自身和周围细胞,引发众多下游基因的转录激活。这些基因产物直接参与抗侵染过程或调控机体免疫反应。干扰素信号通路需要被正确调控,其异常激活会导致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正确地识别“自己”和“非己”分子是首要的一步。鉴于干扰素通路所抵抗的微生物侵染中,核酸分子是重要的免疫原性分子,内源性核酸分子的代谢调控显得尤为重要。细胞编码一系列参与核酸代谢的酶,这些蛋白质功能的发挥对保持细胞核酸稳态至关重要。以单基因突变引发的自身免疫疾病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为例,目前发现9种基因可突变致病,均来自DNA代谢相关的和RNA代谢相关的基因。尽管这9种基因突变都导致干扰素通路的异常激活,但中间所依赖的参与蛋白并不相同。可见,同样症状的疾病,其致病机理也可能不同,这也将影响有效治疗方案的确定,凸显基因检测在诊治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必要性。本综述通过阐述细胞内环境稳态对干扰素通路正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的重要作用,帮助理解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已经证明健康肺部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微生物群失调与COPD的发生、急性加重次数及病死率有关。肺微生物可能通过调控炎症或免疫过程参与COPD的发病机制。全面了解肺微生物群在COPD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肺微生物组在COPD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其与COPD进展之间的关系及潜在的机制,以期开发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8.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被誉为人类"第二基因组"的肠道菌群能够影响糖脂代谢,进而调节相应疾病。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分布、种类、影响因素进行大体介绍,主要对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疾病联系和肠道菌群调节糖脂代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糖脂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带来裨益,为在此领域上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9.
中国传统虫茶是指用于制作茶叶代用品的某些昆虫的排泄物,主产于我国湖南、贵州和广西的一些山区,在当地已流传数百年之久,属于当地传统的特色农产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尽管对昆虫粪便直接用于茶用的描述非常罕见,但在古代医学书籍中,昆虫粪便的药用记载非常普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20多年间,中国传统虫茶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特别是在虫茶的食品安全性,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及其对某些实验动物模拟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已发现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临床治疗效果或疗效迹象。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传统虫茶的传承和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关于虫茶的历史渊源,药用价值和食品安全性的科学研究概貌。时间跨度从公元992年到公元2018年。  相似文献   
120.
Biomarker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How good are they?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Rachakonda V  Pan TH  LE WD 《Cell research》2004,14(5):347-358
Biomarkers are very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normal and abnormal biological processes. Specific changes in pathologies,biochemistries and genetics can give us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any particular disease. A good biomarker should be precise and reliable, distinguishable between normal and interested disease, and differentiable between different diseases. It is believed that biomarkers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predicting chances for diseases, aiding in early diagnosis, and setting stand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medies to treat diseases. New technologies have enabled scientists to identify biomarkers of several differen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he followings, for instance,are only a few of the many new biomarkers that have been recently identified: the 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 and aggregated β-amyloid peptid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D), α-synuclein contained Lewy bodies and altered dopamine transporter (DAT) imaging for Parkinson‘s disease (PD), SOD mutations for 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and CAG repeats resulted from Huntington‘s gene mutations in Huntington‘s disease (HD).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most-recent findings of biomarkers belonging to the four mentione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