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0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401篇 |
专业分类
29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07篇 |
2008年 | 123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256篇 |
2003年 | 214篇 |
2002年 | 195篇 |
2001年 | 148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63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沪191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和影响因素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1~1998年,我们对荆州区川店镇503名6~15月龄儿童进行了现行沪191麻疹疫苗血清流行病学效果观察,结果表明,初次免疫后1个月麻疹IgG抗体阳转率为9165%,GMT为1∶26674,达保护滴度者比例为465%。随着时间的推移,第4年上述指标迅速下降到4686%、1∶1274和185%,第6年时低至2943%、1∶489和136%。02ml、03ml和05ml麻疹疫苗组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是类似的,初免后1个月时IgG滴度越高,其免疫持久性越好;初免月龄是影响麻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6月龄初免组的免疫效果明显低于≥8月龄组。结果提示麻苗8月龄初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2.
自从1983年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以来,HIV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感染HIV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到目前为止,因患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已达到2500万,到2010年这一数字可能会突破8000万,因此研究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也正日益迫切地摆在人们面 相似文献
93.
猪圆环病毒2型-细小病毒-伪狂犬重组病毒免疫小鼠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表达猪2型圆环病毒ORF2基因和猪细小病毒VP2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疫苗株SA215(D)的疫苗价值,对该病毒株安全性、免疫原性、保护力及对PRV Fa株定值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组病毒SA215(D)毒力显著低于PRV Fa强毒株,可以抵御伪狂犬病强毒Fa株的攻击,并能抵御其在小鼠体内的定植;抗体检测显示SA215(D)免疫小鼠后第2周抗PRV、PCV2和PPV的抗体水平均很低,加强免疫后第4周抗体水平大幅上升,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而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表明SA215(D)可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显示SA215(D)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与亲本株SA215组相比,差异显著(0.01 相似文献
94.
95.
96.
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使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了解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效果,我们将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了A、B、C三组,分别采用三种措施进行狂犬病的预防治疗,即:A组联合使用狂犬病疫苗与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B组联合使用狂犬病疫苗与抗狂犬病血清(马源);C组仅注射狂犬病疫苗,并采用小鼠中和试验对这三组成员在免疫后3、7、14、45天及1年时的中和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狂犬病疫苗与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联合使用,可使体内更早出现抗狂犬病的中和抗体。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后未发生临床副反应。 相似文献
97.
DNA疫苗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NA疫苗可全面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安全,热稳定性,价廉等优点,尤其是激活的CTL活性将使之在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DNA疫苗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机制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搞清,现就DNA疫苗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8.
黄翠芬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90,10(5):1-5
引起腹泻的细菌主要有大肠菌、志贺氏痢疾菌、沙门氏伤寒菌、霍乱弧菌等。国内外针对这些菌的致病因子,用生物新技术研制疫苗巳获得良好的进展。本文针对当前的进展,对广谱预防腹泻疫苗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