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94篇
  免费   1036篇
  国内免费   6399篇
  2024年   188篇
  2023年   513篇
  2022年   595篇
  2021年   577篇
  2020年   533篇
  2019年   515篇
  2018年   534篇
  2017年   508篇
  2016年   583篇
  2015年   684篇
  2014年   855篇
  2013年   772篇
  2012年   860篇
  2011年   911篇
  2010年   853篇
  2009年   990篇
  2008年   1119篇
  2007年   837篇
  2006年   717篇
  2005年   650篇
  2004年   697篇
  2003年   641篇
  2002年   657篇
  2001年   515篇
  2000年   557篇
  1999年   435篇
  1998年   311篇
  1997年   268篇
  1996年   323篇
  1995年   298篇
  1994年   351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188篇
  1990年   213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74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59年   11篇
  1956年   3篇
  1953年   3篇
  195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探究模块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模块设计思路本模块共有 6个小模块即 :1个启动模块 ,2个交流模块 ,3个探究模块 ;也可说是 1个实验教学模块 ,2个研究性学习模块 ,3个课堂讨论模块。理想效果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希望能达到课堂理论、实验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 ;理论知识构建与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发展相统一 ;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发展相统一。参照一般探究教学模式[1] 所共有的一般内容和阶段设计 ,即学生参与围绕科学问题、事件或现象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相联系 ,教师要设法造成他们的思维冲突 ,并且刺激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探究启动模块 ) ;学生通…  相似文献   
992.
NaCl胁迫对黄瓜幼苗体内K+、Na+和Cl-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营养液水培,以2个耐盐性不同的黄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幼苗植株体内K 、Na 和Cl-在器官间的区域化分布及其吸收和运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植株体内K 含量下降,Na 和Cl-含量升高,变化幅度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器官间,茎中Na 和Cl-含量最高,上位叶中Na 和Cl-含量最低、K 含量下降幅度最小。与耐盐性较弱的“津春2号”相比,耐盐性较强的“长春密刺”根向茎运输的SK,Na值较高,根系对Na 的截留作用较强,茎向上位叶运输的SK,Na和SCl,Na值均较高,叶片中K 含量下降幅度较小,K/Na和Cl/Na比值均较高,功能叶中盐分离子尤其是Na 积累较少,植株生物量较高。说明根系对Na 的截留能力较强且向上位叶运输Na 的选择性较低,是“长春密刺”耐盐性较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3.
三聚氰胺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近头状伪蹄形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材料,利用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测定了三聚氰胺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对两种藻的生长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强;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还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以生物量计,三聚氰胺抑制近头状伪蹄形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72h EbC50值分别是537.67和485.17mg/L,均为较低的毒性效应。两种藻的生长率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依据估算的EC20和EC10值推断,斜生栅藻对三聚氰胺较为敏感,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慢性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994.
用正丁醇抽提,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和SephacrylS-200柱层析,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肠粘膜中提取出碱性磷酸酶(AKP)。提纯倍数为39.50倍,比活为68.35μ/mg蛋白,提取酶液经PAGE和SDS-PAGE只呈现一条区带。该酶的分子量为132140,N末端氨基酸为门冬氨酸,最适pH为10.10,7.5>pH>11.5时不稳定,最适温度为40℃左右,对热不很稳定,以磷酸苯二钠为底物其K_m值为1.72×10~(-3)mol/L。Mg~(2+)、Mn~(2+)为该酶的激活剂,KH_2PO_4、L-CyS、ME、DFP、EDTA-Na_2为抑制剂。选用KH_2PO_4和DFP作抑制类型的判断,结果表明,KH_2PO_4属竞争性掏剂,其抑制常数为2.3mmol/L;DFP为非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为1.05mmol/L。  相似文献   
995.
中国淡水原生动物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地球上原生动物多样性现状,指出它在生物学界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类的作用。从生态学概念出发,把淡水原生动物作为一个集合类群,对其多样性和所受威胁进行了讨论。以武汉东湖为例,讨论了半个世纪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引起湖泊富营养化后,原生动物丰度增长了10倍,优势种出现替代现象,并有明显的小型化倾向。以长江三峡地区为例,分析了工业污染能损伤70%原生动物种类。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表明:在有机污染影响下作为饮用水的汉江其水质已达临界边缘。对待开发的西南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考察中,用原生动物多样性现状阐明该地区水生态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6.
非人灵长类个体的迁移与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移现象在群居动物中普遍存在、在非人灵长类中尤为突出。在非人灵长类中,大多数的迁移表现出强烈的雄性偏向性和雌性不进行迁移的形式。在一些少数的物种中,也存在雌雄双方都进行迁移以及雌性偏向性迁移而雄性不迁移的形式。群居种类、一夫一妻制种类、独居种类的迁移模式上各有特色且不尽相同,这是动物社群结构多样性的体现。驱赶和异性的吸引是推动个体迁移的两大动力,驱赶多发生在一雄多雌的社群中,异性吸引多发生在无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个体迁移过程,是个体付出与收益的平衡。迁移不仅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在不同种群间个体基因交流上也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高耐SO2玉米自交系Q9进行了SO2胁迫下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30对引物组合进行的PCR扩增中,获得了13条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其中3条诱导表达,2条增强表达,6条减量表达,2条抑制表达.序列分析和数据库比对表明,GenBank中只搜寻到5条cDNA序列,其中2条增强表达的cDNA片段D1和D5分别与氨基酸结合蛋白ABP、锌指结构转录因子蛋白DOF部分序列高度同源,其他诱导表达的3条cDNA(D3、D6、D11)功能未知,可能是新的cDNA片段.经半定量RT-PCR分析验证,D1和D5转录水平受SO2胁迫表达显著增强,推测D1和D5可能参与了玉米对SO2胁迫的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998.
漓江上游毛竹生理生态特征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漓江上游毛竹林面积大,是我国毛竹最南端产区。该研究针对当地季节性干旱问题,通过模拟降水使土壤水分变化,共设立了5个毛竹水分处理小区(CK.对照;A.无降水+覆膜;B.降水5 mm+覆膜;C.降水10mm+覆膜;D.降水20 mm+覆膜),并与HM(木荷Schima superba)(自然状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变化影响了毛竹叶片水势和叶绿素的变化,叶片白天水势下降,傍晚均可恢复到凌晨水势。C处理的毛竹午间水势下降值最小,叶绿素含量也最高。本研究区位于最南端产区,毛竹的光合生产力也属偏低水平。适当的土壤水分亏缺,毛竹表现出相对的高净光合速率(P_(n))、高蒸腾速率(Tr)、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特点;过多或过少土壤水分,则为低P_(n)和Tr,但高WUE。毛竹叶片的P_(n)与气孔导度G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毛竹的光合速率受气孔调节明显;Tr与午时叶水势呈负相关(符合二项式函数)关系,土壤水分问题造成的叶片水分不足同时也影响了毛竹的Tr。水分亏缺,P_(n)主要由气孔调节,但水分过多导致P_(n)的下降应该是由气孔导度的下降和叶肉细胞光合能力的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分过少或过多均对毛竹生理生态过程产生负效应。相对于木荷,毛竹的P_(n)较高,但同时也消耗更多的水分。  相似文献   
999.
根据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花期转录组数据,分别以苦荞DNA和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1个苦荞C2C2型锌指蛋白基因FtLSD1(GenBank登录号KP252134)的DNA序列和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FtLSD1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苦荞FtLSD1基因DNA全长2 427bp,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构成,符合GU-AG剪切原则;cDNA序列包含一个528bp开放阅读框,编码175个氨基酸,具有LSD1家族的典型结构域;UV-B照射和水杨酸处理均能使FtLSD1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且UV-B处理在6h达到最大,为0h(CK)的3.84倍;水杨酸处理于10h达到最大,为0h(CK)的3.44倍,而4℃冷胁迫下该基因表达量保持稳定。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苦荞抗UV-B和高浓度水杨酸等非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为苦荞的抗逆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00.
配制了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饲喂(12.320.02) g的吉富罗非鱼8周, 探讨罗非鱼对不同脂肪源的利用效果,筛选出适合吉富罗非鱼的植物脂肪源。6种饲料中分别添加大豆油(SO)、棕榈油(PO)、棉籽油(CO)、菜籽油(RO)、磷脂(SL)和1:1:1:1:1大豆油-棕榈油-棉籽油-菜籽油-磷脂混合油(MIX)。结果显示: (1)菜籽油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棕榈油组、棉籽油组、磷脂油组和混合油组(P0.05), 大豆油组显著高于棉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菜籽油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棉籽油组、磷脂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 与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肌肉脂肪酸明显受饲料脂肪源影响, 棕榈油组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关性最大(P0.05), 棉籽油组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关性最小(P0.05); (3)棕榈油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棉籽油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 大豆油组肝脏脂蛋白酯酶活性显著高于棉籽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 菜籽油、大豆油可以作为吉富罗非鱼饲料中良好的脂肪源, 棉籽油不利于吉富罗非鱼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