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2篇
  1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目的】探讨植物发酵液提取物(plant fermentation extract,PFE)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划线法分离临床标本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并进行鉴定,通过报告菌株测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因子,采用试管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生物膜的形成。【结果】在分离出的1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PFE对PA007菌株的作用效果最好,1%PFE显著降低PA007菌株生物膜、绿脓菌素和N-(3-oxododecanoyl)-HSL(3-oxo-C12-HSL)的产量(P0.05)。同时,也显著降低Las A蛋白酶的活性以及持留菌存活率(P0.05)。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PFE能显著抑制las I和pqs A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PFE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能力,在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2.
刈割冬牧70黑麦地上生物量动态与草群再生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立安  赵树兰 《植物研究》2001,21(2):304-307
通过刈割冬牧70黑麦研究一、二茬草地上生物量动态特征及草群的再生效应,结果表明:从返青至初夏(6月7日)的生长期内,冬牧70黑麦可收获两茬草,地上最高总生物量可达1004.20g/m2,表明其具有强的光合生产效率。通过一、二茬草生产性能比较可以看出,在最高总生物量中,二茬草占57.11%,生长天数占总生长天数的42.06%;一茬草鲜干比相对较大,茎叶比则相对较低,说明一茬草更适合用作青饲或制备青绿饮食品,二茬草则更利于制备干草饲用或纤维食品。AGR与RGR的比较可进一步证明一茬草后期的管理对草群总生物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最大限度发挥冬牧70黑麦生产性能及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
四川广元晚志留世植物碎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研究了产自四川广元晚志留世地层中植物碎片,共分为三个类型。TypeI 具有叶状体,表面具有孔,叶状体上着生有具有中间加厚带的枝。Type Ⅱ的枝表面具有刺。Type Ⅲ的枝二歧分叉三次。通过研究认为,Type I与苔藓类植物可以对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生活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Type Ⅱ的母体植物可能生活在具有食草动物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94.
随着水稻育种方法的不断改善和栽培技术的持续创新,再生稻的种植面积及比重在中国水稻生产系统中逐渐增大,已发展成为生产成效显著的水稻种植模式之一。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从作物生理生态学的视角,紧紧围绕再生稻适宜品种筛选及类型划分、机收再生稻的适宜留桩高度与水肥调控、再生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再生稻根系和再生活力及其与根际微生态特性的关系4个方面,综述了再生稻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在推广低留桩再生稻栽培技术时,应重视根际系统的合理调控,促进根际营养供给和腋芽适时萌发及分蘖再生协调发展,实现高再生系数、高再生穗数、高收获指数、高产优质、低碳安全可持续的“四高一低”目标,促进再生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5.
由于食品环境因素对于沙门氏菌持留菌形成的影响尚不明确,选取食品中常见环境因素pH、NaCl和温度,研究其对沙门氏菌持留菌形成的影响。采用两倍梯度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根据不同浓度倍数MIC处理沙门氏菌的结果,将50倍MIC处理4 h作为分离并得到持留菌的条件。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控制不同的pH、NaCl浓度和温度等沙门氏菌生长的环境条件,结果发现:与pH为7.0、1.0%NaCl、37℃时的沙门氏菌持留菌相比,pH为4.0、6.0%NaCl、15℃时的沙门氏菌持留菌形成数量上升,分别上升了1.47、1.32和1.54(以lg(存活率)计),P<0.05)。此外,本文验证了沙门氏菌持留菌的数量和比例与沙门氏菌生长呈正相关关系,为后续探究食品环境中沙门氏菌持留菌形成机制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
本文总结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露头剖面和典型钻井(草1井与托甫2井)剖面柯坪塔格组岩电及生物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央隆起区32口主要钻井的柯坪塔格组进行连井地层划分对比及地震剖面标定追踪。结合对等T0图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柯坪塔格组三段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柯坪塔格组上段分布最广,除麻扎塔格-塘参1-顺南地区以南没有发育外,其余地区均有发育,地层厚度一般在100—300m不等,在顺托果勒地区及方1井区以北分布厚度最大,超过了300m。柯坪塔格组上段总体分布表现出南薄北厚、东西分布不均的特点。柯坪塔格组中段与柯坪塔格组下段分布局限,仅在和4-顺西1-顺南3-塔中32井以北地区有发育。柯坪塔格组中段厚度一般只有40—60m,柯坪塔格组下段厚度一般为200—300m,两者厚度均表现出南薄北厚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7.
小麦内生细菌及其对根茎部主要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小麦植株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和数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根、茎、叶及未成熟籽粒等器官中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鲜组织中平均约含内生细菌5.0×105 CFU·g-1,其中根系中内生细菌数量达7.8×105 CFU·g-1,而茎秆、叶片和未成熟籽粒中内生细菌数量分别为4.8×105、3.2×105和2.8×105 CFU·g-1.内生细菌数量在不同生育期也存在差异,幼苗期平均约为3.1×105 CFU·g-1、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为5.7×105和7.0×105 CFU·g-1.不同小麦田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长武县一田块植物鲜组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为6.1×105 CFU·g-1,而大荔县一田块约为3.9×105 CFU·g-1.试验结果发现,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有51株、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有45株.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有71株对两种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对小麦全蚀病菌抑菌圈直径大于10 mm的有23株,其中来源于根系、茎秆、叶片和籽粒的分别为6株、7株、9株和1株;对小麦纹枯病菌抑菌圈超过10 mm的有20株,其中来源于根系、茎秆、叶片和籽粒的分别为7株、5株、7株和1株,说明从小麦叶片诱捕分离的内生细菌中,对小麦全蚀病菌和纹枯病菌抑菌作用较强的分离株比率最高,其次为茎秆,而根部和未成熟籽粒中比例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98.
摘要:【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持留菌的特征,分析鲍曼不动杆菌Ⅱ型毒素-抗毒素(TA)系统的多样性及分布,探讨TA系统与持留菌形成的潜在关联。【方法】采用分属于6 大类中的6种不同抗生素分别筛选的方法分离并定量鲍曼不动杆菌的持留菌;应用PSI-BLAST及TBLASTN程序分析72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的Ⅱ型TA系统;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44株临床多重耐药(MDR)的鲍曼不动杆菌中5个Ⅱ型TA系统的分布。【结果】我们发现不同抗生素处理得到的鲍曼不动杆菌持留菌的数量并不相同;对多数抗生素而言,浓度越高,得到的持留菌数量越少;处于生长平台期的菌株中相比对数期含有更多的持留菌;多粘菌素B及妥布霉素均具有杀灭部分持留菌的能力;鲍曼不动杆菌所有菌株中均含有Ⅱ型TA系统,HTH/GNAT类型在菌株中分布最为广泛;所有700余株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中共含有15个潜在的Ⅱ型TA系统;三类普遍存在于已知基因组中的明确功能的Ⅱ型TA系统在临床多重耐药菌株中同样分布广泛,且HigB/HigA的表达量在标准株的持留菌中显著增高。【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持留菌水平与菌株的生长状态、抗生素的种类及浓度密切相关。Ⅱ型TA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已知基因组和临床多重耐药菌株中普遍存在,其中,HTH/GNAT、GP49/Cro(HigB/HigA)及DUF497/COG3514三种类型的Ⅱ型TA系统可能在鲍曼不动杆菌持留菌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9.
锦橙果实于采前9月中、下旬果面色泽由浓绿转为淡绿时,用15~30ppm GA 50ppm 2,4—D喷布果面,每月喷一次,共喷2~3次,能延缓果实的成熟,留树保鲜2~3个月,稳果率达93%,果实色泽鲜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肉细嫩,风味浓甜。本处理可使锦橙贮藏采收期由11月中旬延迟到12月底,贮藏到次年4月下旬,效果良好,腐烂、干疤率均低。  相似文献   
100.
不同整枝方式对棉花源库关系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去叶枝留早果枝的正常整枝方式为对照,于2005—2006年研究了整枝对大田棉花源库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去叶枝去早果枝(Ⅰ)、留叶枝去早果枝(Ⅱ)和留叶枝留早果枝(Ⅲ)3种整枝方式都显著促进了棉花叶面积扩展,最大叶面积系数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0.3%、28.3%和9.5%,导致叶面积载荷量减少,源库比降低.Ⅰ和Ⅱ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了始絮期的黄叶率和功能叶的C/N,表现出显著地延缓衰老的作用,但Ⅱ处理易导致贪青晚熟;而Ⅲ处理对衰老的延缓作用不大.Ⅰ处理的籽棉产量与对照相当,Ⅱ处理比对照降低了6.4%~15.6%,Ⅲ处理比对照增产6.3%.表明去早果枝和留叶枝皆是调节棉花源库关系、碳氮代谢和延缓棉花早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