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25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AM真菌群落生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AM真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AM真菌的群落生态分布和特征。证明球囊霉属在该地区的出现频度和相对多度都最高,其次是硬囊霉属。该区内南四省AM真菌丰度、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比北三省高。聚类分析结果和上述相似,说明我国东、南沿海各省AM真菌的丰度、频度、密度、多度和多样性特征由北向南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32.
本研究通过方法学的改良和观察方式的创新试图阐明这种现象的原因.微卫星非传统的检测方法仅能实现微卫星定性检测,我所在的研究组开发了自动片段分析双荧光标识技术,提高了微卫星检测的感度和重复性,并实现了微卫星片段变化长度的定量.小于6碱基的微卫星变化被定义为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大于8碱基的变化被定义为跳跃型微卫星不稳定,它们的电泳谱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为在非肿瘤来源微卫星位点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后者表现为距离非肿瘤微卫星片段远隔部位的新波形的出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及基因敲除大鼠自发肿瘤样本,仅有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性检出;在人类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连续80次传代也没有检出跳跃型变化.跳跃型变化不能通过简单重复序列不稳定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的累加而获得.在76例散发大肠癌,我们检测了微卫星不稳定性,KRAS基因突变,并对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的两个主要DNA错配修复基因MSH2和MLHl进行了全长测序.我们发现,在大肠癌,按频度的传统分类与按波形变化的分类有高度的一致性,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均检测到跳跃型表现,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都表现为修饰型变化.在12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有三例检出了跳跃型和修饰型同时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的特殊表型,这3例均检出KRAS的突变,更有趣的是该3例病例也同时检出了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的变异.而在其他9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KRAS突变及MLH1、MSH2交变未检出.通过对突变谱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与KTAS基因12号密码子的转换型突变高度相关,而微卫星稳定的病例检出的KRAS基因12号密码子突变多为颠换型突变.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表型检出的高频度转换突变可由DNA错配修复缺陷的分子背景解释.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以波形为基础的微卫星不稳定新分型可能是解决目前微卫星研究领域矛盾的一个选项.一直公认为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是"真正"的DNA错配修复缺陷表型,我们的研究提示实际上高频度微卫星的可能是多元的.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与DNA错配修复缺陷直接关联,而跳跃型微卫星不稳定的原因尚未阐明.在高频度为微型不稳定中,携带修饰型变化的病例可以通过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来解释其病因. 相似文献
33.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李意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7,5(1):18-26
本文讨论了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乔木层的群落结构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山地雨林种类成份复杂,生物多样性指标高,原始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乔木层)为5.8—6.3,而更新林则在4.5—4.8之间,均匀度指标均在81%以上,反映了优势种群不明显的特点。群落组成种类以热带成份占优势,达80%以上。乔木层的胸径和树高分布均合理;群落组成种群的频度分布不同于RaunKiaer提出的频度定律,而是以A>>B>C>DE→0(原始林)和A>>B>C>D→0<E(天然更新林)的形式存在,并且以A级频度占绝对优势,反映了热带林在世界植被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本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在患者诊疗时发放。对填表后的21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记录、分析。结果服药依从性良好者占41.6%,服药依从性差者占58.4%,经干预措施后提高到69.2%。服药依从性与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生活习惯、经济条件、服药种类和服药次数、担心不良反应及医、护、患的关系有关。依从性好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好,依从性差的患者血糖控制欠佳,波动幅度大。结论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普及糖尿病药物的应用知识,提高服药依从性,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北京市“医药分开”改革对临床医师用药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北京市试行“医药分开”的部分医院为研究现场,随机抽取800名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该项改革对临床医师用药行为的影响。结果 临床医师对“医药分开”改革的知晓率为99.5%。“医院宣传”、“专项培训”、“电视广播”为临床医师了解政策的三大主要途径。改革后,92.1%的临床医师更加重视规范诊疗、合理用药;94.4%的临床医师控制大处方,减少开方用药的数量、金额;89.9%临床医师受开药收入、提成、回扣的影响降低。结论 “医药分开”改革对试点医院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加强合理用药,基本实现了改革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6.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威胁水产养殖业安全最严重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同时还存在人畜共患的典型特征。随着抗生素、抗菌药物的主动使用和被动暴露(医院生活废水、畜禽养殖污水排放至养殖水体环境),嗜水气单胞菌多重耐药问题日益突出,给水产养殖和人体健康均带来潜在风险。而合理联合用药不仅可减缓和阻控细菌耐药性产生,还能减少药物残留。本文首先分析联合用药遵循的原则及应关注的方向,阐述耐药产生的原因及联合用药影响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综述研究联合用药阻控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的动态进展,最后提出如何推进的思考和展望,旨在为水产养殖业通过联合用药手段控制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提供防控策略和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究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中剂量环磷酰胺(CTX)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MG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MGC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观察组采用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中剂量CTX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吞咽功能恢复时间和肢体无力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7 d内治疗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20%,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中剂量CTX可有效提高MGC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且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38.
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占地率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动态与原聚落状态的相关性,利用南京地区1988、1998和2006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应用邻域分析技术对1988年以来南京地区不同时期聚落占地率的变化及各聚落占地率区间的聚落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1998年及1998-2006年2个时段南京地区的聚落面积持续增加,但增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前期绝大部分景观单元内的聚落占地率持续增长;后期虽仍以增长单元为主,但聚落占地率下降的单元也大量出现;1988-2006年,随着聚落占地率的上升,对应景观单元聚落占地率的增幅逐渐变大,至30%左右达到最大值,之后增幅渐小,直至出现负增长;1988、1998和2006年低聚落占地率区间景观单元的频度均高于高占地率区间,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低聚落占地率(0~3%)景观单元的频度持续下降,高聚落占地率单元的频度则有不同程度上升,低聚落占地率与高聚落占地率区间单元频度间的差异逐渐变小;在2个时段内,各占地率区间对应的聚落面积的总体变化曲线差异较大,但聚落面积增长量与消减量的变化曲线分别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2011~2015年我院呼吸内科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特点,为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ID 32GD试剂盒,应用ATB Expression全自动分析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2011~2015年在我院呼吸内科常见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31.0%)、大肠埃希菌(21.2%)、铜绿假单胞菌(23.2%)与鲍曼不动杆菌(14.8%)。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几乎为0,对单纯的头孢菌素耐药率相对较高,但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头孢菌素类以及阿米卡星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高,但对含酶青霉素类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连续5年来均为零;铜绿假单胞菌对磺胺类耐药性较高,对头孢三代、头孢四代及含酶青霉素类与含酶头孢类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敏感性呈逐年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仅对含酶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约80%)。结论医院呼吸内科革兰阴性菌仍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逐年增长的问题已日趋严重,相关部门应定期监测细菌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特别是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避免细菌耐药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复发性消化性溃疡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放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8):1485-1487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三联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复发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经内镜诊断并检测证实Hp阳性的复发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埃索美拉唑20 mg 羟氨苄青霉素l g 黄连素300 mg,每日2次,共7 d;B组(45例):奥美拉唑20 mg 羟氨苄青霉素1 g 克拉霉素500 mg,每日2次,共7 d.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观察腹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结果:埃索美拉唑组第1天和第2天腹痛缓解率分别为34.6%和59.6%,高于奥美拉唑组的17.3%和38.5%(P<0.05 o埃索美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2-3%和88.5%,Hp根除率分别为88.5%和82.7%,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少,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复发性消化性溃疡安全有效,腹痛缓解速度优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