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57篇
  23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0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6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正> 对从稀悬液中采收小球藻的一种胶体气态阿夫隆(CGA)弥散新技术做了研究。CGA是直径25微米的小气泡。每个泡被包在一个表面活性剂的液壳中。利用CGA的漂浮性形成藻一泡复合体井漂浮至液面。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小二烷基毗咤)形成CGA时,  相似文献   
172.
魏欣蕾  游淳 《生物工程学报》2019,35(10):1870-1888
体外多酶分子机器遵循所设计的多酶催化路径,将若干种纯化或部分纯化的酶元件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适配,高效地在体外将特定的底物转化为目标化合物。体外多酶分子机器反应系统呈现元件化和模块化的特点,在设计、组装和调控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近年来,体外多酶分子机器在实现反应过程的精准调控和提高产品得率方面的优势逐渐体现,展示了其在生物制造领域重要的应用潜力。对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合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文中系统地综述了基于酶元件/模块的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的构建策略,以及改善该分子机器中酶元件/模块之间适配性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生物制造平台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3.
其它药剂     
<正>本文描述了在探求疟疾疫苗中的一种使用多特异性人血清筛选表达恶性疟原虫。D-NA序列的大肠杆菌集落的方法。使用不A-mp3作为表达恶性疟原虫cDNA的克隆化工具。Lambda一Amp3。DNA重组物  相似文献   
174.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转录因子SoxR作为胞内氧化还原感应器,参与抗氧化胁迫的全局性调控。粤蓝链霉菌榴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内存在一个类soxR基因orf20,但其生理功能仍不清楚。【方法】将orf20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分析携带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对百草枯抗性的变化。同时通过修改后的PCR-targeting方法构建粤蓝链霉菌orf20删除的突变株,分析突变株的表型变化和对百草枯抗性水平的变化。【结果】重组ORF20在羧基端含有组氨酸标签,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可溶性表达,携带重组质粒pET28b-orf20的大肠杆菌对百草枯的抗性水平显著提高。粤蓝链霉菌orf20删除突变株仍具有产孢能力,生长特性没有改变,对百草枯的抗性水平也没有变化,但榴菌素的产量大幅提高,是野生株的3.3倍。【结论】在大肠杆菌中,orf20基因的编码产物能够被百草枯激活,替代SoxR参与抗氧化胁迫的调控。在粤蓝链霉菌中,orf20基因不参与抗氧化胁迫,而对榴菌素的产生有负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75.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接受协调性和连续性服务的提供状况,为改进患者的整合服务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根据国内外文献,以自行编制服务协调性和连续性提供的问卷为工具,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49.6%的患者伴有1种及以上疾病,约73.0%在乡镇卫生院有就医经历,到过2家及以上机构就医的占51.3%;在乡村两级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能够获取村医和乡镇医生推荐转诊机构的比重最大,分别为28.4%和68.7%;上级医生能够根据下级机构相关诊疗信息连续诊疗的不到43.0%,下级医生能够根据前期诊疗信息继续诊疗的比例刚超4成;“上转容易、下转难”现象同样存在。 结论 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患病特点增加了在农村纵向医疗机构就诊的几率,但该网络提供连续性和协调性服务的程度却不高,应加强农村三级医疗机构间的全面整合。  相似文献   
176.
目的:筛选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炭样小单孢菌JXNU-1中核苷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相关蛋白。方法:通过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JXNU-1菌体生长期(36h)和产物合成期(108h)的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结果:基于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共鉴定出炭样小单孢菌总蛋白质2390个,差异表达蛋白172个,在产物合成期(108h)表达上调76个、表达下调96个。通过蛋白GO和COG注释等功能分析,筛选出12个与抗生素合成密切相关蛋白和5个生物合成基因簇。结论:利用iTRAQ技术筛选出炭样小单孢菌JXNU-1的抗生素合成相关蛋白,为阐明该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奠定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7.
木质素生物合成中C3H/HCT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素是由三种不同的木质素单体聚合而成的,其含量和单体组成与植物体的综合利用密切相关。木质素单体的生物合成途径涉及到许多酶的参与,C3H/HCT是发现较晚的两个酶,在从对-香豆酰辅酶A(p-coumaroyl CoA)到咖啡酰辅酶A(caffeoyl CoA)的羟基化过程中起作用,是控制木质素H-单体与G/S-单体相互转化的关键酶。该文主要对C3H/HCT的研究进展及在木质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8.
构建了同时含有胞质谷氨酰胺合成酶(GS1)cDNA和叶绿体谷氨酰胺合成酶(GS2)cDNA的植物表达载体p2GS,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用它们转化了水稻品种"中花10号"的成熟胚愈伤组织,经潮霉素(Hyg)筛选培养及分化再生,获得了抗Hyg的转基因水稻植株.PCR和基因组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证明,GS1和GS2基因均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水稻的基因组内.Northern杂交实验结果证实,GS1和GS2基因在转基因水稻的转录水平上得到了有效表达.在以0.7 mmol/L的(NH4)2SO4取代了其中氮成分的MS培养基上测试植株生长量,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鲜重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证明高效表达GS增强了转基因水稻对土壤氮素缺乏的耐性.  相似文献   
179.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是一种优化的突变型GFP,DFL是从甘菊中分离出的LFY基因的同源序列。为了研究DFL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模式,研究利用小片段克隆法将linker序列插入到EGFP基因5′端启始密码子前面,在pBI121载体的CaMV35S启动子的3′端后面插入一段多克隆位点,成功地构建了pBI-DFL-EGFP表达载体。通过设计特异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得了到拟南芥LFY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用粘性末端PCR技术将pBI-DFL-EGFP表达载体中CaMV35S启动子替换成LFY基因启动子,构建成了pLFY-DFL-EGFP表达载体。用含有pBI-DFL-EGFP和pLFY-DFL-EGFP质粒的农杆菌侵染洋葱表皮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分别用蓝光激发,均观测到了荧光。这一结果表明,融合蛋白DFL∷EGFP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同时还证明了通过PCR技术克隆到的LFY启动子序列具有启动子功能。  相似文献   
180.
婺源绿茶嫩叶用MS 培养基( 加IBA 2 mgPL, 6-BA 4 mgPL) 进行茶叶愈伤组织悬浮培养,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茶叶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与茶氨酸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 NH4+PNO3- 110P6010 mmolPL、K+ 10010 mmolPL、Mg2+ 310mmolPL、H2PO4- 310 mmolPL、蔗糖3010 gPL、水解酪蛋白210 gPL 条件下, 茶叶细胞生长量和茶氨酸积累量均达到最高值; 提高培养基中蔗糖和水解酪蛋白浓度可使细胞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得到延长, 从而有利于茶氨酸积累; H2 PO4- 浓度主要影响细胞生长速率和茶氨酸积累速率的同步性, 低H2 PO4- 浓度环境中茶氨酸积累速率峰值滞后于细胞增长速率峰值, 高H2PO4- 浓度环境中早于细胞生长速率峰值出现时间; K+ 和Mg2+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但影响细胞茶氨酸合成酶活性, 维持适量的K+和Mg2+ 有利于茶氨酸积累。添加盐酸乙胺可大幅度提高茶氨酸积累量, 并且先加入一定量盐酸乙胺再每天进行少量补充, 茶氨酸合成量比一次性加入的效果要好。茶叶细胞生长和茶氨酸积累高峰期在整个培养过程的第19~ 22 天出现, 从生产效率考虑, 培养周期以19~ 22 天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