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24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12.
徐是雄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1991,(2)
用微管免疫荧光方法观察了黄蝉花生殖细胞在花粉管中进行有丝分裂时的微管动态。微管在不同分裂期的分布情形很不一样。当生殖细胞由花粉进入花粉管后,细胞便立刻开始分裂进入早前期,在这阶段微管以一个紧密微管网笼子形式存在生殖细胞内。之后,细胞进入中前期,在此阶段细胞核扩大,染色体变粗,而存在细胞内的微管网逐渐变为疏松散漫状,跟着细胞进入晚前期,而微管笼子则由网状变为纵向排列状。分裂进入早中期微管变细并呈波浪状,微管由笼子结构过渡到纺锤体结构。进入中期,纺锤体全部形成,在纺锤体内可以清楚地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微管束,一种附着在染色体上,而另一种则从一极延伸至另一极。跟着细胞进入早后期,在这一阶段姊妹染色体分开并分别移向两极,在赤道板位置微管明显减少。之后,细胞进入晚后期,姊妹染色体集中在两极,极端有新微管出现。在两个染色体团之间又汇集了许多类似成膜体微管的微管。细胞进入分裂末期,存在赤道板位置的微管又再次减少,而在中央部位则新形成一“成膜体联接区”,把两个新形成的精子连接着。 相似文献
113.
鱼类和其他大多数动物一样,胚胎发育产生两大细胞系,一个是生殖细胞系或种质系,另一个是体细胞系.生殖细胞系和体细胞系的分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其标志是形成生殖细胞系的祖细胞,即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PGC形成后从其"出生地"进行"长途跋涉"迁移到性原基,成为性原细胞,即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随后在经过配子生成的一系列发育过程后,最终产生成熟的配子——卵子和精子.生殖细胞发育的每个步骤都可能都可能影响生物个体的生殖能力或育性.巨大的生物学意义及其令人振奋的研究进展,使"生殖细胞"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且作为特别议题出现在Science杂志2007年4月20日第5823期的封面上.近10年见证了对生殖细胞的认知的长足进步,这些都得益于对青鳉和斑马鱼等模式生物的研究.生殖细胞已能被准确地标记且分离以进行体外培养及移植,这为濒临绝种的动物借助近缘物种进行生殖繁衍提供了技术基础,譬如最近就有人成功地"借鲑鱼之腹"获得了虹鳟后代.另外,单倍体细胞体外培养已获成功,如最近有研究人员获得了青鳉鱼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而且把这种细胞的核移植到正常的卵子中,其能像正常精子授精一样发育并产生可育的子代.这种鱼其实最初是由嵌合卵发育而成,也就是由正常减数分裂生成的单倍体卵母细胞核和植入的体外培养的有丝分裂单倍体细胞核组成的卵.这种繁殖技术也被称作半克隆技术.这条首次获得的半克隆青鳉鱼被命名为"霍莉"(Holly).总之,本文将从基础研究和繁殖技术两方面,就生物界对鱼类生殖细胞研究和操作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小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4.
胚胎干细胞(ESC)建系取材包括桑椹胚的卵裂球、囊胚的内细胞团(ICM)、上胚层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PGCs),甚至从新生鼠睾丸细胞也分离得到ES样细胞.传统观念常常把ESC等同于ICM细胞,也有学者认为ESC更像上胚层细胞,而在已知的基因标记方面,ESC所具有的特征更接近体内早期生殖细胞.不清楚ESC最接近的体内细胞类型与本质,可能是制约许多品系小鼠和大多哺乳类动物建系成功率提高的原因之一.综述了胚胎多能性细胞、早期生殖细胞和ESC的研究进展及相互关系,发现ESC可源于多种细胞类型.目前仍难以确定ESC最接近的体内细胞类型,进一步应通过研究不同体内细胞类型源ESC系间的差异,以弄清ESC本质,为提高ESC建系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5.
116.
背角无齿蚌生殖细胞及钩介幼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报告背角无齿蚌的精子、卵子、钩介幼虫的扫描电镜观察。精子头部呈椭圆形,由顶体帽、顶体后区、核区和颈部组成,尾细长呈线状,卵子圆形,有许多卵闰,在生殖腺中有各种不同发育程度的卵细胞,钩介幼虫在育儿囊(外鳃)中发育,有一系列变态过程,表明卵子是分期分批排出,钩介幼虫也是分批发育和成熟的。 相似文献
117.
玉竹雄配子的发育——着重阐明质体在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中的分布和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竹(Polygonatum simizui Kitag)小孢子在分裂前,质体极性分布导致分裂后形成的生殖细胞不含质体,而营养细胞包含了小孢子中全部的质体。生殖细胞发育至成熟花粉时期,及在花粉管中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中始终不含质体。虽然生殖细胞和精细胞中都存在线粒体,但细胞质中无DNA类核。玉竹雄性质体的遗传为单亲母本型。在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营养细胞中的质体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早期的营养细胞质中,造粉质体增殖和活跃地合成淀粉。后期,脂体增加而造粉质体消失。接近成熟时花粉富含油滴。对百合科的不同属植物质体被排除的机理及花粉中贮藏的淀粉与脂体的转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8.
FasL/Fas系统介导的胞外信号凋亡途径是哺乳动物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的一条主要途径,然而,关于FasL在睾丸细胞中的定位却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FasL在睾丸中的细胞定位研究进行了综述,为阐明FasL/Fas系统介导生殖细胞凋亡的机制提供资料,对深入理解睾丸中Sertoli细胞和生殖细胞间的调控关系及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9.
多潜能胚胎性干细胞来源有两条途经,从植入前的早期胚胎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分离出来的称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从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分离得到的称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这两种干细胞在小鼠嵌合体实验中,都证明具有参与生殖系传递的能力。这类干细胞在体外保持 相似文献
120.
花粉原生质体,精子与生殖细胞的实验操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一个可以称为“植物实验生殖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正在形成之中。其主要特点是:由以往实验胚胎学的器官、组织水平的操作发展为细胞、原生质体水平的操作;由传统的比较单一的研究发展为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因而无论在研究的手段与内容方面均进入更高的层次。例如,就雄性系统而言,已由花药培养发展到花粉粒培养,最近又向花粉原生质体、精子和生殖细胞的操作深化。就雌性系统而言,亦由子房、胚珠培养向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