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0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85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41.
24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槟榔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分析.用甲醇提取槟榔中的多酚类物质,并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萃取物经抽真空浓缩,流动相定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槟榔幼果较槟榔成熟果中所含的多酚种类和数量少,槟榔成熟果中果仁的多酚种类和数量都远较皮中多;槟榔的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所含的多酚种...  相似文献   
243.
西北部分地区苦马豆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集自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的苦马豆根瘤,经分离、纯化获得48株未知菌株,并选取7株参比菌株,进行唯一碳、氮源利用、对抗生素及染料抗性、耐盐性、初始pH生长、生长温度范围及酶活性等共113项生理生化测定;采用数值分类方法对未知根瘤菌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抗逆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该地区苦马豆根瘤菌具有较强的耐盐、耐碱能力,所有菌株均能在初始pH9~1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35%菌株可耐受6%的NaCl。从数值分类树状图可见,未知供试菌株在56%的相似水平上聚在一起,在72%的相似水平上分为5个表观群。群Ⅰ有39株菌,在74.6%相似水平聚合,中心菌株为CCNWGS0215;群Ⅱ有5株菌,在76%的相似水平聚合,中心菌株为CCNWGS0228;群Ⅳ有2株菌,在81.5%的相似水平聚合,群Ⅲ和群Ⅴ分别只有1株菌,它们与模式株分离,可能为潜在的新种。  相似文献   
244.
选择NK92-MI细胞为研究体系,研究SP对NK细胞的杀伤活性及功能性受体NKG2D/NKG2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SP对NK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测定NK92-MI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采用Real-Time 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NK92-MI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和抑制性受体NKG2A的基因表达和膜表达。10-14~10-8 mol/L的SP在体外可明显增强NK92-MI细胞的杀伤活性。该浓度范围的SP均可上调NKG2D/NKG2A的mRNA水平;10-14~10-8 mol/L的SP均上调NKG2D/NKG2A的膜表达,较低浓度(10-14 mol/L)的SP仅使NKG2D表达上调,而NKG2A表达无明显变化;SP刺激NKG2D膜表达增加的程度高于NKG2A。生物肽SP调节NK细胞功能性受体NKG2D/NKG2A的表达,可能是SP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的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245.
以小麦、生菜、萝卜、黄瓜4种作物为受体,检测了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挥发性物质的化感潜势,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化感物质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新鲜葎草茎叶在密闭系统中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4种受试植物幼苗的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用石油醚提取风干葎草茎叶,得到的挥发性物质在密闭系统中对4种受试植物幼苗的生长也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提取物在2、5、10、20、40、100、200mg/mL等7个不同浓度下,对受试植物生长和种子萌发表现为"低促高抑"的化感潜势,且随提取液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GC-MS鉴定出26种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脂肪酸、甾体、萜类及其含氧化合物,均属前人研究较多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结论为利用野生葎草资源挥发物开发新型除草剂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6.
目的 改良测定大鼠脑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方法 改良使用磷酸盐-甲醇-乙腈作为流动相,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洗脱,高丝氨酸作为内标,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和荧光检测器,检测大鼠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中脑、小脑和下丘脑6个脑区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1n)、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和牛磺酸(Tau)6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结果 6种氨基酸在20 min内洗脱完全,分离效果良好;在6.25~ 400 μmol/L浓度范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不低于0.99;6种氨基酸日内试验精密度范围为1.38% ~7.59%;日间试验精密度为2.7%~8.68%;6种氨基酸回收率不低于80%.结论 改良后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灵敏度较高、重复性好,能有效分离检测大鼠脑组织分区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  相似文献   
247.
目的比较西藏小型猪与高原藏猪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和生化分析仪测定21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藏猪与西藏小型猪之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指标的测定差异有显著性,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葡萄糖、肌酸激酶指标的测定差异极显著。其中红细胞、白细胞、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的值藏猪高于西藏小型猪,而血小板计数、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葡萄糖、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的值藏猪低于西藏小型猪。结论不同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和营养水平会对动物的血液生理、生化值的测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8.
血清淀粉样P物质(Serum Amyloid Pcomponent,SAP)是一种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血清糖蛋白,它可与各种类型的原纤维结合,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免疫疾病中发挥作用.以广西巴马小型猪肝组织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相应cDNA片段,连接到克隆载体pMD18-T上进行检测,测序结果为675 bp,与GenBank所提供相关序列同源性为100%,并成功构建pEGFP-N1 -SAP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到NIH-3T3细胞中培养,经转染24 h后,置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含有重组质粒的NIH-3T3细胞中表达出绿色荧光,为进一步研究SAP基因的功能特点及在试验动物相关疾病模型的应用提供务件.  相似文献   
249.
在栽植前采用0(CK)、60、120和180 mg·L-16-BA、GA3和乙烯利对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Herb.〕和换锦花(L.sprengeri Comes ex Baker)鳞茎进行浸球处理,对花芽分化期内(4月至7月)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花芽分化期内,随时间的推移,对照组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6月25日(心皮分化期)或7月10日(雌蕊分化期)达到最高值。经60、120和180 mg·L-16-BA、GA3和乙烯利浸球处理后,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在花芽分化期内先逐渐增加,至6月25日或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或继续升高;但与对照相比,随时间的推移,石蒜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或高或低无规律性的变化,但各处理组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均与对照间有差异;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进入花原基形成期(5月10日)后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核酸含量在花芽分化期的前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在雌蕊分化期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250.
为了解果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雌蕊分化进程及其败育机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不同时期果梅品种‘龙眼’(‘Longyan’)和‘大嵌蒂’(‘Daqiandi’)花芽纵切面的解剖结构,并对2个品种不同时期花器官发育状况、花芽百分率、花芽纵径和横径以及花芽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雌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末期及盛花期,品种‘龙眼’的不完全花比例均显著小于品种‘大嵌蒂’,其中,盛花期‘龙眼’不完全花比例仅为5.0%,而‘大嵌蒂’不完全花比例高达76.3%.品种‘龙眼’雌蕊分化过程经历未分化期、分化初期、分化期及分化末期4个阶段,且最终有95.0%的花芽在分化末期能顺利形成完全花;品种‘大嵌蒂’雌蕊分化过程则包含未分化期、分化初期、分化期、解体期、解体后修复期和分化末期6个阶段,且仅有23.7%的花芽能形成完全花.雌蕊分化的不同阶段2个品种花芽纵径和横径的变化与其分化进程基本一致.品种‘龙眼’完全花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品种‘大嵌蒂’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淀粉含量则低于后两者;品种‘大嵌蒂’不完全花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低、淀粉含量则最高,与2个品种的完全花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大嵌蒂’的花芽在12月中上旬停止伸长生长、雌蕊分化停滞直至逐渐解体,这一时期即为品种‘大嵌蒂’雌蕊败育的关键时期;导致果梅雌蕊选择性败育的原因可能与花芽中大分子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