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5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更好保护和管理东岛珊瑚礁鱼类资源, 2021和2022年通过水下摄影和水下潜水捕捞对东岛珊瑚礁鱼类进行现场调查,并结合历史研究探讨了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历史演变特征,结果如下:东岛共发现珊瑚礁鱼类235种,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222种)和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13种),由16目、55科组成,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为181种,科层面,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和鹦嘴鱼科(Scaridae)最多,均22种。东岛珊瑚礁鱼类物种数与其对应的最大全长成指数相关,随其增加而显著减少。东岛以小型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8.72%;其次是中型鱼类,为34.47%;大型鱼类为26.81%。从食性类型来看,东岛肉食性鱼类最多,占物种数的56.60%。各时间段之间鱼类的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证实了鱼类发生了显著的演替变化。研究较历史共有103种鱼类未发现,其中,肉食性鱼类占未发现鱼类的74.76%,同时未发现大型鱼类几乎全部分布在肉食性鱼类中; 14种位列于IUCN红色名录的鱼类,除一种外,其他均在此研究中未发现并均为大...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内陆河流域,生态特征敏感脆弱,是了解干旱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对气候变化响应及反馈的典型区域。本研究通过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建立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估算了石羊河流域2000—2019年植被GPP,分析了气候影响下的不同植被类型GPP的空间分布以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GPP的平均值为256.52 g C·m-2;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灌木林、耕地、草原、湿地和荒漠植被GPP分别为676.38、609.96、144.42、404.49、314.07、75.15和110.21 g C·m-2,表现为南部祁连山区的落叶阔叶林GPP最高,北部荒漠区的湿地GPP最低;GPP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存在波动,趋势增加的面积为92%,平均速率为6.99 g C·m-2·a-1;流域内不同植被类型GPP增加速度从大到小顺序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草地>耕地>灌木林>荒漠>...  相似文献   
13.
优化肥料结构促进稻田土壤生态良性循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5 ̄1992年在福州、莆田两地,2次进行8年16个稻作年次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尿素分别与红萍、绿肥、厩肥、稻草配合施用,对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碳氮平衡、微生物区系、酶活性、供肥能力等生态良性循环有积极的影响;稻谷平均每公顷年产量比等氮量尿素为对照的,增产分别为10.7%、11.4%、9.6%、6.5%。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土壤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鼎湖山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祝平  丁明懋 《生态学报》1996,16(5):525-534
报道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黄果厚壳桂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根据群落的种类成分和结构特征,分层选主要树种,用样本收获法和红外线CO2气体分析法,测定了群落的生物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计算了群落的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群落的生物量为208t·hm-2;总生产力为128704kJ·m-3·a-1,净生产力为30451kJ·m-2·a-1;由总生产力计算光合有效辐射能的吸收利用率为9,66%,净生产力的利用率为2.286%,并与厚壳桂群落作比较,阐明了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华南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类型的初级生产力和养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倪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室,北京100093)EstimateoftheNetPrimaryProductivityfor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inCh...  相似文献   
17.
峨嵋山冷杉森林衰退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和分析了峨嵋山冷杉森林的衰退状况。对冷杉种群的受害程度、分布规律、症状特点及其与海拔、特定生境、立木径级和林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峨嵋山冷杉森林衰退是全球森林衰退的组成部份,而不是个别的或偶然的现象;肯定了当地冷杉林衰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由此认为,导致当地冷杉衰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某种或某些作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发生频率高、对全球森林系统构成威胁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8.
浙北平原水杉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浙江省北部平原水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按平均标准木法分别调查了干、枝、叶、根的生物量。据调查材料,用相对生长规律建立了估测单株林木各器官干重的回归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和估测精度符合要求,具实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水杉人工林生物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林带18年生后增加速度变缓,片林生物量普遍大于林带生物量,生物量组成比例因年龄而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年平均净生产量、叶面积指数、光能利用率均逐步加大,至18年生时,上述指标分别为17.51t/ha·a、9.1和0.77%。叶净光合生产率以速生阶段为最大,衰退阶段为最低,当叶净光合生产率急剧下降时,可实施主伐更新。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作物生态效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研究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不同作物生产力及其生态效能,对于合理调控农田生态系统,探讨提高系统生产力途径具有重要意义。60年代以来,在国际生物学计划(IBP)的影响下,美国、日本、菲葎宾等国先后进行了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农田生态效能研究。我国于“六·五”期间分别在南方稻区、黄淮海平原以及北方灌区等不同农业区开展了多种作物种植制度生产力问题研究,并取得重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12):1131
生态过程模型的发展为研究者在长时间序列和区域尺度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但模型模拟的准确性受到模型自身结构、模型参数估计合理性的影响。敏感性分析能够定量或定性筛选出对模型模拟结果影响较大的敏感参数, 是模型参数校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 也是建模和应用的先决条件。该文以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扩展法(EFAST)对Biome-BGC模型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分别分析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阔叶树的净初级生产力(NPP)、蒸散(ET)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1)模拟红松NPP的不确定性高于阔叶树, 但二者的模拟ET的不确定性均较小。阔叶树的NPPET对生理生态参数的敏感性总体上都小于红松。(2)无论是红松、阔叶或其他植被类型, 模拟NPP均表现出对叶片碳氮比、细根碳氮比、比叶面积(SLA)和冠层截留系数的敏感性, 这4个参数的高敏感性主要是由模型自身结构所决定的, 与植被类型和研究地区的关系较小。对模拟ET而言, 细根与叶片碳分配比、新茎与新叶碳分配比和SLA均是影响红松和阔叶树ET的敏感参数, 但红松ET主要受参数与参数间的二阶或多阶交互作用的间接影响, 而阔叶树ET则主要是受到敏感参数直接效应的影响。(3)除了上述影响红松和阔叶树碳水通量的共性参数外, 诸如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中叶氮含量、叶片与细根周转率、所有叶面积与投影叶面积之比等也是对模拟结果有影响的重要参数, 但是其敏感程度随物种不同和研究区不同而不同, 所以这类参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参数本地化, 对于其他不敏感参数则可以采用模型缺省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