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58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薛金儒  吕肖良 《植物生态学报》2022,46(10):1289-1304
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揭示黄土高原大面积实施生态工程后植被恢复区域的植被生产力效益。通过分析遥感观测的地表绿度特征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 该研究首先识别了近20年来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区域和原有植被的空间分布范围, 在此基础上, 使用SIF和气象数据, 根据改进机理光响应模型(rMLR)计算了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 对比分析了植被恢复区域绿度特征变化下GPP的差异。结果显示: 空间上, 由于生态工程的广泛实施, 黄土高原整体绿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在2001-2020年间, 黄土高原上林地恢复面积约3.5万km2, 占区域总面积的7.42%; 草地恢复面积11万km2, 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5.25%。整体上, 林地恢复区域的光合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均低于原有林地, 而草地恢复区域较原有草地高; 恢复林地的GPP相当于原有林地GPP的83.86%, 恢复草地的GPP相当于原有草地的121.10%。在相同的叶面积指数(LAI)等级下, 植被恢复区域与原有植被的生产力呈现不同的差异性, 当LAI较大时植被恢复区域与原有植被的GPP差距较大。由裸地转变而来的植被恢复区域生产力效益最差, 而林地生长区域和退耕还草的植被恢复区域分别是林地恢复和草地恢复中的最优模式。植被恢复区域的LAI增长速率和恢复年限也影响了生产力, LAI增长速率越大的区域生产力效益越高, 林地恢复年限越久越利于生产力的提升, 草地恢复年限较短的区域有较高的生产力。总体上, 由于生态工程的实施, 虽然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覆盖面积和生物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植被生产力(尤其是林地)并没有获得同等程度的恢复, 影响了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72.
张杰  王超然  姚婷 《菌物学报》2019,38(4):545-559
环链棒束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且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发酵条件、生物学特性及杀虫毒力的研究,对该菌发酵液中的化学物质研究甚少。本文依次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对环链棒束孢发酵液进行分级萃取,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鉴定分析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萃余物中的化学物质组成。共鉴定69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酚类、酯类、烷烃、烯烃、卤代烃和酮类非极性/弱极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等,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角鲨烯、环戊烯丙菊酯物质、瓜叶菊素Ⅰ等物质具有特殊的作用。发酵液提取物中还含有多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应结合多种色谱分离手段和波普学手段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为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广泛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73.
金针菇是著名的食、药两用真菌。以45份金针菇品种为试验材料,对21个性状进行分级与评价,对12个数量性状进行分级,并对其中10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和2个数量性状的不同测量部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性状均适合作为DUS(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性状,12个数量性状可分别划分为3–5级;10个数量性状至少与1个其他数量性状显著相关;菌柄由上往下逐渐变粗,不同品种变粗程度略有差异,测量菌柄直径时要求测量菌柄上部1/3处;子实体数量由下往上逐渐减少,不同品种减少程度略有差异,测量子实体数量时要求测量单瓶中长度在基部1/3以上的子实体个数;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支持将"菌落:表面色素"、"菌盖:纵切面形状"和"菌盖:表面颜色"作为分组性状。  相似文献   
274.
为更好对杜仲种质资源果实进行评价及描述,丰富数量化、规范化的杜仲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本研究以331份杜仲种质资源为材料,对杜仲果实18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概率分级。结果显示:杜仲果实数量性状变异较为丰富,硬脂酸变异系数最大,为17.88%,其次是种仁大小指数(17.17%),亚麻酸变异系数最小,为4.64%。经K-S检验,除种仁横径和种仁大小指数Sig值小于0.05外,其余性状均大于0.05,符合正态分布。种仁横径和种仁大小指数呈偏态分布,去除拖尾部分,也近似看作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统一用(X-1.2818S)、(X-0.5246S)、(X+0.5246S)、(X+1.2818S)4个点分为5级,使1~5级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数量性状概率分级指标体系,对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性状评价、利用及良种选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为我国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性状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化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5.
发酵抑制物对宿主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是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的主要瓶颈之一。减少抑制物含量、解除抑制作用是提高发酵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讨论了木质纤维素发酵抑制物的来源、组成、特点以及相应的解除方法,提出了"源头降低抑制物—纤维素木质素分级转化"炼制模式和"发酵促进剂设计技术",为木质纤维素发酵抑制物的解除及木质纤维素开发利用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76.
综述了近五十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和高寒草地的变化趋势,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水、热过程及其诱导的环境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产生显著的影响。主要过程包括:气候变化对气候带、植被带、植物、植物群落、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等的影响。从目前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来看,有关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高寒草地的可能影响都还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如何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及其预测和评价对高寒草地结构和功能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将已经发生的变化纳入到全球变化模型或评价体系中,以便更加精确地评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将成为必须要回答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77.
目的 评价北京市某医院开发研制的肝病十二分级诊疗系统疾病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方法 收集肝病十二分级诊疗系统实施前306名和实施后418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病历数据,开展实施前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治疗效果比较。 结果 实施后术前等待日减少1天,但总住院费用没有变化;常规治疗收入、材料费和药品收入变化有统计学意义;院内感染减少,第一诊断和第二诊断好转比例增加。 结论 实施肝病十二分级诊疗系统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建议在此基础上开发肝病相关病种的临床路径研究,科学测算肝病的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78.
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     
分级诊疗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的产物,是实现有序就医的重要保证。目前实施分级诊疗还存在许多壁垒,必须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通过解决医疗机构体制机制僵化、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制定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区域卫生规划、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和医疗保险相关政策等问题基础上逐渐达到医疗服务层级化。文章介绍了分级诊疗的理想模式,分析了分级诊疗的准备过程,提出了促进分级诊疗健康成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279.
木质素高值转化对于提升生物炼制经济性,促进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木质素结构复杂且不均一,其高值化利用仍存在技术壁垒,使得木质素应用尚未形成规模。文中首先综述了当前生物炼制过程中木质素高值转化面临的主要挑战。然后通过比较不同预处理技术对木质素分离、性质及其利用的主要影响,详细阐述了基于生物炼制理念发展的新型组合预处理技术。其次,针对木质素本征结构特性导致其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进一步详述了溶剂分级、膜分级、梯度沉淀分级等分级利用策略对克服木质素不均一性,改善其可加工性能的重要影响。再次,针对木质素利用策略,系统比较了木质素热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结合生物质预处理及木质素分级,阐述了以生物炼制理念进行木质素高值转化的新策略。最后,总结了木质素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挑战性问题,展望了木质素高效分离、分级及转化过程发展的新策略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280.
福建罗源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罗源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 应用Brey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生产量/生物量系数(P/B)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估算.结果表明: 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年次级生产力为18.58 g AFDM(无灰干质量)·m-2·a-1, P/B系数为0.97; 潮间带上部互花米草盐沼区域的年次级生产力(8.97 g AFDM·m-2·a-1)低于下部光滩区域(28.19 g AFDM·m-2·a-1).与20世纪80年代末互花米草生长前相比, 潮间带的年次级生产力约增加4倍.栖息在光滩下部区域的凸壳肌蛤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达66.4%.若除去该蛤拓殖因素, 则盐沼区域的次级生产力显著高于光滩区域, 并且25年来次级生产力的变化较小.互花米草加速了细颗粒物质的沉降, 为蛤类拓殖提供了重要条件; 凸壳肌蛤的摄食活动可增加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与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盐沼植物对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影响涉及物理和生物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