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51.
中国甘肃东北部地区东方蜜蜂(Apis cerana)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集甘肃东北部地区泾川蜂场、庄浪蜂场和平凉蜂场的东方蜜蜂Apis cerana 43群,采样点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运用蜜蜂形态学研究方法对东方蜜蜂40个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量分析.运用SPSS13.0对蜜蜂形态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东北部地区不同采样点东方蜜蜂形态特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环境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2.
甘肃藏族人群3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D16S539、D7S820和D13S217 3个STR基因座合扩增,采用高分辨率的聚丙烯酰胺变性测序胶电泳分离,银染检测,对129名无关甘肃藏族个体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所有基因座经检验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藏族人群中,观察杂合率分别是73.3%、81.4%和80.6%;PIC值分别是0.84、0.80和0.83;联合识别率是0.9999,联合亲子关系指数是7.09。结果显示该复合扩增体系在藏族人群中等位基因分布较好,适于法医个体识别及遗传学、人类学相关研究,所得数据与以前报道的汉族数据相比较,除D16S539基因座外,未发现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3.
对甘肃华亭延安组植物化石进行了宏观形态和表皮构造分析,经鉴定共有24属49种。该植物群组成为:真蕨纲(28.6%)、银杏纲(38.8%)繁盛,松柏纲(16.3%)、楔叶纲(8.2%)和苏铁纲(4.1%)占一定比例,石松纲和种子蕨纲未见。与国内、外侏罗纪植物群或组合,特别是与我国北方中侏罗世11个研究较为系统的植物群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植物群明显具有中国北方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早期组合的特点,其地质时代归为中侏罗世早期,大致相当于阿林期(Aalenian)至巴柔期(Bajocian)。华亭延安组化石植物以温暖湿润气候下繁盛的植物类型为主,兼具少数亚热带、热带气候下的植物成分,说明甘肃华亭地区中侏罗世为偏湿润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154.
对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鳞茎播种后2年生苗喷施不同浓度CaCl_2溶液(5、10、15、20和25mmol·L~(-1)),以喷施等量蒸馏水为对照(CK),通过测定倒苗率变化和倒苗期地下部分生理特性,探讨外源钙对甘肃贝母倒苗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外源CaCl_2处理均可推迟甘肃贝母倒苗高峰期,有效延长甘肃贝母生长期,从而提高鳞茎产量;各CaCl_2浓度处理的倒苗延迟效应基本表现为15 mmol·L~(-1)20 mmol·L~(-1)25mmol·L~(-1)10mmol·L~(-1)5mmol·L~(-1)CK。(2)不同CaCl_2溶液喷施后倒苗期较CK推迟效应显著,比CK倒苗高峰期推迟3~7d,并推迟3~6d结束倒苗高峰,其中以喷施15mmol·L~(-1) CaCl_2处理的倒苗延迟效应最佳。(3)10~25mmol·L~(-1) CaCl_2处理均可有效增强甘肃贝母倒苗期根系活力和鳞茎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以15mmol·L~(-1) CaCl_2处理的倒苗期根系TTC活力最高,鳞茎SOD、POD和CAT活性最强。(4)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aCl_2处理下甘肃贝母倒苗期鳞茎抗性及生活力由强至弱依次为15mmol·L~(-1)20mmol·L~(-1)25mmol·L~(-1)10mmol·L~(-1)5mmol·L~(-1)CK。研究表明,15mmol·L~(-1) CaCl_2为甘肃贝母延迟倒苗期、增强苗期鳞茎抗逆性、提高鳞茎产量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55.
本文对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窑街组采集的真蕨类化石标本进行了描述,通过与相似种的小羽片的形态和大小、羽片排列和间距、羽轴宽度、孢子囊群形态等特征对比,明确该化石植物为Coniopteris lanzhouensis。通过实验分析揭示了Coniopteris lanzhouensis的原位孢子基本特征:孢子为四面体,赤道轮廓呈圆三角形,顶角钝圆,三边线微凸或微凹;具三射线,三射线平直且较窄,长度为孢子半径的3/4或延伸至孢子边缘,顶端具与其垂直的褶皱;外壁光滑,壁薄,极面观直径30-40μm,平均约33μm;孢子的颜色以浅黄色为主。明确了Cibotiumspora juncta可能是Coniopteris lanzhouensis的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  相似文献   
156.
薛冰  陈兴鹏  杨冕  耿涌  张伟伟 《生态科学》2010,29(5):476-482
区域发展目标是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胁迫,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即在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本研究以甘肃省为案例,基于情景分析方法,分别以地区生产总值表征经济,以CO2排放表征环境影响,研究了区域能源经济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度关系,探析了实现解耦过程的具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三要素之间呈现紧密关联性,如果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虽然其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但对环境保持较大的胁迫.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设计中,应积极探索以建立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目标导向的能源供应系统,只有同时实现了经济活动、资源利用、环境影响之间的系统“解耦”,才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愿景.  相似文献   
157.
根系分叉数和连接长度影响植物根系分布格局, 二者的权衡关系对理解植物根系构型的生态适应策略有重要意义。利用ArcGIS建立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 并提取坡向数据, 采用全根挖掘和Win-RHIZO根系分析仪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不同坡向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根系分叉数与连接长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随着坡向由北坡向东坡、西坡、南坡转变, 草地群落的密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 甘肃臭草种群的密度、高度以及根系连接长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分叉数逐渐减小; 不同坡向甘肃臭草根系分叉数与连接长度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p < 0.05), 在南坡和北坡甘肃臭草根系分叉数和连接长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 0.01), 在东坡和西坡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 0.05), 甘肃臭草分配给根系分叉数与连接长度的资源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不同坡向甘肃臭草根系分叉数和连接长度的资源配置模式反映了植物根系功能性状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 以及根系构型构建的投资权衡机制。  相似文献   
158.
莲花山甘肃柳莺的声谱分析和繁殖记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甘肃柳莺一起被认为是黄腰柳莺的亚种或同种异名,近年来重新被确认为独立的鸟种。2001年6月-7月,作者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海拔2850m的云冷杉针叶林对甘肃柳莺的典型鸣唱、叫声进行了记录及声谱分析,首次描述了甘肃柳莺的巢址、卵等基本繁殖生物学资料,并运用自动温度记录器研究了甘肃柳莺雌鸟的孵卵节律。  相似文献   
159.
记述甘肃跳蛛一新种:指状拟蝇虎Plexippoides digitat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量度单位为mm。指状拟蝇虎Plexippoides digitatus sp.nov.(图1-4)正模♂,1998年7月14日,陈军采自甘肃康县清河林场,标本编号SP98040。鉴别特征新种与盘触拟蝇虎Plexippoides discifer(Schenkel,1953)相似,但有以下区别:1)新种的插入器起始于12点钟位置(图2),而后者则起始于5点钟位置;2)生殖球的耳状突长,位于9点钟处(图2),而后者则起如于12:30处;3)跗舟突出明显细长(图3-4);4)后侧观(图3)肺节突明显大而短,端部宽、中央凹陷,而后者则为指纹。新种的种名取自胫节突的形状。  相似文献   
160.
大唇犀 (Chilotherium属 )是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占统治地位的类型 ,在亚洲的其他地区和南欧也有广泛的分布。然而 ,有关大唇犀头后骨骼的记述相当少。在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已经发现了丰富的大唇犀化石 ,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安氏大唇犀 (Ch .anderssoni)的少量头后骨骼被记述。维氏大唇犀 (Ch .wimani)最早发现于陕西府谷 ,被记述的材料仅包括头骨标本。最近我们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了大量晚中新世的Ch .wimani化石 ,其中不仅有众多的头骨 ,头后骨骼也相当丰富。本文研究的标本采自临夏盆地内众多的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 ,包括和政县的大深沟、南阳山、大山庄、禾托和高家山 ,广河县的后山、兰家山、山庄、寺沟、次滩、沙地沟、阳洼铺子和桥家 ,以及东乡县的双拱北等。在保德的三趾马动物群中 ,大唇犀以Ch .anderssoni和哈氏大唇犀 (Ch .habereri)为代表 ,而在临夏和府谷却是以Ch .wimani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共有 3种无角犀类 ,即Ch .wimani,Acerorhinuscornutus和A .hezhengensis。根据头骨材料的统计 ,Ch .wimani在犀类中占有绝对优势 ,A .hezhengensis和A .cornutus的个体数量很少。与此对应 ,动物群中的无角犀类肢骨明显可以分为 3组 ,其中具中等尺寸的一组占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