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1篇
  4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甘肃东乡几种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记述了在甘肃东乡椒子沟发现的几种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Gomphotherium sp、Dzungariotheriura orgosense、Rhinocerotidae gen. indet.和Paraentelodon macrognathus sp. nov.,着重讨论了全北区猪齿兽类的系统关系。根据化石的性质判断,东乡椒子沟化石点的地质时代应与欧洲Burdigalian早期,亦即MN_3相当或稍早。笔者将原定为上新世临夏组的第一、二岩性段划出,命名为椒子沟组,其时代为早中新世。  相似文献   
32.
甘肃玉门下沟地区早白垩世下沟组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甘肃玉门下沟地区下沟组介形类化石十分丰富,该地区下沟组介形类化石共计9属4亚属,21种,本文描述了其中4新种,即Cypridea(Cyamocypris)xiagouensissp.nov.,Cypridea(Cypridea)subunicostatasp.nov.,Stenestroemiasubpeculiarissp.nov.和Stenestroemiaxiagouensissp.nov.。该介形类化石组合尤以Cypridea最为繁盛,通过分析介形类属种的形态特征和化石组合特征并结合岩性特征,推断下沟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并认为下沟组为水动力较弱的淡水-微咸水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33.
Dinocrocuta gigantea头骨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记述了甘肃和政县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个完整的巨鬣狗头骨;讨论了它的分类地位,修正了 Schlosser 1903年建种时的一些鉴定错误.巨鬣狗是鬣狗科中一个十分特化的成员,应代表一个独立的属.根据命名规则,我们采用 N. schmidt-Kittler 1976年所创的 Dinocrocuta. 因此,这个种应订正为 Dinocrocuta gigantea (schlosser, 1903).  相似文献   
34.
中国首次发现恐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一件恐象类的下颌。经查证,该下颌产于甘肃临夏州东乡县班土村晚中新世柳树组底部的砂岩透镜体中。根据联合部斜向前下方和p3具下内尖等特征,该下颌被归入原恐象属Prodeinotherium。该下颌以p3相对于其他颊齿特别小、无真正下外脊而区别于该属已知各种。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惟一一件恐象化石,故定名为中华原恐象P.sinense。恐象类在欧洲、南亚和非洲早一中中新世已广泛分布,至晚中新世已十分进步。中华原恐象一方面保留了某些早期恐象的性状,另一方面又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性状。这表明中华原恐象可能较早从恐象主干中分出,而后成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支。在中国或周边地区早-中中新世地层中应该还有恐象化石,等待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35.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一种终年营地下独居生活的小型掘土类动物。本文通过测定mt DNA的控制区部分序列(530 bp)变异,分析青海东部地区8个甘肃鼢鼠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158个样本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9种单倍型,整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高(h=0.953 2)、核苷酸多样性低(π=0.006 36)。歧点分布和中性检验均说明青海东部甘肃鼢鼠种群在历史上存在着快速扩张的事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网络关系图中,单倍型呈星状分布,没有按地理位置形成对应类群。基因流(Nm)数据显示多数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贫乏,AMOVA结果显示种群内与种群间遗传变异分别为48.82%和51.18%,遗传分化明显。IBD分析表明,甘肃鼢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说明距离隔离对甘肃鼢鼠种群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甘肃鼢鼠的这种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可能是地下生活方式靠挖掘迁移带来的较小扩散能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6.
赛加羚羊在我国消失的确切时间,一说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一说为60年代中期,但都无确凿的科学证据。有据可考的事实为,20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中并未发现该物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赛加羚羊在我国灭绝的时间大体上为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启动了赛加羚羊引入项目。从1988~1991年,甘肃武威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分别从美国和德国的动物园引进赛加  相似文献   
37.
甘肃有尾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龚大洁  牟迈 《四川动物》2006,25(2):332-335
甘肃地理与气候条件复杂,南部地区有尾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共有3科、3属、3种.其中,文县疣螈为甘肃特有种.但由于滥捕乱猎、栖息地丧失、破坏、污染以及异种侵入等原因,已造成有尾两栖动物的渐危和濒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保护举措和建议,希望能在维持有尾两栖动物资源储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8.
 本文报告了甘肃天祝高寒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草甸群落地上及地下四部分生物量的热值和营养成分动态,并对其放牧利用的价值进行了总的评价。 6—9月现存量的热值平均为18330焦/克干物质,或20279焦/克去灰分物质,较立枯物+凋落物、活根、死根的平均值为大;死根略大于活根。在珠芽蓼及其他大多数植物种子成熟期的8月下旬,现存量的热值最大,其他三部分的热值变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现存量6—9月的平均营养成分以绝对干重计为:粗蛋白13.52%,粗脂肪2.25,粗纤维22.99,无氮浸出物51.88,粗灰分9.61(其中钙1.627,磷0.164);在时间变化上四部分各有其特点。根据地形、植物组成、产量、易食性、适口性、热值和营养成分等综合条件,认为珠芽蓼草甸是良好的放牧地。  相似文献   
39.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因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而驰名中外。我作为一名保护区的普通职工,对保护区初期没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而感到困惑,难道“鱼和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带着困惑和试一试的想法,找来孩子的《植物学》教科书,耐心地看了几遍,还做了一个简易的标本夹,每次进林巡山都带上它,遇到不认识的植物便采上两份压在夹子里,下山后总要问问当地老乡,  相似文献   
40.
甘肃宁夏部分地区结瘤豆科植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Allen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已研究的与根瘤菌共生结瘤的豆科植物种数不足0.5%。继续发掘结瘤固氮的豆科植物资源,研究其共生固氮的生理生态学特性,仍然很重要。位于我国西北的甘肃、宁夏两省区面积约45万km’。该区域内既有以小陇山和西秦岭为代表的“暖温带半湿润、半旱生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气候”及白龙江流域的“亚热带大陆湿润气候”,也有阿拉善高原的“亚洲中部大陆干旱荒漠气候”,故植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其中豆科植物占有相当的比例。为了开发这些固氮生物资源,我们于1992~1993年对甘肃大部、宁夏南部地区豆科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