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7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239篇
  381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5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1999年 6月 ,四川省德阳某珍稀动物养殖场梅花鹿Cervusnippon突然发病 ,常规抗菌治疗无效 ,先后死亡 4只 ,其死前症状和尸体剖解病变基本一致。取死亡梅花鹿病理材料送实验室作微生物培养 ,结果显示为耶尔森氏菌Yersinia感染。并进行了动物毒性实验、药敏试验。由于近年来国内梅花鹿因各种感染引起急性死亡的报导较多 ,而各地所分离的病原菌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加上本群梅花鹿发病急 ,死亡快 ,现将该病的临床症状、尸体解剖病变、实验室诊断、动物毒性试验、药敏试验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供同行参考。1 临床症状 死…  相似文献   
922.
黄海南部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与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008年11月—2009年9月黄海南部帆张网太平样褶柔鱼渔业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胴长组成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胴长以及胴长与体重关系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季节变化,阐述了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动态及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在该水域常年均有分布,其中秋、冬季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春、夏季以幼体为主;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雌性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雄性,总性比为0.60,当胴长(LM)在190~280mm范围内时,性比(rsex)与胴长之间的关系符合:rsex=3×10-5LM1.8017;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呈现随胴长增大而升高的趋势。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个体的性腺体指数月变化显著,以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表明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的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性腺体指数与性腺成熟度(除Ⅴ期外)和胴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较大,为201.9mm;雄性较小,为174.3mm。不同性腺成熟度阶段,太平洋褶柔鱼胴长与体重的关系不同,在其个体生长发育后期,体重增加主要受性腺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3.
蚜虫与体内布赫纳氏菌及其次生共生菌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辉  李保平 《昆虫知识》2006,43(4):443-447
对蚜虫与其内共生细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布赫纳氏菌Buchnera普遍存在于蚜虫体内特殊的菌胞中,与蚜虫形成专性共生关系,为宿主蚜虫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蚜虫体内的菌胞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受蚜虫体内、外环境因子的影响。在某些蚜虫体内菌胞中还发现有若干种类次生共生细菌,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蚜虫的生态学特征有关。对蚜虫与其体内共生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24.
从黄鞘蕊花 (ColeusxanthanthusC .Y .WuetY .C .Huang)的乙酸乙酯部分首次分离得到 3个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 ( 1~ 3) ,其结构由NMR波谱技术及单晶X衍射分析确定。其中 ,化合物 1为新化合物 ,命名为 8,9_断裂_艾里莫芬_1 ( 1 0 ) ,7( 1 1 )_二烯_8,1 2_内酯_9_酸。首次对化合物 2 ( 2 ,9_二氧代优瑞坡森 )和 3( 9_氧代宽眼菊素 )的1H NMR和13C NMR谱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925.
从黄海青岛海域海洋污泥中分离纯化微生物菌株,然后采用紫色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为指示菌株,检测其代谢产物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抑制活性,并对具有抑制功能的细菌菌株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及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株蜡样芽孢杆菌和1株水莱茵海默氏菌具有较强的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分别命名为Bacillus cereus QSI01和Rheinheimera aquimaris QSI02.从海洋环境中筛选的具有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菌株,为以致病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点的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926.
927.
对拟诺卡氏菌YIM90087的固体发酵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S)-3-苄基-2,5-哌嗪二酮(1)、(3S,6S)-3-(2-丁基)-6-(1-羟乙基)-2,5-哌嗪二酮(2)、(3S,6S)-3-(2-丁基)-6-羟甲基-2,5-哌嗪二酮(3)、(4S)-4-苄基-1,3-恶唑-2,5-二酮(4)、6'-羟基-4,2',3',4'-四甲氧基-对三联苯(5)、(3S,6S)-3-(4-羟苄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6)、(3R,8aS)-3-异丙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7)、(3S,6S)-3-异丁基-6-甲基-2,5-哌嗪二酮(8)、(3S,6S)-3-苄基-6-(1-羟乙基)-2,5-哌嗪二酮(9)和(3S,6S)-3-苄基-6-(1-羟丙基)-2,5-哌嗪二酮(10)。化合物4目前只见化学合成报道,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928.
为进一步丰富鱼类MHC class II基因的研究, 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低磷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对鱼类免疫功能可能的影响, 实验利用RACE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即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成功克隆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class II基因, 全长1074 bp, 其中ORF (Open reading frame)708 bp, 编码236个氨基酸, 5′UTR (5′端非翻译区)78 bp, 3′UTR (3′端非翻译区)259 bp。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得到: 黄颡鱼MHC class II基因ORF氨基酸序列与长吻逘(Leiocassis longirostris)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为69.5%, 与锦鲤(Cyprinus carpio)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低为50.4%。利用qPCR对黄颡鱼MHC class II基因进行组织表达分析, 结果表明MHC class II在小肠、肝脏、鳃中表达较高; 在肌肉、鳍条中表达较低; 而在肾、脾脏、脑、头肾中表达量极低(几乎检测不到)。在低磷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显著诱导了该基因的上调表达。研究结果展示了黄颡鱼MHC class II基因的分子结构、组织表达以及维生素D3的作用, 在降低磷排放的同时, 为今后黄颡鱼免疫抗病及分子选育等方向的深入研究及免疫型饲料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9.
羽扇豆醇因其具有抗癌抗炎等生理活性而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本研究分别利用源自木榄和蓖麻的羽扇豆醇合酶(LUS)在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中构建生物合成羽扇豆醇途径(GLU-1、GLU-2),并由对该途径中关键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tHMGR)和异戊烯基二磷酸异构酶(ID...  相似文献   
930.
Loss of midbrain dopaminergic (mDA) neurons underlies the 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Towards cell replacemen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mechanisms underlying embryonic mDA production, as a rational basis for deriving mDA neurons from stem cells. We will review studies of [3-catenin, an obligate component of the Wnt cascade that is critical to mDA specification and neuro- genesis, mDA neurons have a unique origin--the midbrain fLoor plate (FP). Unlike the hindbrain and spinal cord FP, the midbrain FP is highly neurogenic and Wnt/β-catenin signaling is critical to this difference in neurogenic potential. In β-catenin loss-of-function experiments, the midbrain FP resembles the hindbrain FP, and key mDA progenitor genes such as Otx2, Lmxlo, MsxJ, and Ngn2 are downregulated whereas Shh is maintained. Accordingly, the neurogenic capacity of the midbrain FP is diminished, resulting in fewer mDA neurons. Conversely, in β-catenin gain-of.function experiments, the hindbrain FP expresses key mDA progenitor genes, and is highly neurogenic. Interestingly, when excessive β-catenin is supplied to the midbrain FP, less mDA neurons are produced sug- gesting that the dosage ofWntJ β-catenin signaling is critical. These studies of β-catenin have facilitated new protocols to derive mDA neurons from stem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