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东江水系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动态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对东江水系进行了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三次浮游藻类采集, 以分析浮游藻类功能群组成、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季节变化的物理因子。结果表明, 东江水系浮游藻类在样品中出现频率大于10%的物种归入14个功能群, 分别是J、X2、P、W2、H1、MP、D、F、C、LO、W1、N、X1和 M。其中优势功能群是J、X2、P、W2、H1、MP、D、F、C、LO和 M。浮游藻类功能群组成明显随季节变化, 枯水期时功能群MP、D、P、X2、F、J和W2占优势; 丰水期时, 功能群MP、J、H1、LO占优势。除功能群理论中提到的营养(碳氮硅)、光照强度和生物作用(滤食)外, 水体物理因子——溶氧、水温、pH、TDS也是影响浮游藻类功能群季节动态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温带湖泊调查提出的浮游藻类功能群概念用于河流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的研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92.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 调查了珠江口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4种, 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 分别为759ind/m2和5.03g/m2,秋季则最低,分别为274ind/m2和2.34/g/m2.食底泥者是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最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差异均不显著。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夏季锌、铜、铅、磷酸盐和透明度等5个因子与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关性显著;秋季为铵氮;冬季和春季则分别为透明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93.
罗洪添  王庆  田恬  杨宇峰 《生态学杂志》2016,35(4):1026-1030
休眠卵是桡足类渡过不良环境的重要生存策略,是水体桡足类种群的重要潜在补充来源。通过采集珠江口南沙海域表层沉积物,研究了不同盐度和低温冷藏对桡足类休眠卵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沙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量和萌发率在盐度为20和盐度为5的实验组中最高;用50μm孔径筛绢过滤后,50μm粒径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量显著高于50μm粒径的休眠卵(P0.05);冷藏30 d后休眠卵萌发量显著高于冷藏前休眠卵萌发量(P0.05);冷藏前的休眠卵主要是静止卵和已渡过不应期的滞育卵,而冷藏后的休眠卵主要是未渡过不应期的滞育卵,表明50μm粒径沉积物中休眠卵主要以滞育卵为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河口桡足类受到盐度干扰后的潜在补充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揭示河口桡足类种类演替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4.
朱娴  刘慧璇 《生态科学》1992,(1):116-119
在珠江广州河段采集10个断面的底泥样品,对各个样品的底泥耗氧量(SOD)、总有机碳(TOC)和细菌总数(TBC)进行测定。通过对各数据的分析,建立起在珠江广州河段中底泥耗氧量与总有机碳、细菌总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牛安逸  高一飞  徐颂军 《生态学报》2020,40(23):8549-8558
湿地沉积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总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现有对红树林湿地重金属的研究多集中于污染评价,鲜有涉及重金属含量对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含量影响的研究。于2018-2019年期间4次前往珠江口典型红树林湿地,采集了0-30 cm表层土壤沉积物的样品,并测定其重金属含量和TOC含量,以探讨重金属含量变化对TOC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广东地区的背景值相比,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超标较为严重,重金属来源应是人类活动;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能够显著影响TOC含量(P<0.01,R2=0.39),间接对红树林湿地的固碳能力、甚至全球变暖产生一定影响;Cd、As、Zn含量高的沉积物环境有利于TOC的积累,Cu、Cr、Ni、Hg含量低的沉积物环境则不利于TOC的积累。沉积物的重金属对TOC的影响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结构、土壤化学组分、土壤内微生物、上部植被群落的生长以及凋落物归还等一系列过程,导致沉积物TOC和固碳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96.
为了解3 个种群的野生资源状况, 并对3 个种群的物种有效性进行分析, 采用Cytb 和COⅠ基因序列测定技术, 分析了珠江水系、海南水系和越南红河水系长臀鮠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异, 结果发现, 三个群体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cytb)和0.002(coⅠ); 94 尾个体分别存在35(Cytb)和13(COⅠ)个变异位点, 分别检测出24 (Cytb)和13 (COⅠ)个单倍型, 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分别为0.875 (Cytb)和0.787 (COⅠ), 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3.194(Cytb)和1.328(COⅠ), 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00295 (Cytb)和0.00213 (COⅠ)。珠江长臀鮠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最高, 海南最低; 对长臀鮠群体进行历史动态分析,三个种群各自无明显扩张趋于稳定, 但将三个种群作为一个群体时发现长臀鮠可能在某一个时期产生了扩张。研究结果表明, 三个种群遗传距离显著小于临界值2%,应为同一个种; 长臀鮠野生资源较为贫乏, 且海南群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7.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为进一步了解栖息环境恶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采用底拖网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进行了游泳动物4个季节的调查。共鉴定游泳动物92种,其中鱼类54种,甲壳类32种和头足类6种。游泳动物种数夏季最高,为52种,春季最低,仅35种,春、夏季和冬、春季种类季节更替显著。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以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为主要优势种,其中日本蟳为全年优势种,平均尾数密度占总密度的8.07%~26.22%。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夏季最高,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温度和盐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和秋季温度较高,盐度较低,冬季和春季温度较低,而盐度较高。温度是伶仃洋海域游泳动物种类和数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资料比较,珠江口主要经济鱼、虾类出现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98.
工业污染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及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工业污染地中重金属镉的分布及存在的化学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吸附的镉可被水所溶出,pH值越低(酸度越强),镉的溶出率越大,移动性越强,越容易被作物所吸收.中性条件下,此类污染土壤可溶态(水溶态、交换态和络合态)镉含量较低,分别为0.68%、12.70%和12.40%;不可溶态镉(颗粒态)约为74.40%.箩卜的茎部为此类镉污染地中镉的超富集植物器官.  相似文献   
99.
广州市水环境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广州市水环境(珠江、污水厂、湖泊和自来水)中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珠江广州河段(出广州市)和污水厂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严重,最高含量达349 ng·L-1,珠江水样中大部分抗生素含量明显高于瑞士河流中药物含量,污水厂(出水)中抗生素含量比国外污水厂(出水)含量水平高.受城市污水和养殖业废水污染的影响,广州市不同区域的自来水也受到一定程度抗生素药物污染,含量在O~231 ng·L-1水平.仅在一个区域的水样中,有较低含量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检出.城市污水和河流周边养殖废水的排放成为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0.
珠江源头入侵种波氏吻虾虎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入侵种波氏吻虾虎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在珠江源头地区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成因,本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珠江源头的9个水库自然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分析。获得该物种cyt b基因全序列1 141 bp,其中保守位点1 072个,变异位点69个,无插入和缺失位点。96只个体具有5个单倍型,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359±0.059,核苷酸多样性为0.021±0.010,表现为低单倍型多样性与高核苷酸多样性的群体遗传特征。以外群子陵吻虾虎R.giurinus、褐吻虾虎R.brunneus和短吻红斑吻虾虎R.rubromaculatus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分支图显示,波氏吻虾虎群体的所有单倍型与外群物种分开,构成一个单系群,并分化为2个明显的系统分支。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率分别为62.99%、37.01%,固定指数为0.630(P<0.01),证实波氏吻虾虎群体形成了显著的遗传分化结构。波氏吻虾虎在珠江源头入侵地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显著的遗传结构,入侵种群可能受到了奠基者事件和遗传瓶颈效应的影响,而多次人为引入和水利大坝的隔离作用可能为该物种扩散分布和积累突变提供了条件。研究结果将为防治波氏吻虾虎的入侵危害及保护土著鱼类物种多样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