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产养殖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的四季采样研究。发现124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多毛类41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类22种、棘皮动物10种和其他类14种。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年均生物量41.95g·m^-2年均密度85个·m^-2,生物量棘皮动物居首(约占60%);密度软体动物最大(约占35%)。生物量和密度分布春季为最高。对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现状与以往资料及邻近海湾进行了比较,并将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对乐清湾牡蛎养殖和网箱养殖的响应做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2.
张莹  吕振波  徐宗法  刘义豪  靳洋 《生态学报》2011,31(15):4455-4467
2006-2007年对山东半岛南部4个海湾(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和五垒岛湾)19个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14个环境因素和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荣成湾、桑沟湾和靖海湾的底栖动物种类中,多毛类所占比例最高,而五垒岛湾仅秋、冬季多毛类所占比例最高。根据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4季底栖动物群落均可分为2个群落,春、冬季的第一聚群为靖海湾和五垒岛湾,第二聚群为荣成湾和桑沟湾。秋季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组成第一聚群,第二聚群由五垒岛湾构成。夏季,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采样深度和总碱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秋季,与硝酸盐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富营养化对山东半岛南部4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法分析显示,荣成湾和桑沟湾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表明荣成湾和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密集的养殖活动可能对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强化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3.
徐晓然  谢跟踪  邱彭华 《生态学报》2018,38(20):7458-7468
以海南省文昌市八门港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为研究对象,采用6期遥感影像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建立起研究区域内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50年的景观数据库,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和表征景观破碎化过程的景观指数系统阐述了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景观破碎化的过程,探讨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破碎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1964-2015年间,研究区域内建筑用地、养殖水面面积持续增长面积比重分别上升了7.72%、12.55%,耕地、林地、红树林面积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7.01%、9.16%、9.74%。(2)1964-2015年间,研究区域内斑块数量增加了685个,平均斑块面积缩减了39.12%,聚合度下降了3.5%,最大斑块面积缩减了28.38%,蔓延度下降了9.26%,斑块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分别上升了0.0148、0.0207,斑块密度从1964年的0.0653个/hm2上升到2015年的0.1073个/hm2。(3)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破碎化过程的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养殖水面、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指数的影响上。养殖水面、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聚合度、斑块数量、蔓延度的作用上。其中,养殖水面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红树林面积的侵占,使得红树林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由15%下降到5.25%,红树林由大面积连续集中分布趋向于小面积孤立分散分布。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设施大量的建设。50年来,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各地类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红树林面积转化成养殖水面,林地和耕地面积转化为建筑用地,由此可见,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以及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是引发八门湾红树林湿地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4.
该文测序了湾鳄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全长为16,917bp。湾鳄mtDNA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由22个tRNA,2个rRNA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及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D-loop)所组成。除NADH6和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UCN)、tRNAGlu、tRNAPro在L-链上编码之外,其余基因均在H-链编码。基因排列顺序与已测序的鳄类一致,这显示了鳄类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上的保守性。但鳄类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与脊椎动物的典型排列方式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tRNAPhe基因的重排、tRNASer-tRNAHis-tRNALeu基因族的排列方式等。湾鳄mtDNA和已测序的鳄类一样,缺失轻链复制起始点(OLR)。基于17种鳄mtDNA控制区保守区,采用PAUP4.0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构建MP树,邻接法(Neighbor-joiningmethod,NJ)构建NJ树,结果显示:食鱼鳄(Gavialisgangeticus)和假食鱼鳄(Tomistomaschlegelii)聚为一支后再与鳄科(Crocodylidae)的其他物种形成姐妹群,这与基于食鱼鳄和假食鱼鳄的线粒体全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支持将食鱼鳄并入鳄科的观点。结果还支持非洲窄吻鳄(Crocodyluscataphractus)与鳄属(Crocodylus)构成姐妹群,可以单独划分为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5.
香溪河库湾轮虫现状及水质评价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香溪河是长江三峡水库湖北省最大的支流。通过对香溪河库湾(下游河段)一周年的调查,发现轮虫80种,其中占优势的有13种。轮虫密度在不同样点差异显著,样点Ⅸ最低(仅为68.96 ind./L),样点Ⅵ最高(为1505.83ind./L);对9个样点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组,第1组为样点Ⅰ至Ⅴ,第2组为样点Ⅵ,第3组为样点Ⅶ、Ⅷ,第4组为样点Ⅸ;除样点Ⅸ外,沿着水流方向,轮虫密度逐渐降低;在时间上差异也显著(P<0.01),9月份最高(2664.17ind./L),12月份最低(85.00ind./L)。水质评价表明香溪河库湾属于中污染。  相似文献   
146.
化学物质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索和氯化胆碱进行了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实验。结果表明,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胆碱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变态均有显著诱导作用。KCl在处理时间为12~48h范围内均有诱导作用,13.42mmol/L和20.13mmol/L,的KCl诱导效果较好,变态率均提高10%以上。1.0~50gmol/L的肾上腺素在处理时间为1~12h较适宜,此时变态率均提高10%以上。1.0~50μmol/L,的去甲肾上腺素在处理时间为1~24h都较适宜,变态率均提高10%以上,最高可提高31.07%。10~100μmol/L氯化胆碱的适宜诱导时间为12~48h,变态提高率均超过10%,在10.37%~16.40%之间。1000μmol/L的氯化胆碱在处理时间为12h时诱导效果较明显,变态率可以提高19.14%,超过12h,变态率明显下降。10000μmol/L的氯化胆碱明显产生毒害作用,幼虫变态率均为零,而幼虫的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47.
分别于2004年10月(秋季)和2005年1月(冬季)对三亚湾进行了现场综合调查,研究了海区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DIN、PO34-、DO、BOD5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秋、冬季分别为:(1·40±0·78)mg/m3和(2·25±3·62)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秋季为:(70·36±38·91)mgC/m3,冬季为:(112·57±181·38)mgC/m3。海区细菌的丰度秋、冬季分别为:(9·87±5·90)×108cells/L和(6·58±2·43)×108cells/L;平均细菌生物量秋季为:(19·73±11·81)mgC/m3,冬季为:(13·15±4·86)mgC/m3。表、底层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生物量分布均呈现三亚河口最高,离岸逐渐降低的态势,三亚河的陆源物质输送及其入海扩散是引起此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温度是造成秋季细菌的生物量高于冬季的原因之一。溶解无机氮为控制表层浮游植物和细菌分布的重要因子。秋季除表层DIN外各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都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冬季表层DIN、PO43-、DO和BOD5均在p<0·01水平下与二者呈非常显著相关,底层仅DIN和BOD5在p<0·01水平下与二者呈非常显著正相关。三亚湾浮游细菌和浮游植物生物量间的相关性明显,初级生产是水域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8.
同安湾围(填)海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的货币化预测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萱  陈伟琪  张珞平  郭伟 《生态学报》2010,30(21):5914-5924
基于围(填)海负面生态影响的分析,针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各类服务自身的特点,运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调查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构建了围(填)海造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的货币化评估模型,并应用于厦门同安湾的案例研究。尝试对同安湾4个围(填)海规划方案可能造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估。结果显示,从方案一至方案四,随着围(填)海面积的增大,其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依次为13593万元/a、54392万元/a、67937万元/a和147848万元/a,单位面积损失依次为68.65元/(m·2a)、70.36元/(m·2a)、72.43元/(m·2a)和76.84元/(m·2a)。基于评估结果,针对厦门围(填)海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9.
李斌  徐丹丹  王志坚  岳兴建  张耀光 《生态学报》2013,33(20):6704-6711
应用稳定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探讨了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小江库湾枯水期(2010.7)和丰水期间(2010.12)鱼类食物网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初级生产者颗粒有机物(POM)和固着藻类δ13C、δ15N值范围分别为-23.33‰~-21.05‰、-25.13‰~-24.54‰,3.99‰~6.25‰、4.64‰~4.79‰。POM和固着藻类构成了小江库湾食物网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中丰水期间陆生营养物质输入是其食物网能量来源的一种重要补充途径。小江库湾常见鱼类食性可分为杂食偏植物食性、杂食偏动物食性及动物食性3种营养类群。在不同时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营养级长度均有三级并且存在4种主要营养路径,表明了在三峡工程运行初期小江库湾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食物网结构。研究为小江库湾鱼类资源管理及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0.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视为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与具有不确定性的评价因子及其含量变化相结合的分析过程,各评价指标含量具有中介过渡性,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简称“VFEM”),并以莱州湾海水水质为研究对象,应用提出的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该区域海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通过可变模型参数变化(a,p),以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将最后稳定结果作为海洋水质环境的最后评价结果,从而确定水质评价等级,评价结果更为可信,同时该模型通过级别特征值精确区分各水质采样点的水质优劣,对各水质采样点的水质级别有更准确的定位,为海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合理而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