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6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3526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498篇
  2013年   420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501篇
  2008年   637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492篇
  2005年   464篇
  2004年   421篇
  2003年   413篇
  2002年   409篇
  2001年   400篇
  2000年   346篇
  1999年   297篇
  1998年   245篇
  1997年   255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73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67篇
  1989年   160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81.
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康冰  王得祥  李刚  高妍夏  张莹  杜焰玲 《生态学报》2012,32(9):2738-2747
分析了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群落乔木及木本幼苗物种特征值、更新生态位宽度及不同影响因子下(包括林分密度、坡向、海拔等)乔木更新动态。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有25种,锐齿栎占有明显地优势,重要值为149.18%。其次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千斤榆(Carpinus cordata)等;更新层共有木本植物41种,其中乔木种有28种,占所有木本植物总数量的68%,优势种有青蛙皮槭(Acer grosseri)、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林下有丰富的幼苗库,径级及龄级比较小。更新方式以实生为主;分析了10种更新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同种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均大于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锐齿栎、青蛙皮槭等。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青蛙皮槭、锐齿栎等;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数量影响不同。当林分密度(株?hm-2)从720增加到1460时,幼苗密度逐渐增大。随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又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幼树密度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一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坡向对锐齿栎次生林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的影响各异,阳坡(南偏西3)均利于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南偏西45林分内,幼苗密度急剧减少。随着坡向转为阴坡,幼苗密度又逐渐增加。而幼树密度逐渐减少。当海拔从1083 m增加到1547 m时,幼树密度逐渐增加。随后,随着海拔增加到1882 m,幼树密度则逐渐减小。而幼苗密度随着海拔的增高一直呈现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82.
城乡结合部人-环境系统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宝荣  张慧智 《生态学报》2012,32(23):7607-7621
城乡结合部往往是人-环境系统关系最严峻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扩张在城乡结合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模拟及其驱动力分析,自然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与调控,以及环境污染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众多研究证实了人类活动干扰下城乡结合部环境系统的脆弱性,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往往十分严重.城乡结合部环境系统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反馈影响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认为城乡结合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丧失不仅危及到当地居民的生计,也对当地社会资本造成影响,并有可能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目前,针对城乡结合部人-环境系统关系的研究,多采用单学科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研究还较少,难以揭示该区域人-环境系统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在研究尺度上,往往从宏观或中观尺度人手,研究城乡结合部的外部力量对环境系统的影响,微观尺度上的个体和地方力量很少被关注.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该区域人-环境系统关系的跨学科、多尺度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983.
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中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时空替代的方法,将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林与成熟林等3个处于同一空间下的群落作为次生演替进程中的3个阶段,研究云南普洱地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分析了次生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幼苗的物种组成、密度、高度级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8个共144 m2的幼苗样地中调查木本植物幼苗101种2014株,其中乔木幼苗是主要组成。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木本植物幼苗、乔木与藤本幼苗密度逐渐增加,灌木幼苗密度无显著变化;藤本植物幼苗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次生演替进行而增加,乔木与灌木幼苗则无显著变化,成熟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木本植物幼苗Shannon-Wiener指数要显著小于针阔混交林与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次生与成熟季风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幼苗多度随高度级增加而减少,针阔混交林则呈现偏峰曲线,幼苗密度均集中分布在高度20 cm以内,3个群落演替阶段木本植物幼苗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级增加呈现偏锋曲线。相似性系数反映出乔木和藤本幼苗的更新来源与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乔木幼苗密度分布与样地坡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灌木幼苗密度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84.
王跃中  孙典荣  陈作志  贾晓平 《生态学报》2012,32(24):7948-7957
带鱼(Trichiurus japonicas)是南海北部的重要经济鱼类,其渔获量的变化不仅与捕捞压力有关,还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捕捞对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的影响,使用长时间序列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对1956-2006年的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进行了分析.南海北部的带鱼渔获量变化可划分成因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和因气候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渔获量变动.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可用Fox模型拟合,Fox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说明捕捞压力的增长显著影响到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的变化.移除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后,渔获量变动与中国南方降雨、南海北部海表水温、南海北部夏季季风以及南海北部冬季季风等气候因子呈显著正偏相关(P<0.04),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呈显著负偏相关(P<0.03),这种相关说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还受气候环境因子的影响.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可用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来拟合,且拟合效果显著(R2=0.958,P<0.01),表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的变动归因于捕捞压力的单调增长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在南海北部的捕捞压力维持在现有水平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营养盐的增加都可能有利于南海北部带鱼渔业产量的增加,且由于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可能还会引起带鱼渔获量的变动幅度加剧.  相似文献   
985.
董仁才  苟亚青  李思远  曹慧明 《生态学报》2012,32(18):5786-5794
行政边界将自然生态系统从主观上切割为可供管理的空间单元,而人类介入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会从根本上影响生态系统的格局和生态学过程,这种影响对流域生态系统更为显著。以我国西南川滇两省交界处的泸沽湖流域生态系统为例,运用对比分析法,先从不同行政尺度定性比较了流域两侧生态系统管理主体在自然、社会、经济子系统方面的差异性。再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变化监测技术,定量分析流域省界两侧土地利用类型、林分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关键要素上的差异,形成对流域省界两侧生态系统功能的差异性的全面认识,从而对产生生态系统功能差异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泸沽湖流域综合管理的对策,以实现泸沽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86.
在DNA的化学合成过程中,由于合成方法本身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引入错误碱基,而在将化学合成的寡核苷酸拼装成长链DNA时,PCR反应等也会引入突变。为了得到高保真的合成DNA,必须对错误和突变进行纠正,本文介绍了能够用于纠正DNA合成过程中错误的内切核酸酶及错误结合蛋白,并介绍了它们进行错误纠正的方法,最后对这两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87.
阴离子交换晶胶层析分离质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粒DNA(pDNA)作为重要的基因治疗药物载体,其广泛应用受纯度和产量的限制。为了获得高纯度的pDNA,首先制备超大孔连续床晶胶基质,接枝二乙氨基乙基葡聚糖得到阴离子交换型晶胶介质;然后以pUC19质粒为例,将目标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培养收集,碱液裂解和离心;最后用阴离子交换型晶胶介质从离心上清液中一步法层析分离pDNA。通过优化层析过程的pH值和洗脱条件,最终在pH值为6.6时,用0.5 mol/L的NaCl溶液洗脱,得到较高纯度的pDNA。整个分离过程中不使用动物源性酶,也不需常规分离中的高毒试剂,使获得pDNA的过程和产物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988.
微生物蕴藏着大量具有工业应用潜力的生物催化剂。然而,传统培养方法只能从环境中获得不到1%的微生物。宏基因组学是通过提取某一特定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基因组DNA、构建基因组文库并对文库进行筛选,寻找和发现新的功能基因的一种方法。它绕过了微生物分离培养过程,成为研究环境样品中不可培养微生物的有力手段。因此,从宏基因组中挖掘新型生物催化剂一直倍受生物学家的关注。以下主要对宏基因组文库的样品来源、DNA提取方法、文库的构建和筛选策略的选择这4个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列举了近年来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所获得的新型生物催化剂,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9.
为揭示岩溶区植物生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年轮分析方法研究了岩溶区广泛分布的乔木树种青冈栎的年轮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冈栎年轮宽度和年轮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565±0.028) mm和1.108±0.012.随着胸径的增大,年轮宽度和年轮指数在逐渐增大,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变化有着相关关系,与前一年6月份、12月份以及当年12月份的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前一年4月份、10月份以及当年4月份的降雨量和前一年8月份、9月份以及当年2月份的日照总时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岩溶区青冈栎的生长可能主要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也影响着青冈栎的年轮特征.温度,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等环境因子共同制约着岩溶区青冈栎的生长.  相似文献   
990.
目的调查普通环境长爪沙鼠呼吸道细菌及支原体携带情况,为制定长爪沙鼠微生物学等级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普通环境饲养的65只长爪沙鼠进行解剖,取气管分泌物接种血琼脂,分别放入普通培养箱和5%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分离菌株后同时进行生化分析和PCR测序鉴定,以期准确判断分离菌株所属菌属;气管浸液提取DNA,用支原体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并分别计算检出率。结果本研究共检出22种细菌及支原体。不同细菌、支原体感染率相差很大,阳性率在1.5%(1/65)到64.6%(42/65)之间,其中部分细菌为大鼠和小鼠致病菌。结论本研究为长爪沙鼠的微生物学等级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