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4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细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机制,包括靶位(核糖体)的改变,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主动外排,细菌产生灭活大环内酯的酶等。本文就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作一综述,并根据其耐药机制,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修饰和主动外排抑制剂的应用等方面讨论了控制耐药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2.
近20年来,耐药细菌不断增多,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必须具有准确检测重要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能力,临床分离的细菌中有一些是荷养菌,另有一些是常规方法难以检测的具有特殊耐药机制的普通细菌,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上述两类细菌的抗生素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03.
I类整合子与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整合子存在状况。方法用PCR方法扩增Ⅰ类整合酶基因,经电泳后检测扩增产物。结果72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出Ⅰ类整合子67株,检出率为93.0%,Ⅰ类整合子阳性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其多重耐药率明显高于Ⅰ类整合子阴性菌株(P〈0.05)。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地存在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Ⅰ类整合子对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MDR-SP)的耐药情况及外排机制在部分药物中作用,为我院耐药性监测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的分离及鉴定;运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M-H琼脂稀释法测定含或不含利血平的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加替沙星对MDR-SP的MIC值。结果MDR-SP耐药性较为严重,临床共分离出的178株肺炎链球菌中,MDR-SP为61株;除开青霉素外,外排作用参与了四环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加替沙星的耐药。结论我院MDR-SP产生率较高(34.3%),耐药性较为严重;外排作用在耐药中的作用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了解3种氟喹诺酮类(FQS)体外诱导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耐药性的差异,研究肺炎克雷伯菌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基(ParC)的变异与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方法采用环丙沙星(CW)、左氧氟沙星(LEX)和加替沙星(GAT)对从临床分离8株Kpn进行体外分步诱导,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CIP、LVF及GAT对Kpn诱导前、后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诱导成功的17株Kpn的GyrA的基因(gyrA)和ParC的基因(parC)进行PCR扩增,选取其中8株Kpn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8株耐FQS菌株都存在GyrA变异,同FQS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Ser83(TCC)→Phe(TTC)、Ile(ATC)和Tyr(TAC),Asp87(GAC)→Ala(GCC)、ma(GCC)和Glu(GAA),5株Kpn同时存在ParC的变异:丝氨酸Ser80(AGC)→Ile(ATC)。结论本研究体外实验证实了Kpn可在长期低剂量的接触抗菌药物后形成耐药菌株。在高度耐FQS的Kpn中同时存在GyrA和ParC变异。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在医院内感染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52株,按WHO推荐的NC-CLS标准方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菌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体外药敏结果。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上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在17种临床常用抗生素中,多表现为多重耐药。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及左旋氧氟沙星抗PA效果最好,耐药率分别只有14.47%、14.47和5.26%。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广泛存在,应当根据临床体外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并减少耐药菌产生;同时规范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减少耐药菌株的播散。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吉林市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儿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etrurn β-lactamases,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方法按照CLSI/NCCLS2005年标准筛选确认ESBLs表型,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ESBLs总检出率为56.3%,3年检出率分别为2005年33.3%、2006年47.1%和2007年为57.1%。产ESBLs菌株全部表现为多重耐药,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达100%,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于5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结论吉林市儿科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临床治疗中应重视产ESBLs菌的监测,并动态监测其耐药性变迁,防止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8.
构建HBV YIDD拉米夫定耐药株1.3倍全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探讨乙肝病毒变异株的生物学特性及筛选抗病毒药物奠定基础。参考GenBankHBV序列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引物,以临床证实为拉米夫定耐药的病人HBV 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HBV全基因组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中,经测序证实聚合酶基因存在YIDD变异,然后以该病人的HBV全基因组为模板构建1.3倍全基因HBV—YIDD变异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1.3HBV。通过PCR扩增,酶切及测序证明pcDNA3.1(+)-1.3HBV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该表达载体的构建为后期建立稳定表达HBV—YIDD变异的细胞模型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09.
对环丙沙星与新氟康杀灭鳗弧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丙沙星(Ciproflozacin)和新氟康(Florfenicol)杀灭鳗弧菌的最高稀释度分别为10^-5和10^-4。在20℃~50℃的范围里,环丙沙星与新氟康杀灭鳗弧菌的效果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杀菌最佳pH值分别为3和5;两种药品杀灭鳗弧菌的效果均随着可溶性淀粉浓度的增加而减弱。综合各最佳因素,环丙沙星在20℃和pH3时,杀灭鳗弧菌效果提高了19.13%;新氟康在20℃和pH5时,杀灭鳗弧菌效果提高了59.47%。  相似文献   
110.
插入序列共同区元件:细菌中新出现的一种基因捕获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ISCR)元件是一类在结构和功能上与IS91家族相似的特殊插入序列,特点是缺少了末端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s, IRs),在插入位点不产生直接重复序列,并通过滚环式(Rolling circle, RC)进行转座。ISCR元件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捕获系统,它可以移动邻近的任何DNA序列,为耐药基因在不同种属细菌间水平传播提供了高效的媒介。世界各地多种革兰氏阴性病原菌中已发现有19种ISCR元件,大部分ISCR元件同时携带了多种耐药基因,提示ISCR有可能会造成细菌多重耐药性的快速传播。本文就ISCR结构特征、类型、移动方式、起源及进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