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秦岭地区7个秀雅杜鹃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52E41、M62E46和M64E94等3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82条DNA片段,其中151条是多态的,多态位点比率为83.1%.7个秀雅杜鹃种群所检测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Nei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的变化趋势一致,其排序为眉县种群>柞水种群>镇安种群>户县种群>宁强种群>南郑种群>周至种群.POPGENE分析表明,秀雅杜鹃在物种水平(PPL=91.22%,I=0.7217,h=0.5095)和种群水平(PPL=77.56%,I=0.6409,h=0.4725)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7.26%,说明有92.74%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AMOVA分析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85.3%的变异发生在种群内,14.7%的变异发生在种群间,说明秀雅杜鹃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UPGMA聚类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种群间的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最后提出了秦岭地区秀雅杜鹃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2.
在查阅相关文献及标本的基础上,对杜鹃属(Rhododendron L.)种类都支杜鹃(R.shanii Fang)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并对该种的濒危级别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都支杜鹃为大别山狭域分布种,分布范围仅限于安徽省岳西县、霍山县与湖北省英山县三县交界处面积110 km2的狭长区域内,主要生于海拔1400m以上的山脊或靠近山脊的山坡上.目前仅存11个自然种群,种群占有面积总和1.2 km2;其中含有成年个体的种群有10个,成年个体总数仅存约5 400株;种群中幼体和亚成体数量远少于成年个体且大多分布于种群的边缘地带.各种群的面积和规模差别悬殊;最大种群占有面积40 hm2,最小种群占有面积2 hm2;成年个体数量上千的种群有2个,个体数量不超过100株的种群有3个.该种的地理分布呈不连续分布,生境片断化明显.根据调查结果及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分级标准,可确定都支杜鹃濒危级别至少应为易危级(vulnerable,VU).  相似文献   
193.
报道了中国贵州杜鹃属一新种——百纳杜鹃(Rhododendron bainaense Xiang Chen&Cheng H.Yang)。百纳杜鹃与红棕杜鹃(R.rubiginosum Franch.)相似,但本种的叶为长圆形至卵形,叶背鳞片大小近似、琥珀色、凹陷,花冠较小、白色带浅粉色且不具斑点,花丝基部近无毛或仅部分被微柔毛,花药淡褐色。目前该新种的资源量十分稀少,野外调查仅发现1个种群含3株,应该给予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94.
杜鹃花为世界著名花卉,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对我国杜鹃属植物的文化内涵、栽培历史、综合利用价值等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杜鹃花在我国的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95.
川藏杜鹃花属新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6.
植物-环境间的长期相互作用驱动着植物表型及次生代谢物的变异。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环境中的非生物因子会发生变化,但它们如何影响植物的表型以及次生代谢物的组成和含量,以及植物不同组织器官的次生代谢物是否存在差异,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选取3个不同海拔中的柳条杜鹃(Rhododendron virgatum)和大白杜鹃(R. decorum)(大理苍山居群)及红棕杜鹃(R. rubiginosum)(老君山居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海拔的环境因子(温度、相对湿度和相对光照强度),测量和分析了不同海拔植物的表型性状,花蜜体积、糖浓度及花蜜中糖成分(HPLC分析方法),以及植株的茎、叶、花瓣、花粉、花蜜中次生代谢物组成及含量(UPLC-Qtof分析法)。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温度、相对湿度和相对光照强度降低,杜鹃的植株高度、花冠大小和花药体积显著减小,而枝条直径、雌蕊和雄蕊长度显著增大。3种杜鹃在海拔C的花蜜体积和糖浓度均显著高于海拔A和海拔B,海拔C中花蜜的蔗糖成分也显著增多。杜鹃属植物主要含黄酮类、甾体类、苯丙素类、萜类和生物碱类等次生代谢物,随着海拔的变化,这5类次生代谢物质的...  相似文献   
197.
火红杜鹃亚组是杜鹃花属中常绿杜鹃亚属的一个较大的亚组,含27种、8亚种和24变种。本 文根据形态特征、种的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将所有的种分为4个植物群,并讨论了它们的演化。其中最后的一群即植物群D在形态演化上有较为进化的特征。本亚组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  相似文献   
198.
皱皮杜鹃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梅 《Acta Botanica Sinica》1990,32(10):777-782
从皱皮杜鹃(Rhododendron wiltonii Hemsl.et wils.)叶中分出6种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紫外、红外、核磁共振及质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熊果酸(ursolic acid)、(+)-儿茶素[(+)-catech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素(kaempferol)、蓼属甙(polystachoside)和山奈素-3-O-阿拉伯糖甙(kaempferol-3-O-arabinoside)其中,蓼属甙和山柰素-3-O-阿拉伯糖甙系从中国杜鹃属植物中首次获得。  相似文献   
199.
23种常绿杜鹃亚属植物种间杂交的可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平 《广西植物》2018,38(12):1545-1557
该文对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的12个亚组23种杜鹃花的64个杂交组合进行了研究,包括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 Fortunea)、银叶杜鹃亚组(subsect. Argyrophylla)及同亚属的其他10个亚组[杯毛杜鹃亚组(subsect. Falconera)、弯果杜鹃亚组(subsec. Campylocarpa)、麻花杜鹃亚组(subsect. Maculifera)、粘毛杜鹃亚组(subsect. Glischra)、露珠杜鹃亚组(subsect. Irrorata)、大理杜鹃亚组(subsect. Taliensia)、树形杜鹃亚组(subsect. Arborea)、蜜腺杜鹃亚组(subsect. Thomsonia)、星毛杜鹃亚组(subsect. Parishia)、火红杜鹃亚组(subsect. Neriiflora)]。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亚属内的异种杂交具有很高的可育性,在64个杂交组合中可育与高可育组合56个(占87.5%),无弱可育等级。(2)不亲和与败育组合8个,不能坐果(Cab)、不能结实(Sab)和结实不发芽(Sng)之比为3∶1∶4,并与杂交双亲的亲缘有一定关联,初步推断同时存在前合子期不亲和(pre-zygotic incompatibility)与后合子期败育(post-zygotic abortion)的情形。(3)与相应的自然授粉比较,常绿杜鹃亚属内杂交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可育性降低,但有15个组内与组间杂交组合表现了某种"超亲和"现象,尽管不能完全排除人工杂交对于结实与可育性的加强作用。(4)常绿杜鹃亚属内不同种类间杂交,存在双向可育与单向不育(unilateral sterility)现象,但未见双向不育情况。  相似文献   
2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