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441篇
  162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裂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酶。通过破坏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结构的完整性,释放胞外基质上的各种生长因子,与肿瘤的转移、侵袭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Hpa在大多数中晚期肿瘤中都有表达,尤其在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而Hpa表达的下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可以作为一种抗肿瘤转移相关靶点用于中晚期肿瘤的治疗。综述了Hpa的结构与功能、对肿瘤转移的促进作用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敲除磷脂酶 C-γ1 基因的鼠成纤维细胞株及其转染磷脂酶 C-γ2 基因后的迁移指标的统计学分析 ,揭示出磷脂酶 C-γ1 和γ2 在 PDGF引起的细胞迁移信号传导中均有正调控作用 ,前者作用显著而后者作用微小 ,并且仅在磷脂酶 C-γ1 功能缺失的条件下方可发挥出来 ;同时进一步证明敲除磷脂酶 C-γ1 基因的细胞株中 ,未见出现磷脂酶 C-γ2 的代偿 ,说明磷脂酶 C-γ2 与 γ1 在功能上不可相互取代 ,反映了一种信号可由多种途径传导即细胞信号传导的交互性、冗余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肝癌疼痛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7月收治的30例肝癌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疼痛程度分为4例轻度疼痛组、19例中度疼痛组、7例重度疼痛组,同期纳入30例肝癌无痛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VEGF、BDNF和FGF-2水平,并分析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和FGF-2水平和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疼痛组血浆VEGF、BDNF、FGF-2水平显著高于肝癌无痛组及对照组(P0.05)。重度疼痛组血浆VEGF、BDNF、FGF-2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疼痛组及轻度疼痛组(P0.05)。治疗后,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FGF-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FGF-2水平和NR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9、0.571、0.563,P值均0.001)。结论: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和FGF-2水平较肝癌无痛者明显上升,且和疼痛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4.
制备侧柏叶、何首乌复合提取物,采用体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实验、5α-还原酶抑制实验和小鼠动物模型对其进行防脱发功效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提取物在100 mg/mL的有效浓度下可有效清除DPPH,体外可显著抑制5α-还原酶活性,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能明显改善小鼠雄激素源性脱发.该复合提取物...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与正五聚蛋白3(PTX3)对重度脑损伤继发性肺部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9年1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肺部感染情况判断,将出现继发性肺部细菌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未出现继发性肺部细菌感染的患者纳入未感染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3、5、7天的HBP、PTX3、白细胞(WB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对于重度脑损伤患者继发肺部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并对HBP、PTX3与WBC、CRP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39例重度脑损患者纳入感染组,57例患者纳入未感染组,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为40.6%。入院第1天感染组患者HBP、WBC及CRP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同时入院后第3、5、7天时感染组患者HBP、PTX3、WBC、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独采用HBP或PTX3对重度脑损伤继发性肺部细菌性感染进行诊断的约登指数为0.586和0.655,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74.3%、84.2%、76.3%、82.7%和79.5%、86.0%、79.5%、86.0%。联合检测的约登指数为0.776,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84.6%、93.4%、89.2%、89.8%。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P、PTX3水平与CRP水平均呈正线性相关(r=0.362、0.284,均P<0.05)。结论 HBP和PTX3均为重度脑损伤患者继发肺部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其检测价值,对重度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正>《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73年创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DGF)表达情况及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间诊治的鼻咽癌患者62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IF-1α及PCDGF表达情况。观察鼻咽癌患者HIF-1α及PCDGF表达相关性,分析HIF-1α及PCDGF表达与预后关系。结果:观察组HIF-1α阳性表达率83.9%(52/62),PCDGF阳性表达率90.3%(56/6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2/40)和7.5%(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709,68.396,P0.05)。观察组中,T3及T4期、Ⅲ及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者HIF-1α高表达、PCDGF高表达、HIF-1α和PCDGF高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T1及T2期,Ⅰ及Ⅱ期,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鼻咽癌患者HIF-1α与PCDGF表达呈正相关(r=0.856,P0.01)。随访36周,患者整体生存率为65.7%。HIF-1α和PCDGF低表达、HIF-1α高表达、PCDGF高表达、HIF-1α和PCDGF高表达鼻咽癌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7.5%、56.7%、67.9%和52.2%,四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3,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HIF1-α和PCDGF具有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构建一个可供抗体CDR(决定簇互补区)进行自由替换、筛选、表达的通用载体,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方法:在已构建好的具有Fc段的完全人源抗狂犬病病毒抗体表达栽体基础上,利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引入2个可供CDR3区进行自由替换的限制性酶切位点,构建出通用表达载体.体外合成人源、鼠源抗乳腺癌Her2抗体的CDR3区,克隆至已构建的通用载体,在毕赤酵母中诱导表达.应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亲本抗体和新抗体进行生物学及免疫学分析.结果:PCR、Western Blotting等试验表明具有Her2抗原结合活性的人源和鼠源突变型抗体获得成功表达,通过对表达产物的免疫学及功能学检测证明所表达出的抗体具有抗原中和活性,而且鼠源抗体的活性要稍高于人源抗体.结论:成功构建了可用于功能性抗体筛选和表达的通用载体,对抗体的体外亲和力成熟及抗体的人源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新疆塔北隆起原油孢粉集合与油源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定了从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含油区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66属135种,基于原油孢粉集合组成特征的研究,确定了该含油区油源岩的时代和层位,并讨论了油气运移的通道、方向、路线。期次等问题。研究结果确认,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和塔里奇克组;下侏罗统阿合组和阳霞组;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和恰克马克组是塔北含油区的重要油源岩系。  相似文献   
1000.
生物源蛋白激发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源蛋白激发子是一类能诱导植物产生防卫反应的特殊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病原微生物、其他微生物及寄主植物或由寄主-病原物互作后产生。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激发子包括真菌的β-葡聚糖、糖蛋白、脂类物质和其他细胞壁组分;由寄主植物产生的激发子主要是细胞壁组分中的寡糖物质,如寡聚半乳糖醛酸和木聚糖片段;寄主-病原物互作后产生的激发子主要是互作过程中酶对寄主和病原物细胞组分修饰后产生的。生物源蛋白激发子与寄主植物作用后,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诱导寄主植物产生乙烯、植保素、水杨酸、茉莉酸、病程相关蛋白等,导致植物中多种防卫反应的发生,从而可以控制病害的发展和传播,在农业生产上能够起到减少病虫危害达到增产的目的。近年来,人们对激发子的研究非常广泛,生物源蛋白激发子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该文就生物源蛋白激发子的种类:Harpin蛋白、Nep1-like蛋白家族、RXLR蛋白家族、Elicitins及其各类型激发子的功能、信号传导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情况和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生物源蛋白激发子将来在农业生产中对病害防治方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