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9篇 |
免费 | 132篇 |
国内免费 | 441篇 |
专业分类
16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02篇 |
2010年 | 70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背景】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易形成生物被膜,具有基因突变率高、耐药性强的特点。非同源末端连接是DNA双链断裂的主要修复途径之一,修复过程会导致DNA突变产生。【目的】研究非同源末端连接对生物被膜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突变率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无痕敲除的方法构建PAO1菌株的ku基因缺失突变株Δku并构建其回补株。对比研究突变株和野生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生物被膜状态下各菌的基因突变率以及对抗生素的耐受性。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生物被膜中PAO1菌株ku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突变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无显著差异;与野生菌株相比,突变株Δku在生物被膜中的基因突变率以及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下降。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ku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早期转录水平有明显上调。【结论】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对生物被膜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突变率以及耐药性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将为后续进一步阐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产生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婴幼儿病毒性脑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血糖、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及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婴幼儿病毒性脑炎患儿1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并发NPE分为2组,NPE组9例,非NPE组10例。以入院后第1次静脉血的血糖和电解质为评价标准,并应用t检验和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血糖和血清电解质比较。结果 NPE组患儿血糖水平[(19.24±9.64)mmol/L]显著高于非NPE组[(4.90±1.11)mmol/L](t=4.44,P<0.01),而血钙水平[(1.75±0.32)mmol/L]显著低于非NPE组[(2.37±0.17)mmol/L](t=-5.31,P<0.01)。NPE组高血糖和低钙血症发生率远大于非NPE组(P<0.01)。2组血清钾、钠、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病毒性脑炎并发NPE可引起血糖改变和电解质紊乱。高血糖和低钙血症是导致NPE的危险因素,早期检测血糖及血钙水平可作为判断婴幼儿病毒性脑炎并发NPE病情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3.
将从山东省东营分离到的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野毒(暂命名IBDV SDDY株,经鉴定该株与IBDV STC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经SPF鸡胚传代,然后转为细胞培养,取第20代、21代、25代毒,以1倍剂量(3000TCID50/0.2mL)和5倍剂量不同的免疫剂量,分别在7日龄、14日龄对商品代海蓝褐蛋鸡进行免疫,并于免疫前用IBD-ELISA试剂盒检测IBDV母源抗体水平,于35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GX 8/99攻毒,在攻毒前再次检测IBDV的抗体水平,攻毒后观察记录各分组鸡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并计算免疫器官体重指数,观察免疫器官的组织损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3代毒都具有较高免疫原性,但是20代毒仍具有较大的毒性,7日龄接种会引起法氏囊的萎缩,造成持续的组织损伤;21代毒、25代毒保护率高,无免疫抑制,是比较理想的疫苗来源;7日龄免疫较14日龄免疫更易造成组织损伤和免疫抑制,14日龄免疫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4.
95.
GDNF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神经保护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越来越多的在体和离体实验研究显示GDNF是中脑多巴胺(dopaminergic neuron,DA)能神经元的有效存活因子。GDNF受体是由结合在细胞质膜外的糖基化磷酯酰基(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和GDNF功能性孤儿受体酪氨酸激酶Ret蛋白质组成。特异性的GDNF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其胞内部分c-Ret,经由不同的第二信使来传递信号发挥作用。主要可能的机制有顺式作用和反式作用。而探索GDNF促进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GDNF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为了分析汉族人群一氧化氮合酶基因NOS3 A-922G、NOS3 T-786C与NOS3 G894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等位基因及其组合分布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选取无亲缘关系的高血压病人192例(男97例,女95例)以及无亲缘关系的健康个体122例(男76例,女46例)为对照组,提取静脉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技术检测NOS3 A-922G、NOS3 T-786C与NOS3 G894T 3个位点的基因型.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NOS3 G894T、NOS3A-922G及NOS3 T-786C各等位基因型及其基因单倍型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性别分层研究:无论男亚组还是女亚组均未发现NOS3 A-922G、NOS3T-786C与NOS3 G894T各个位点SNP与高血压病有相关性.等位基因组合分布研究发现NOS3 G894G A-922G T-786T组合基因型总体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x2=4.5944).男、女性别分层研究:男亚组上述3个位点SNP的各个组合基因型分布频率在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亚组中携带NOS3 G894G A-922G T-786C的组合基因型分布频率在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x2=8.502).研究发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NOS3A-922 G、NOS3 T-786C与NOS3G894T SNP与高血压病无明确的相关性,且无性别差异.组合分布研究发现,NOS3 G894G A-922G T-786C的组合基因型分布频率在高血压病女性亚组较健康女性亚组明显减低,提示携带该组合基因型女性人群可能不易患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97.
【目的】本研究采集了新疆地区驴腺疫病料,从样品中分离鉴定可疑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基因水平的分型与进化分析。【方法】对采集的新疆地区某驴场驴腺疫病驴颌下淋巴结拭子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2个分离株(HT111、HT321)进行染色、培养、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对其16S rRNA及SeM基因进行测序和进化分析,并通过PCR扩增7个管家基因,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其分子分型。【结果】2个分离株均属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其中HT111对测试的13种抗生素中的3种(青霉素、克拉霉素和四环素)耐药,HT321对8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呋、青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土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序列分型发现了一种新的ST型为ST420 (HT321),分离株HT111为ST179型。【结论】本研究在新疆地区首次分离了驴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并鉴定出一个新的ST型(ST420),为驴腺疫的流行病学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8.
人和动物的粪便已成为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严重威胁着饮水安全和经济发展。水质污染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指示菌是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埃希大肠菌、肠球菌和梭菌属。经过调查发现, 上述指示菌由于在体外能存活并繁殖, 并且不同宿主之间没有差异性, 不能准确用于追踪污染粪便的来源, 因此该指标难以直接说明粪便污染源和污染程度。最近的研究表明, Faecalibaterium作为水体粪便污染来源追踪的指示微生物具有很多优点。本文综述了粪便污染指示菌以及其相关替代方法在水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对各种指示菌进行了优、缺点比较, 展望了Faecalibaterium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
山西永济白草坪组具刺疑源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着重报道了山西永济白草坪组(一般认为系中元古界上部相当于蓟县系的层位),以具刺疑源类为主的微化石群,计有4类6属15种,其中包括1新属,4新种,1新组合,1亲近种,2未定种,新属是具细网状纹饰的复杂具刺疑源类Shuiyousphaeridium Yan gen.nov.,4新种是Shuiyousphaeridium membraniferum Yan sp.nov.,Dictyosphaera incrassate Yan sp.nov.,Foliomorpha stipuliferaYan sp.nov.,Manicosiphoninema shuiyouense Yan sp.nov.。本微化石群以球形疑源类为主体,以具刺疑源类的大量发育为特征,并伴生有推测是绿藻和褐藻的化石,其组合面貌与蓟县上前寒武系各组皆有明显区别,具有更高的进化程度,从生物地层标志推测白草坪组所在的汝阳群应归入震旦系。白草坪组具刺疑源类可能是横裂甲藻的原始分子,它在地层对比和藻类进化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