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48篇 |
免费 | 610篇 |
国内免费 | 5419篇 |
专业分类
146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4篇 |
2023年 | 433篇 |
2022年 | 468篇 |
2021年 | 528篇 |
2020年 | 484篇 |
2019年 | 406篇 |
2018年 | 299篇 |
2017年 | 386篇 |
2016年 | 452篇 |
2015年 | 440篇 |
2014年 | 631篇 |
2013年 | 523篇 |
2012年 | 621篇 |
2011年 | 628篇 |
2010年 | 612篇 |
2009年 | 666篇 |
2008年 | 741篇 |
2007年 | 538篇 |
2006年 | 494篇 |
2005年 | 494篇 |
2004年 | 458篇 |
2003年 | 416篇 |
2002年 | 391篇 |
2001年 | 339篇 |
2000年 | 327篇 |
1999年 | 263篇 |
1998年 | 209篇 |
1997年 | 244篇 |
1996年 | 223篇 |
1995年 | 225篇 |
1994年 | 177篇 |
1993年 | 192篇 |
1992年 | 238篇 |
1991年 | 220篇 |
1990年 | 202篇 |
1989年 | 224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66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69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5篇 |
1966年 | 5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0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通过富集培养分离降解全氟辛酸(PFOA)的真菌,进行分类鉴定和降解特性分析。方法 采集全氟化合物污染的土壤,利用以PFOA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进行驯化和富集培养,分离降解PFOA的真菌;通过形态观察和基于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LC-MS检测其降解PFOA的能力。结果 分离获得2株降解PFOA的真菌AF1和AF2,初步鉴定分别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和棘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胞外酶活性分析均具有漆酶活性。真菌AF1和AF2在以PFOA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72 h后,最大降解率分别为24.24%和28.12%。结论 自然环境中蕴藏着降解PFOA的真菌资源。 相似文献
32.
一种从土壤样品中选择性分离假诺卡氏菌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假诺卡氏放线菌的分离效率,根据其营养特性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设计、检验了5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实验检测了模式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培养基S1和S2对假诺卡氏菌的生长有显著的选择性。经该方法从韩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广西地区不同土样中分离到一些假诺卡氏放线菌。 相似文献
33.
贵州凤冈早志留世孢子组合的发现及其古植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系统描述贵州凤冈早志留世的孢子5属12种,其中包括1新种。根据其组合特征,确认其时代为Llandoverian晚期,通过对三缝孢的性状分析,认为在早志留世Llandoverian晚期已确有维管植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34.
35.
36.
目的系统评价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在中国的分布情况。方法检索四个中文数据库、EMbase、PubMed及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5月,由2名独立的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对筛选到的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的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2.1软件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各类基因的检出率和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结果共纳入35篇中文文献和4篇外文文献,采用随机效应模式进行数据分析,合并结果显示:(1)中国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5.0%(95%CI:4.0%-7.0%)、2005-2008年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5.0%(95%CI:3.0%-7.0%)、2009-2013年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6.0%(95%CI:4.0%-8.0%),两个时间段AmpC酶基因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DHA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为43.0%(95%CI:28.0%-59.0%)、CIT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为52.0%(95%CI:37.0%-66.0%)、EBC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为23.0%(95%CI:10.0%-37.0%);(3)北方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8.0%(95%CI:5.0%-11.0%)、东南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5.0%(95%CI:1.0%-9.0%)、中西部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6.0%(95%CI:2.0%-10.0%)、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7.0%(95%CI:4.0%-9.0%),经χ2检验,四个地区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在中国以CIT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且主要为CMY-2基因;2009-2013年时段AmpC酶基因阳性率高于2005-2008年时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四个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7.
利用醋酸洋红染色压片技术,以温室水培小钻‘白城杨2号’(Populus×xiaozhuanica W.Y.Hsu et Liangcv.‘Baicheng-2’)为材料,对其小孢子发生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及花粉大小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白城杨2号’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存在一定比例的异常现象,包括终变期单价体、中期Ⅰ染色体提前分离、后期Ⅰ和Ⅱ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末期Ⅰ和Ⅱ微核、中期Ⅱ纺锤体定位异常以及胞质分裂异常等,这些异常现象的发生与‘白城杨2号’杂种起源有密切关系。(2)‘白城杨2号’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核仁数目存在动态变化,末期Ⅰ和Ⅱ的子核中最多可看到8个小核仁,可能与杨属树种的多倍体起源有关,其染色体组中可能包含8对具核仁组织者区的染色体。(3)‘白城杨2号’产生空瘪花粉率为3.67%,饱满花粉直径在21.3~52.2μm之间,频率分布总体呈近似高斯分布,0.69%的花粉直径超过37μm,表明其可能产生少量未减数的2n花粉。 相似文献
38.
【背景】海洋环境中分离到的微泡菌属菌株具有多糖降解能力,在环境中可以作为糖类代谢的重要执行者参与海洋碳循环过程。【目的】测定2株微泡菌属菌株的多糖降解活性,通过与微泡菌属其他菌株基因组比较分析2株菌的多糖降解基因特征。【方法】通过3,5-dinitrosalicylicacid(DNS)定糖法测定多糖降解活性,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菌株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与组装,并与其他基因组注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离得到2株微泡菌属菌株YPW1和YPW16,二者均为潜在新种。结果表明,菌株YPW1能够降解琼胶、褐藻胶、果胶、几丁质、木聚糖、淀粉、普鲁兰等7种多糖,而菌株YPW16仅可降解淀粉和普鲁兰。基因组分析表明,YPW1具有上述7种多糖的降解酶基因,但菌株YPW16只具有淀粉酶与普鲁兰酶降解基因。相较于其他微泡菌属菌株,菌株YPW1多糖降解范围、多糖降解酶基因种类与丰度较高,但菌株YPW16多糖降解范围却较为狭窄。由此可知,多糖降解酶基因在微泡菌属基因组中的分布差异性较大。【结论】本研究为微泡菌属提供了2株潜在的新型菌株资源,为生物多糖降解提供了生化工具,也为研究微泡菌属菌株中多糖降解基...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究组织蛋白酶B(CTSB)介导NLRP3小体在砷致小胶质细胞(BV-2)炎症激活中的作用。方法 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V-2细胞,分别暴露于终浓度为0、2、4、8 μmol/L亚砷酸钠(NaAsO2)溶液培养24 h,检测细胞活性,测定各组细胞内CTSB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IL-18、IL-1β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溶酶体膜稳定性。基于实验结果,增设CTSB抑制剂组(5 μmol/L CA074-Me +8 μmol/L NaAsO2、10 μmol/L CA074-Me+8 μmol/L NaAsO2),检测两组细胞内炎症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和IL-1β、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染砷组细胞抑制率增高,呈现剂量效应关系,溶酶体膜稳定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胞内CTSB、NLRP3、IL-1β、IL-18、Caspase-1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8 μmol/L NaAsO2)比较,抑制剂组BV-2细胞胞内CTSB、NLRP3、IL-1β、IL-18、Caspase-1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NaAsO2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内CTSB水平的上升,介导NLRP3炎症小体激活小胶质细胞,促其释放炎性因子,致神经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40.
不同来源绿僵菌对云斑金龟蛴螬致病力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云斑金龟蛴螬为检测昆虫,检测了不同来源的6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菌株,结果认为,以RAW8菌株对云斑金龟蛴螬的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