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3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办刊宗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全面为科教兴农服务,具有权威性、导向性、代表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于1999年6月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42.
本文通过对郑州青台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91例个体、1913枚牙齿罹患龋齿的统计与分析可知,青台人群患龋率为71.43%,龋齿率为13.38%。其中,龋齿率女性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孕期生理变化、食物选择及性别分工等有关。上颌龋齿率高于下颌,臼齿及咬合面为龋齿易患齿类及部位。通过对比可知青台人群显示出较高的龋齿罹患率,暗示该人群饮食中应包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这可能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中游发达的旱作农业有关。此外,龋齿率在黄河及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农业人群中的区域性差异可能与龋病病因的复杂性和各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人群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43.
肢骨的形态结构可以反映人类进化、古代人群的生存适应性活动和生存环境等重要信息。基于“骨骼功能适应”和“杠杆原理”,有学者对不同生计方式的古代人群下肢股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国内外尚未有关于农业人群和游牧人群股骨之间差异性研究的报道。本文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人群,即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戍边农业人群和内蒙古林西井沟子游牧人群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股骨骨干中部横断面生物力学分析发现,农业人群股骨粗壮度与游牧人群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平均粗壮度较大,后者女性组下肢骨的活动强度明显较小,这可能与游牧人群经常从事骑马活动而下肢骨活动强度相对较少有关。农业人群股骨指数的变异范围均大于游牧人群,这可能与前者男性的士兵身份有关;同时,也提示土城子男性组股骨所反映的行为活动信息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纯农业人群下肢骨行为模式,而是一种农业和士兵行为的混合模式。在性别分工上,井沟子组的男女性均从事骑马活动,两侧股骨受力较为一致,在两侧不对称性程度和骨干横断面形状上的男女差异不大;男性股骨的粗壮度要明显大于女性,这与井沟子组男性还从事一定的狩猎行为有关。与游牧人群女性较为纤细的股骨不同,土城子组女性作为典型的农业人群代表,其下肢骨整体的活动强度较大,几乎与同组的男性和井沟子组男性相当,组内的性别差异相对较小;骨干横断面形状的显著性差异说明,土城子组内部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活动方式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工。本文研究结果说明农业人群女性的下肢骨活动强度较大,在行为活动方式上,戍边农业人群具有更为明显的性别分工。  相似文献   
44.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2022,41(6):1097-1108
农业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约1万年以前,农业在西亚、中美洲和东亚地区几乎同时独立出现。西亚的两河流域被认为是小麦、大麦、燕麦等作物的起源中心;中美洲则是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农作物的诞生地;中国拥有两套独立的原始农业系统,分别是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和黄河中游地区的粟-黍旱作农业,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西亚的小麦农业、东亚的稻作和粟-黍农业逐步传播到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促进了早期农业全球化。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和众多贸易路线的出现加快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融合,加速了农业全球化进程。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定居,导致人群结构的重大变革,出现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等,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及储存,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农业起源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生态和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5.
作物氮肥利用效率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姗  黄允智  刘学英  傅向东 《遗传》2021,(7):629-641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施用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绿色革命"半矮秆农作物品种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有效地解决了"高产与倒伏"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作物的收获指数和产量.然而半矮秆水稻和小麦品种也表现出生长发育对氮肥响应减弱、根系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能力下降以及氮肥...  相似文献   
46.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具有高容量介孔空间、比表面积大、稳定性强、内外表面易于修饰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综述近年来国内外MSNs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进展,详细阐述MSNs作为载运系统在农业投入品和转基因方面的优势,讨论MSNs在环境污染治理、农产品贮藏保鲜、探测传感器等方面应用的特点,解析植物吸收、运输和积累MSNs的过程以及其与植物互作的原理,综合评估MSNs的生物安全性。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更有效地利用MSNs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7.
盐渍化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固碳具有重要作用.盐渍化导致的特殊土壤性质,如高盐分离子(主要为Na+)浓度、低有机质含量和较差的微生物条件等因素,对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产生障碍作用,因此探讨盐渍化土壤团聚体特征更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滨海湿地和内陆盐渍化沼泽湿地是盐渍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  相似文献   
48.
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农业生物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从野生动物植物驯化开始 ,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延续了 1万多年 ,到 19世纪中叶 ,有了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遗传学和李必希矿质营养学说等先进的生物学和农业化学理论 ;有了良种、化肥、农药 ,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拖拉机和电力 ,才有了近代农业。 2 0世纪中叶 ,发现了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和 DNA重组成功 ,诞生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 ,掀起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也迎来了现代农业的新时代。农业生物技术使农业从内涵到外延上 ,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赋予动植物品种 ,即农业加工的原材料以全新的内涵 ,使…  相似文献   
49.
农业新技术在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福生   《广西植物》1998,18(3):285-290
作为农业学科中从事植物、土壤、肥料、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一门学科,植物营养与施肥对农业生产发展及农业生产率提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曾主导了农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使植物营养与施肥的研究和测试手段得到更新,在植物营养分子遗传、根际微生态、生物肥料、专用肥和控释肥、计算机控制的施肥模式和精确施肥技术等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成为推动农业产生飞跃性发展的主导因素,这就意味着又一次农业新技术革命。必须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及其掌握和应用植物营养与施肥高新技术成果的能力,加强政府组织和管理,增加投入,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和推广应用的中介体系,才能加快我国植物营养与施肥高新技术的研究及成果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50.
本文研究了3种栽培模式(农业栽培模式、苹果园栽培模式和灌丛林带栽培模式)对黄山药新根茎生长量的影响,分析了3种模式的利弊和规模化发展黄山药的可能性,为多途径规模化发展黄山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