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本文从植物区系研究的现状和植物区系本身的持点提出了研究植物区系的三个特征参数,即相对丰盛度(R)、相对古老度(A)和相对特有度(E)。  相似文献   
22.
张海松  吴传伟 《昆虫知识》1996,33(6):353-354
昆虫的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适应或选择的结果。明确昆虫的分布型对进一步了解昆虫生态特性,提高防治效果及试验设计的精确度,解决抽样问题及种群数量消长分析,具有生态学理论及生产实践的双重意义。昆虫种群的简易估计法,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1~3,8,~10,12]。但是利用样本中零样方频率(比例)与种群密度间的关系来估计Iwao(1977)非线性模型中的特征参数,国内外未见报道。文献[2]利用Nachman(1984)模型对参数进行估计,而精度不够理想。本文设想在Iwao提出的零频率估计法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估计特…  相似文献   
23.
Yeast基因组编码区特征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碱基成分偏移量D值为基本参数定义参数d,以d为Yeast编码区的特征参数,对Yeast的第1、2、3类ORF(open reading frame)进行了统计,得到d的特征参数区间,并且,以此区间为标准为Yeast的6类ORF,以及5′帽、3′尾、内含子、组分随机序列等非编码序列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d作编码区的特征参数是可行的,它可以很好地区分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别外,又讨论了参数d与基因表达水平(用CAI值来衡量)的关系。发现,参数d与基因表达水平成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发现密码子的第1位点和第2位点的某些碱基分布与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4.
AlA对冬小麦不同粒位籽粒灌浆影响的动态模拟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百农矮抗5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始穗期喷施不同浓度(10mg/L、30 mg、50 mg/L)的5-氨基乙酰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冬小麦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应用Richards方程对10~50 mg/L ALA处理下冬小麦3个粒位(第Ⅰ、Ⅱ、Ⅲ粒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模拟.建立在Richards方程基础上的籽粒生长分析显示:与对照相比,10~50 mg/L ALA处理使第Ⅰ和第Ⅲ粒位的千粒重分别增加了1.3~2.4g、3.4~4.7,较对照差异显著,第Ⅱ粒位的粒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10~50 mg/L ALA处理使冬小麦3个粒位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增大,灌浆活跃持续期延长,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提前.阶段灌浆特征参数的比较表明,在籽粒灌浆的渐增期,10~50 mg/L ALA处理使冬小麦3个粒位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增加,灌浆持续期缩短;在籽粒灌浆的快增期,使3个粒位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增加,灌浆持续期延长.在籽粒灌浆的缓增期,使强势粒(第Ⅰ、第Ⅱ粒位)的平均灌浆速率减小,灌浆持续期延长,但使弱势粒(第Ⅲ粒位)的平均灌浆速率增加,灌浆持续期延长.表明在灌浆的前期和中期,10~50 mg/L ALA处理可促进各粒位籽粒提早启动灌浆,并提高其灌浆速率,在灌浆后期减弱了强势粒对弱势粒籽粒灌浆充实的优势,从而有利于弱势粒的灌浆充实.从总体上讲,10~50 mg/L ALA对弱势粒(第Ⅲ粒位)粒重的影响程度大于强势粒(第Ⅰ和第Ⅱ粒位),其中30 mg/L ALA促进籽粒增重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5.
春季长江口邻近外海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左涛  王俊  金显仕  李忠义  唐启升 《生态学报》2008,28(3):1174-1182
对2005年春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近江口外海水域网采的浮游生物个体大小的粒径分布进行研究,确定各粒级大小的功能群组成,建立此季该调查水域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样品是用小、中、大型浮游生物网(网孔径为77、160、 505μm)采集所得.三网具采集浮游生物个体大小粒径是连续的,其中浮游植物,其等效粒径(ESD)和含碳量范围分别为5~250μm、15pg~146ng;浮游动物,含碳量范围为115ng~7.5mg,ESD分别为120μm~5.8mm、200μm~2cm.所得网采浮游生物的标准生物量谱,总测区的斜率为-0.607±0.059、截距为19.45±0.46;各站位的生物量谱斜率为-0.889~-0.455、截距为12.866~16.863,两特征参数分布规律为南高北低,且具有显著的站位间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截距和回归系数与粒级多样性有关.  相似文献   
26.
马铃薯叶片光合作用是影响其块茎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选择适宜湖南栽培的马铃薯品种和提高马铃薯的栽培效益,本文时中薯3号、大西洋、费乌瑞它、东农303、PB04、PB08和滇薯6号7个马铃薯品种(系)在匍匐茎伸长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块茎完熟期4个时期的光合特征参数(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SPAD值和相对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薯3号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和平均每株产量都最高,适宜于在湖南栽培。  相似文献   
27.
【目的】生态位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现有建模工具中,MaxEnt是最流行和运用最广泛的生态位模型。然而最近研究表明,基于MaxEnt模型的默认参数构建模型时,模型倾向于过度拟合,并非一定为最佳模型,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分布点较少的物种。【方法】以茶翅蝽为例,通过设置不同的特征参数、调控倍频以及背景拟不存在点数分别构建茶翅蝽的本土模型,然后将其转入入侵地来验证和比较模型,通过检测模型预测的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潜在分布在生态空间中的生态位映射以及潜在分布的空间差异性,探讨3种参数设置对MaxEnt模型模拟物种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结果】在茶翅蝽的案例分析中,特征参数的设置对MaxEnt模型所模拟的潜在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最大,调控倍频的影响次之,背景拟不存在点数的影响最小。与其他特征相比,基于特征H和T的模型其响应曲线较为曲折;随着调控倍频的增加,响应曲线变得圆滑。【结论】在构建MaxEnt模型时,需要从生态空间中考虑物种的生态需求,分析模型参数对预测物种分布和生态位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30种园林植物对短期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反应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30种2~3年生园林植物分别盆栽于不同污染强度的工业生产区、交通繁忙区和相对清洁区,在第一生长季结束后对各试验区植物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参数进行测定,评价了大气污染对不同植物种类的可能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工业污染区和交通繁忙区均有较高的SO2浓度,交通繁忙区NOx浓度明显高于其它试验区。根据综合污染指数,3个试验区污染强度为交通繁忙区>工业污染区>相对清洁区。生长在污染区的大多数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植物Pn、E与gs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多数植物能够感应污染胁迫和调节气孔开张度,是植物对胁迫环境的一种适应策略。但是污染胁迫下Pn、E与gs线性相关的显著程度被削弱,表现出污染胁迫下不同植物种类Pn和E的变化与gs变化的不协同性和复杂性。根据Pn下降程度可将植物分组为轻度敏感(11种)、中度敏感(11种)和高度敏感植物(8种)。   相似文献   
29.
杨熙来  朱榴骏  冯兆忠 《生态学报》2023,43(8):3213-3223
为无损、快速监测臭氧胁迫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建立叶绿素含量与光谱指标的定量关系,基于自由式臭氧浓度增加系统平台观测了臭氧浓度升高下拔节期、开花期及灌浆期冬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谱特征。通过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ANN)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对臭氧胁迫下叶片高光谱特征进行了叶绿素含量的估算。结果表明:臭氧胁迫冬小麦叶片的光谱曲线特征出现绿峰“红移”和红边位置“蓝移”现象。相比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小麦叶片在灌浆期受到臭氧的影响更大。臭氧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与部分光谱特征参数及遥感植被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所有模型均取得了较高的估算精度(R2>0.8),其中以光谱特征参数为建模参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精度最高。该方法可用于臭氧胁迫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测,动态监测作物的臭氧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