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2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2005篇
  5446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230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长江流域若干水体寡毛类区系组成及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长江流域十余个水体水栖寡毛类的区系组成及分布。共鉴定水栖寡毛类53种,隶3科27属,其中仙女虫科15属31种(占58.49%);颤蚓科11属20种(占37.74%);线蚓科1属2种(占3.77%).在河流、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这三类水体中,以草型湖泊的物种数最多,达36种;其次为长江干流,34种;藻型湖泊仅24种。对寡毛类的种间关系及不同生境寡毛类种类组成的相似性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寡毛类的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据此可将其划分为6类(A-F组).    相似文献   
102.
根据两个植物抗病基因N和RPS2中核酸结合位点(NBS)和富亮氨酸重复区(LRR)中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引物,用PCR从具有水稻(Oryza sativa L.)改良所需要的许多优良性状的水稻近缘野生种菰(Zizania latifolia(Griseb.)Turcz.ex Stapf)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同源片段。PCR产物经克隆后,分别以菰和水稻的基因组DNA为探针,通过点杂交对所得克隆进  相似文献   
103.
中国疆土面积辽阔,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多种气候带。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及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森林、山地、高原、荒漠、湖泊、江河、岛屿等多种环境就有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这一。  相似文献   
104.
秦斐斐  慈敦伟 《生态学报》2017,37(24):8486-8498
防雨棚内设盆栽试验,设置对照(Control,75%田间持水量)、干旱胁迫(D,35%)、重复干旱胁迫(D_D,35%)3个处理,探讨花生幼苗对预干旱胁迫的适应和记忆响应,分析预干旱对缓解重复干旱胁迫危害的生理作用。结果表明,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重复干旱胁迫提高了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减少脯氨酸的积累,降低MDA和O·_2~-含量;抗氧化酶SOD、CAT活性降低,其中POD活性降低最为明显,并在复水后恢复到与对照相同水平或低于对照。与正常水分的对照相比,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叶片光合速率(P_N)、最大光合势能(P_C)、最大光量子产量(Y_Q),但重复干旱处理在重复干旱胁迫时期和复水后P_N、P_C和Y_Q均高于干旱处理。预干旱胁迫导致光合和气孔导度滞后面积、滞后率(H_P和H_g)增加,经过预干旱胁迫后,重复干旱显著降低光合和气孔导度滞后面积和滞后率。预干旱胁迫提高植株在重复干旱胁迫下叶片含水量,减轻重复干旱对植株造成的生理伤害,在光合作用上提高对重复干旱的抵御能力,并在复水后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分条件下植株生长水平,减少干旱对植株的不利影响。因此,预干旱胁迫促使花生幼苗具备适应或可记忆初始胁迫的能力,重复干旱胁迫时表现更为迅速和强烈的生理防御和快速的生理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05.
生物的竞争与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竞争和适应是生物生存过程中的两个现象。竞争是种内或种间争夺有限共同资源产生的,是一种生存斗争,整体来说是不利的。适应是通过本身的变化使其能在环境中更好地生存或保存自己,对生物来说是有利的。探讨物种竞争和适应的形式、特点等,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华南地区龙眼的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段海来  千怀遂  俞芬  宋秋洪 《生态学报》2008,28(11):5303-5313
运用温度适宜度模型对华南地区龙眼生产和生育期的适宜性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计算、评价和预测。首先分析龙眼各生育期适宜度,结果表明,休眠期、花芽生理分化期、花芽形态分化期适宜性较低,具有较高的变率,开花期、果实发育成熟期、抽梢期表现出较高的温度适宜性,变率也较小,并且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华南地区龙眼生产的关键问题不是冷害,而是冬春季节的热害;其次分析华南地区各县区的平均温度适宜度,结果表明,华南地区龙眼温度适宜性的地域分异呈纬度地带性规律,并根据龙眼减产率将华南地区划分为最适宜型、适宜型、次适宜型、低适宜型和不适宜型五大适宜度类型;最后分析龙眼各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的年际变化,发现未来各生育期中除果实发育成熟期和抽梢期无明显变动外,其他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都有下降趋势,同时对华南地区各站点龙眼温度适宜度的变化趋势作分析,结果表明,除福建省部分地区有弱上升外,总体上华南地区温度适宜度有下降趋势,且存在着地区差异,并且未来龙眼的适宜种植区将有可能北移,根据各站点未来适宜度变化的方向和强度进行分类,将华南地区划分为强下降型、次强下降型、弱下降型和上升型四大变动类型。  相似文献   
107.
桔青毒素(citrinin,CTN)是以玉米、谷物、奶酪等为主要成分的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常见的、由桔青霉菌产生的酮类真菌毒素,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或癌症,一直缺少灵敏的快速检测方法。本文通过指数富集适体系统进化技术(简称SELEX)对可能与CTN结合的特异性适体进行了筛选,经过15轮循环,得到17条适体。通过二级结构分析、亲和力检测发现适体13(Apt-13)对CTN有较好的亲和度,解离常数Kd为0.06μmol/L。进一步利用非荧光标记染料PicoGreen,利用其与双链DNA结合的原理,建立了桔青毒素非标记荧光检测方法,30min完成检测,最低检测限达到国家标准(50ppb)且与其他毒素无交叉反应。本研究建立的基于适体的桔青毒素检测技术成本低,可以替代传统的基于抗体的检测方法,为霉菌毒素的精准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8.
杨文斌  刘坤  周守标 《生态学报》2013,33(5):1433-1442
以新安江干流(安徽段)滩涂湿地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区系组成及不同江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草本被子植物48科、131属、19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以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Compositae)和蓼科(Polygonaceae)为优势科;以蓼属(Polygonum)、莎草属(Cyperus)、大戟属(Euphorbia)和蒿属(Artemisia)等为优势属,属的组成相对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7.7%;(2)从分布区类型看,科以世界分布占明显优势(43.8%);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30.5%),其次是世界分布(26.0%),总体上热带成分略多于温带成分(57/40);表明该区草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分布区类型多样,具有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多重性质,但以亚热带性质为主;(3)各滩涂湿地植物群落的建群种、优势种及伴生种的种类等组成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和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等为滩涂湿地的主要优势种;江段干流不同流域滩涂湿地草本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的变化格局与丰富度指数的变化格局比较一致,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与之相反,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相异性系数和Cody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格局.这种多样性格局的成因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9.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物种保育方面的应用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疏忽岛屿与大陆环境存在的实质性差异:岛屿是由性质均一的海水环绕,导致岛屿周边气流温度、湿度等因子较一致,使得岛屿环境多样性降低.岛屿环境单一化和气候变化是物种较少和易灭绝主要原因.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物种保育方面的应用误区,主要是片面强调自然保护区面积效应和距离效应,忽视气候变化等产生的环境单一化对物种濒危作用.说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必须修正,只有将岛屿环境单一化以及物种脆弱性作用等方面纳入理论框架内,才是正确理论和可应用于物种保育.对自然保护区设置和物种保育提出新思路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0.
通过比较分布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生境中的附生鸟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和地生网脉铁角蕨(Asplenium finlaysonianum)的光合特征和光合诱导特性,来研究不同生态型蕨类植物的光斑利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种蕨类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没有显著差异,但网脉铁角蕨的最大气孔导度远远高于鸟巢蕨,表明后者具有更强的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在暗处理3/J',时接着光照(光强为20I~mol-m-2,s。‘)30分钟后,网脉铁角蕨的初始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鸟巢蕨。连续照射饱和强光后,网脉铁角蕨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50%(T50%)和90%的时间(T90%)比鸟巢蕨短:网脉铁角蕨和鸟巢蕨的T50%分别为0.57和5.31分钟,T90%分别为5.85和26.33分钟。诱导过程中,气孔导度对强光的响应明显滞后于净光合速率。鸟巢蕨达到最大气孔导度的时间明显比网脉铁角蕨慢,但在光合诱导消失过程中2种蕨类植物的光合诱导维持能力却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与大多数地生林下植物(如网脉铁角蕨)相比,附生鸟巢蕨的水分保护比碳获得更重要,但却限制了附生蕨对光斑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