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6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39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224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目的:探究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肿胀的临床效果与特点。方法:研究对象是2013年5月到2015年4月期间从我院接收并治疗的骨伤后期肿胀患者中随机性抽取的120例,并进行回顾性试验研究,分为对照和研究两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抗生素、止痛药物加硫酸镁湿敷治疗,研究组应用中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中医治疗后,痊愈共25例,显效共23例,有效共10例,无效共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经过中医治疗后,满意共59例,不满意共1例,患者满意度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活血化瘀加减方配合中医推拿治疗患者骨伤后期肿胀临床效果显著,相比抗生素、止痛药物加硫酸镁湿敷西医治疗治疗,明显提高了治疗有效率,且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高,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2.
中专物理教学是中专课程中一项特别重要的课程,中专的主要教学目标即培养实用性人才,在互联网技术下,如今中专物理教学不仅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引进了新媒体技术,使得一些物理实验过程更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探究新时期的中专物理教学方法对提升整个中专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好的教学方法也可培育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性人才。  相似文献   
143.
目的:为了探究欣母沛对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便为产后出血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184人,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2人。对照组采用常规缩宫素、卡前列甲酯栓、米索前列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欣母沛。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排尿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h和24h的出血量,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排尿量,治疗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欣母沛能够有效防止产后出血,对高危产妇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意义,且药效稳定、不良反应少,应于临床重点推广。  相似文献   
144.
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改善微生物菌种特性、提高微生物产品产量与质量,并且在生物燃料和生物修复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介绍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物理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诱变育种方面的应用,其对具有重要工农业应用价值的产芽孢菌种具有明显的诱变优越性。进一步分析了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应用前景,为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通过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患者知情同意基础上,实验组患者(42例)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38例)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功能,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神经功能以及GC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不仅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其昏迷症状,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6.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70%继发于肝炎、肝硬变。虽然诊断技术的提高,使肝癌的早期发现成为可能,然而由于肝癌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肝癌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细胞癌最常用的手段。对于一些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细胞癌,可采用动脉化疗栓塞以及系统化疗等手段使肿瘤降期,当转变成可切除肝癌后,再行补救性肝切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此外,对于剩余肝体积不足而无法行一期肝切除的患者,可以采用PVE、ALPPS等方法,在剩余肝脏体积增大后再行二期肝切除术。肝内肿瘤复发率高也是导致肝细胞癌预后差的重要因素。在局部治疗后,建议在保留肝功能的前提下重复治疗。相比局部消融和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等多种手段,肝切除术有最好的远期疗效。联合和重复不同的治疗手段可达到很好的总生存期。对于患有晚期不可切除肿瘤或复发癌的患者,应积极的发挥肝切除的作用,并联合其他非手术治疗手段以取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7.
随着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计算机工程学等学科的不断进步,交叉融合,分子成像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研究热点。而超声分子成像随之迅猛发展,近年来超声微泡制备技术的成熟和超声造影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造影不再局限获取组织的血流灌注信息,而是逐渐成为特异性的超声分子成像。目前使用超声对比剂研究分子成像和靶向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各种分子成像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超声分子成像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而在挑战背后同样面临着难逢的机遇。超声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超声分子成像必将成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的手段和方法。超声造影剂仍有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像如何延长微泡的半衰期、如何增强微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增强目的基因的表达,如何处理组织损伤和高频超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但是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超声造影在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超声分子成像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法及二者结合教学法的不同优劣势,找出物理诊断学最佳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授课为主的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单单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调动和培养学生自学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其强调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弱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有偏离教学主线的风险。因而如果将LBL与PBL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可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方法:选取97名全科医学本科学员,在物理诊断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2组,采用LBL教学方法组48人,采用LBL结合PBL教学方法组49人,通过分别对理论、实践分层打分,确定优秀、合格、不合格的比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最终评定2组教学方法的授课效果。结果:在理论考试中,2组学员在优秀、合格、不合格的分层评定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实践考核中,LBL+PBL组学员成绩在优秀这一分层评定中,优于LB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BL和PBL教学方法结合应用于物理诊断教学中,符合物理诊断教学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于知识的识记和应用更有好处,从而更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值得在物理诊断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3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扫描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观察组(125例),对照组患者行髋关节X线正位扫描,观察组行髋关节正位64排螺旋CT扫描,两组均根据扫描结果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内固定手术后2年的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结果:两组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对照组股骨头坏死5例(22.73%),骨不连6例(27.27%);观察组股骨头坏死1例(3.70%),骨不连1例(3.70%),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能够全面、准确显示股骨颈骨折的损伤情况,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0.
转移性结直肠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各种新的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 CRC)的个体化治疗逐步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最主要的因子。贝伐单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本文对近年来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尤其是贝伐单抗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