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牛膝根结构特征与三萜皂苷的积累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萜皂苷是牛膝根中主要的药用成分之一。利用皂苷定量分析与解剖学和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牛膝根的解剖结构及三萜皂苷的积累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牛膝根属于异常结构,三生结构发达。牛膝根的增粗生长主要依赖于额外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牛膝根中最多可以产生7~8圈额外形成层。次生韧皮部、栓内层和三生韧皮部是三萜皂苷的主要积累场所;三萜皂苷的积累动态随牛膝的生长年限增加呈现低→高的变化规律,3~4年生牛膝跟中三萜皂苷的积累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33.
牛膝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药材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根中的有效成分,用色谱技术从牛膝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水龙骨甾酮B(1),shidasterone(2),齐墩果酸(3),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6′-O-甲酯(4),竹节参苷Ⅳa甲酯(5),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6),N-顺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7),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8),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9),(9E)-8,11,12-三羟基-十八碳烯酸(10),(9E)-8,11,12-三羟基-十八碳烯酸甲酯(11)和亚油酸(12)。其中化合物2、6、7和10~12为首次从牛膝中分离得到。这有利于对牛膝根进行更好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4.
广东土牛膝为菊科泽兰属植物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的干燥根。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eupatorinA(1)为一新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threo)-3-O-acet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1-(E)-propenyl)-2,6-dimethoxyphenoxy]propyl-β-D-glucopy-ranoside。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hreo)-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1-(E)-propenyl)-2,6-dimethoxyphenox-y]-propyl-β-D-glucopyranoside(2),ardisiacrispinA(3),ardisiac-rispinB(4),euparone(5),3-(2,3-dihydroxy-isopen-tyl)-4-hydroxyacetophenone(6),12,13-di-hydroxy-euparin(7),gymnastone(8),N-(2′-hydroxy-tetracosanosyl)-2-amino-1,3,4-trihydroxy-octa-dec-8-(E)-ene(9),stigmasterol(10)和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1)。化合物2-4为首次从菊科植物,5-8为首次从泽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5.
翟强  王维斌  曲波  邵美妮 《植物研究》2018,38(3):338-342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et Pav.)为辽宁省两种重要入侵植物,目前国内文献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描述有混淆。根据沈阳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室收藏的标本并比对采集于沈阳市附近的标本,作者明确这两种牛膝菊属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冠毛:前者的舌状花无冠毛或冠毛为细短毛,管状花的冠毛羽筛状,先端钝;后者的舌状花和管状花的冠毛均呈羽筛状,先端尖。该性状差异可为准确鉴别该属杂草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从土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根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生物碱——土牛膝碱(abidenine)通过波谱方法测定出土牛膝碱的化学结构为5.6-二氢化-2,3,10,11-四甲氧基-二苯并[a,g]-喹嗪盐(1)。  相似文献   
37.
本文描述了单轴霉属(Plasmopara)霜霉菌的二个新种。它们是:寄生于唇形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上的香薷单轴霉(Plasmopara elsholtziae spnov.)及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上的牛膝单轴霉(Plasmopara achyranthis sp. nov.)。牛膝单轴霉是本属真菌寄生于苋科植物的首次记录。上述二新种都有拉丁文及汉文描述,还分别讨论了新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38.
牛膝根的结构发育与三萜皂苷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定位及植物化学技术,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牛膝根的结构特征与三帖皂苷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牛膝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其根的加粗主要是由于三生结构的发生和分化。第一圈额外形成层产生于次生韧皮部外侧的薄壁组织细胞和射线细胞,以后的每一圈由前一圈向外衍生的薄壁组织细胞产生。额外形成层无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之分,在切向纵切面上呈叠生排列。三生维管束以离心方式排成整齐的同心环状,由薄壁结合组织将其彼此分开,其圈数与额外形成层的圈数是一致的,随着根的个体发育而不断增加。在根的初生结构中,三萜皂苷主要分布于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及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组织细胞内;在根的次生结构中,主要分布于次生韧皮部及栓内层的薄壁组织细胞内。当三生结构形成后,除次生韧皮部及栓内层细胞外,在额外形成层和三生维管束韧皮部细胞内均有皂苷类物质积累。三生结构在牛膝根中占主要地位,是三萜皂苷积累与分布的主要场所。在牛膝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三萜皂苷元齐墩果酸的百分含量呈“S”型曲线增长,其根的增长、加粗、三生维管束圈数、三萜皂苷总量及根中干重的积累量都在出苗后约120天达到高峰,此时应为牛膝根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39.
怀牛膝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首次分析了牛膝(Achgranthesbidentata B1.)干燥根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了45个化合物.特征性成分为2,6-二甲基吡嗪,2-甲氧基-3-异丙基吡嗪和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入侵植物牛膝菊的入侵机理,研究其应对昆虫取食的响应,在开花前喷洒不同浓度(5、10、20 mmol·L-1)的茉莉酸甲酯(MeJA)来模拟不同程度的昆虫取食,试验结束时测定其株高、叶片数、花序数、生物量、比叶面积、叶上表皮毛密度,以及叶和花序中的缩合单宁、总酚、黄酮含量.结果表明:5 mmol·L-1 MeJA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