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2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近年国外一些动物学教材取消了"鸟纲",将鸟类归入"爬行纲",这是一种学术观点的反映,并不是新的提法。由于鸟类与爬行动物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征有很多方面与爬行类动物极为相似,以至在100多年前就有人认为鸟类是"具有羽毛的爬行动物",并将鸟类与爬行类一起归入"蜥形类(Sauropsida)"。 相似文献
62.
卧龙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龙)是以保护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生态系统的重点保护区。1980年列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自第三纪以来,因受喜马拉雅山及周围地区强烈抬升的巨大影响,形成相对高差达5000米的复杂自然环境,为各类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多种条件,对物种的分化发展、分布有强烈影响。但因受冰川期的影响较小,保存了一些古老的动植物。故对两栖爬行动物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报告1976—1986年进行标本采集和观察的结果。自然概况卧龙位于东经102°52′—103°24′,北纬30°45′—31°25′。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63… 相似文献
63.
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5年8月中下旬、2006年3月中下旬和5月中下旬,共3次对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的报道结果,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67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4目17科。其中两栖纲1目6科22种;爬行纲3目11科45种。其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占总物种数的88.06%。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此次调查发现的福建掌突蟾 (Leptolalax liui)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64.
云岭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及四川省西南部,是横断山系的重要山脉,同时也是澜沧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为了掌握云岭山脉云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与威胁因素,促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本文开展了云岭山脉云南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2019年和2020年采用以样线法为主、访问为辅的野外调查,共计布设样线239条,共记录两栖类37种,隶属2目10科22属;爬行类44种,隶属2目10科25属。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云岭山脉云南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相较西双版纳等热点地区的更少,且爬行动物较两栖动物更为丰富,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海拔限制或调查错过繁殖期。在2,200–2,300 m的海拔段能够记录到更多数量的两栖爬行物种,因此中高海拔具有更为丰富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在云岭山脉云南地区的非保护区区域,栖息地破坏和人为干扰是威胁两栖爬行动物生存和繁殖的主要因素。此外,调查还发现了外来物种,需进一步进行外来种的监测,及时控制种群数量,避免大规模的生态入侵。本研究摸清了云岭山脉云南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本底,查明了调查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胁迫因素,为该区域内生物... 相似文献
65.
王超;王卓聪;罗玉梅;黄乃伟;黄利亚;张睿;邹长胜;朴正吉;牛丽君 《四川动物》2016,35(1):123-128
: 2007-2014年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头道公路及白山公路,各选取1条样线,采用直接观测法进行了爬行动物道路致死情况的调查。累计统计里程总长1568 km。研究表明,道路致死爬行动物5种共391条,平均道路致死率为2.5条/10 km;其中白条锦蛇Elaphe dione个体数最多,占致死总数量的49.9%;环区公路道路致死率与白山公路(Mann-Whitney Test: Z=-3.333,P=0.001<0.05)、头道公路(Mann-Whitney Test: Z=-2.473,P=0.01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路基宽度最小的头道公路道路致死率最高;岩栖蝮Gloydius saxatilis不同月份道路致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 Wallis Test: χ2=13.404,df=5,P=0.020<0.05),其他4种爬行动物不同月份道路致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月车流量与各月总道路致死率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著不相关(R=0.423,P=0.407)。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应减小道路对爬行动物致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66.
67.
广东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跃琳;陶青;陈永锋;张雄芳;崔平越;王英永;林石狮 《四川动物》2015,34(5):767-772
2012年对广东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本底普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目7科18种,包括中国特有种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CITES公约附录Ⅱ1种,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1种、近危(NT)1种。爬行动物共记录3目(含亚目)11科35种,其中,中国特有种5种,受保护和受胁物种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蟒蛇Python molurus。区系分析结果显示,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两栖爬行动物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区系的过渡特征。另外,调查发现掌突蟾属1种、湍蛙属1种分别与已知同属物种存在分化,颈槽蛇属有1新种。 相似文献
68.
深圳湾湿地两栖爬行动物及其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圳湾湿地共有两栖动物8种,隶属于1目4科,有爬行动物23种,隶属于3目(亚目)20科.分析了深圳湾湿地两栖爬行动物的区系特点、种群数量变化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两栖爬行动物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9.
70.
《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英文版)》2014,(4):287-287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AHR), an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 is published quarterly by the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IB),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Science Press of China, cooperated with the 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ociety (AHRS), with its registered numbers: CN 51-1735/Q and ISSN 2095-0357, and post distribution code: 62-218. AHR has an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consisting of many top herpetologis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journal's website can be found at: http://www.ahr-journal.co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