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QTR) crosses the migration routes of the Tibetan antelope (Pantholops hodgsonii) in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SNP) and the female antelopes have to cross the QTR by wildlife passages to continue their migrations. In this study, a remote monitoring camera was set up near the Wubei Bridge to record the utilization of the bridge by migratory antelopes.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the returning migration period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19 and the calving migration period from April to June 2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betan antelopes crossed the Wubei Bridge mainly in the daytime and mostly in the morning. The peaks during the calving migration and the returning migration were in 09: 00?12: 59 and 11: 00?11: 5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returning migration period, female antelopes gathered into smaller groups during the calving migration period,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sequence of roads to be crossed and the lower predation risk of calves in larger groups. We found individuals in larger groups spent less time crossing the Wubei Bridge. Larger groups could accelerate crossing speed and then reduce the average crossing time of individuals.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crossing time of individuals between the two migratory periods, indicating that the presence of calve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speed and time of antelope groups. In conclus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roup size of Tibetan antelope between the returning and calving migration periods and the group size affected the average crossing time of individuals. We also detected a temporal pattern in the use of wildlife passage by Tibetan antelope.  相似文献   
132.
在2017年6-7月对藏东南地区蝶类资源进行调查时,于墨脱县采集到了2枚芒蛱蝶Euripusnyctelius(鳞翅目:蛱蝶科)标本,经鉴定为西藏新纪种,同时也是首次在西藏发现芒蛱蝶属;于察隅县采集到1枚黄缘蛱蝶Nymphalisantiopa(鳞翅目:蛱蝶科),兹此列举诸多川藏地区黄缘蛱蝶的历史采集记录;并结合西藏处于古北区和东洋区生物交界带的地理位置,对在西藏发现两种蝴蝶的特殊意义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3.
掌握禽流感病毒携带者豆雁(Anser fabalis)的迁徙路线对于全面理解候鸟在禽流感疫情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3月至4月在江西省鄱阳湖南矶山保护区,利用卫星跟踪法对3只豆雁个体的迁徙路线进行研究,仅有1只个体成功传输数据。数据经Google Earth和Excel软件处理后,结果显示:该只豆雁由江西鄱阳湖出发,途经安徽、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到达河北秦皇岛,5月被发现死于山海关,迁徙总距离约1 500 km,有5个停歇地;两相邻停歇地之间最短距离为20 km,最长为700 km;停留时间最短为1 d,最长为14 d;约68%的停歇位点地物类型为农田;飞行高度平均值为15 m,最大值为407 m。  相似文献   
134.
图片     
郭玉民 《人与生物圈》2007,(1):F0003-F0003
老铁山是我国各种鹰、鸮等猛禽重要迁徙通道之一,在这条迁徙路线上猛禽的数量也是最多的。每年迁徙季节途经老铁山的猛禽种类多,数量达39种,在飞越渤海海峡之前经常能看到上百只的猛禽集群,非常壮观,这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相似文献   
135.
迁徙停歇期鸻鹬类在崇明东滩潮间带的食物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晶  敬凯  干晓静  马志军 《生态学报》2007,27(6):2149-2159
崇明东滩是鸻鹬类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迁徙停歇地,滩涂上的底栖动物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采用圆筒取样法对崇明东滩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主要有腹足类、双壳类、甲壳类、多毛类环节动物及昆虫幼虫等类群。其中以腹足类密度最高((2805±360)个/m^2),约占底栖动物总密度的80%。其次为双壳类,密度为(320±31)个/m^2。双壳类的生物量(湿重)为(51.4±7.8)g/m^2,腹足类(38.7±5.1)g/m^2,两者占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90%以上。不同类群的底栖动物在潮间带的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腹足类主要分布在海三棱藨草带,双壳类在海三棱藨草外带至光滩区域分布较多。从空间分布来看,腹足类在崇明东滩的北部区域分布较多,在南部区域则明显减少。双壳类在南北各条样线上的平均密度没有显著差异。除双壳类在秋季迁徙期的密度高于春季迁徙期外(P〈0.001),其他类群的底栖动物在春季和秋季迁徙期的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6.
环志是研究鸟类迁徙最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中国从1982年开始建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以来,在林业部的领导下至 1990年先后建立了候鸟环志站、点 60处,共计环志了候鸟 186种 62 755只,同期回收 到国内外环志鸟413只。回收环志鸟提供了东亚地区候鸟迁徙的宝贵信息,证实了:1.候鸟迁徙可自喜马拉雅山脉飞越;2.中国候鸟迁徙路线和推论是正确的;3.中国东北繁殖的白枕鹤飞往日本九洲南部越冬,丹顶鹤等迁往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几处湿地越冬,与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部分鹤在相同地区越冬;4.某些鸟种迁徙路线在与日本同种候鸟迁徙路线比较后,表明在西太平洋地区,通过中国和日本存在着两条平行的自南向北迁徙的路线。其他信息也指出了更多的情况,同时也表明中国环志研究在西太平洋迁徙候鸟研究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7.
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时间的影响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鸟类环志的方法分析了2010至2019年河北秦皇岛两种鸟类春季迁徙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差异性的原因.选择环志数量较多的食虫鸟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和食谷鸟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  相似文献   
138.
2018年7月—2019年5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启东长江口(北支)自然保护区恒大海上威尼斯碧海银沙海水浴场内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目23科51种,其中鸻形目、雁形目、鹳形目、鸊鷉目等水鸟为鸟类群落的构成主体.不同季节鸟类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秋季迁徙期>春季迁徙期>夏季繁殖期>越冬期,鸟种由多至少依次...  相似文献   
139.
卫星跟踪技术在鸟类迁徙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综述了利用人造卫星跟踪技术进行鸟类迁徙研究的现状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鸟类栖息地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的现状。指出了这两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弄清候鸟迁徙定向、迁徙路径选择的机理,揭开候鸟迁徙策略之谜,有助于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并预测环境变化给候鸟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0.
黑鹳(Ciconia nigra)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18年,通过样线、样带和固定样点调查的方法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鹳种群进行了监测,黑鹳最大种群数量均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数量120~430只不等,年均308只.春季迁徙季节,黑鹳于3至4月到达保护区,部分个体会在此繁殖,其他个体会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