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01.
为了解乙脑减毒活疫苗株SA14 14 2的神经毒力减毒机制 ,用RT PCR方法分别扩增不同减毒程度毒株的E基因 ,克隆、测序 ,继而对各毒株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A14 强毒株与SA14 12 1 7株间只有 3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E 10 7,E 176 ,E 4 39) ,SA14 12 1 7与SA14 9 7和SA14 5 3株间有另 3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E 138,E 2 79,E 315 )。SA14 9 7株与SA14 5 3株只有一个核苷酸NT 4 0 5不同 ,但未引起氨基酸改变。SA14 14 2疫苗株除保留SA14 12 1 7和SA14 9 7所改变的 6个氨基酸外 ,另有 2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 (E 177,E 2 6 4 ) ,共计在E区共发生 8个氨基酸的替代。SA14 12 1 7株的低神经毒力很不稳定而其余各株的弱毒特征很稳定。因此 ,E 176 (Ile→Val) ,E 4 39(Lys→Arg)和E 10 7(Leu→Phe)可能与神经外和神经内毒力减弱有关。E 138(Gul→Lys) ,E 315 (Ala→Val)和E 2 79(Lys→Met)的突变可能与神经毒力的减弱和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802.
为了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3菌株TST05、FDB01、SYN01对栗实象甲老熟幼虫的感染、致死率、致死中时、以及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的活性与毒力的关系,本研究采用3个菌株的孢子悬浮液(1.0×108孢子/m L),浸虫法感染栗实象甲幼虫,统计连续8 d的校正死亡率;以栗实象甲幼虫的虫体作为菌株的唯一碳源制备液体培养基,测定培养过程中各菌株的脂肪酶、几丁质酶、类枯草杆菌蛋白酶(Pr1酶)连续8 d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3个菌株TST05、FDB01、SYN01感染栗实象甲幼虫后,1-4 d内表现出染病和死亡的症状,连续8 d累积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0%、44.4%、62.22%,菌株SYN01对栗实象甲的致死率最高,与其他两菌株的差异显著;菌株TST05、FDB01、SYN01的Pr1酶活性最大峰值分别为(175.56±0.7)U/m L、(172.74±2.32)U/m L、(195.71±5.41)U/m L。几丁质酶活性最大峰值分别为(12.58±0.58)U/m L、(13.06±1.16)U/m L、(15.12±0.32)U/m L。都是菌株SYN01的酶活性最大,而TST05和FDB01之间差异不显著;球孢白僵菌3个菌株的Pr1酶、几丁质酶、脂肪酶在8 d内的酶活性平均值与染菌幼虫8 d累积校正死亡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4641x+122.45(R2=0.8854)、y=0.034x+10.473(R2=0.9328)、y=0.0354x+2.4586(R2=0.1201),说明菌株的Pr1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幼虫死亡率之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而菌株的脂肪酶活性与菌株对幼虫的致死率不具有线性关系。综合分析,菌株SYN01可以作为生物防治栗实象甲的病原菌种;Pr1酶与几丁质酶的活性可作为菌株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803.
本文研究了五种诱变剂对苏芸金杆菌HD-1菌种的诱变效应,并获得了一些诱变菌。这些诱变菌所产生的伴孢晶体无论在大小,数量或形状比例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对家蚕(Bombyx mori)、菜青虫(Pierts rapae)、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毒力试验,有的诱变菌提高了对某些昆虫的毒力。在五种诱变剂中以亚硝基胍(MNNG)和硫酸二乙酯(DES)的诱变效应最明显,获得的抗噬菌体菌株和产色素菌株都对某些害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804.
【背景】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是一种人兽共患机会致病菌,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呈多形性。【目的】探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某养殖场雏鹅发生死亡的病因,研究致病菌的分类地位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通过病原菌的筛查和感染试验确定发病原因,对其16S rRNA基因测序,建立病原菌系统进化树,结合BD PhoenixTM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分析鉴定,综合判定致病菌的种类及其分类地位;根据已报道的基因序列合成奇异变形杆菌的ure C、zapA、mrp A、ucaA、rsbA、pmfA、atfA、atfC8个毒力基因引物,通过PCR扩增研究病原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致病茵的16Sr RNA基因与已报道的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相似性在99%以上,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和BDPhoenixTM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确定该菌株为P.mirabilis并编号为AYQ-1;8种毒力基因在该致病菌中均被检测到;雏鹅腹腔注射感染可导致雏鹅死亡,半致死浓度(LD_(50))为1.51×10~7 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链霉素、氨曲南和氧氟沙星等19种药物敏感,对万古霉素、青霉素和四环素等15种药物耐药。【结论】AYQ-1经鉴定为鹅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基因型为ureC(+)、zapA(+)、mrpA(+)、ucaA(+)、rsbA(+)、pmfA(+)、atfA(+)、atfC(+)型。  相似文献   
805.
一株对棉铃虫高效的苏云金杆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79年从舍蝇(Muscavicina)幼虫中分离出一株能够形成伴孢晶体的芽孢杆菌79007。该菌具有苏云金杆菌天门变种(7216)的典型特征。血清型属H3a-3b,但培养特征,生化特征与知的H3a-3b的戈尔斯德变种(HD-1)、天门变种(7216)略有不同,特别是对棉铃虫的毒力大大高于巳知的菌株,预示着将成为我国防治棉铃虫的一株高效菌。  相似文献   
806.
衣原体质粒是一个分子量约为7.5 kb,基因序列高度保守,非整合性的DNA分子,广泛存在于沙眼衣原体的各个血清型中,鼠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也携带该质粒.近年来,人们发现衣原体质粒是一种毒力因子,可以导致小鼠输卵管积水.动物实验显示质粒缺失株可作为减毒活疫苗来预防衣原体感染所致的生殖道和眼睛的病变.不仅如此,衣原体质粒还是一种有效的基因操纵工具,可用于沙眼衣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因此,开展对衣原体质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07.
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一旦发病,100%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主要综述了狂犬病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形态、结构与功能,并详细阐述了狂犬病病毒与毒力、感染及免疫有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808.
发光杆菌是一种来自肠杆菌科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一般情况下与昆虫或线虫共生。除了作为昆虫病原体的角色,一种名为非共生发光杆菌 (Photorhabdus asymbiotica,Pa) 的物种在世界各地能引起人体组织的感染。然而,这种跨界感染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未有深入研究。本论文通过探究非共生发光杆菌毒力装置 (PVC) 对于真核细胞的影响,对其感染机制进行阐释。首先,RNA测序和qPCR等研究数据表明,在PVC处理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中,NF-kB和MAPK通路被强烈激活。进而本研究在细胞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对PVC处理引起的MAPK信号通路激活的现象进行多重验证。NF-kB活性的检测以及p65蛋白核移位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巨噬细胞经PVC处理后产生的NF-kB活化作用。此外,PVC处理早期也能促进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而细胞骨架聚合抑制剂能抑制这种吞噬作用。结果表明,PVC通过激活NF-kB和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菌对巨噬细胞的侵染作用,这将为分析Pa在人类感染中的致病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09.
Rcs是肠杆菌科细菌中的一种复杂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能调节细菌荚膜异多糖酸合成,以及细菌鞭毛基因、抗酸性基因等的表达。Rcs不同于典型的双组分系统,其由3个蛋白构成,磷酸转移过程分3步进行。不同细菌中的Rcs功能有所区别,主要为调控细菌的毒力和应激。本文在简单介绍细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对肠杆菌科细菌Rcs的组成、功能及磷酸转移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10.
为明确植物性杀螨活性物质东莨菪内酯与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雌成螨毒力的温度效应, 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两者不同温度下的杀螨活性。结果表明: 在8~26℃的温度范围内, 东莨菪内酯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毒力呈正温度系数; 在26~34℃的温度范围内两者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毒力呈负温度系数。其中26℃下东莨菪内酯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表现出较好杀螨活性, 处理后48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1884和0.3376 mg/mL; 23℃下的毒力次之。致死中浓度(y)与温度(x)关系的拟合方程为: 东莨菪内酯: y1= 0.006x12-0.278x1+3.403; 双脱甲氧基姜黄素: y2=0.007x22-0.354x2+4.826。对y求最小值得出, 东莨菪内酯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最高毒力温度分别为23.2℃和25.3℃, LC50分别为0.1828和0.3504 mg/mL。据此认为,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这两种植物性杀螨活性物质对朱砂叶螨的毒力与温度先呈正相关, 到达最佳毒力温度后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