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本研究通过监测浙江健跳港牡蛎礁海域的牡蛎幼体补充量,并开展田间实验,比较了两种底物(牡蛎壳、岩石)的牡蛎附着效果,从而确定合理的牡蛎礁修复方式,推荐适宜的建礁材料。结果显示:牡蛎自然补充群体中共有4种牡蛎,即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福建牡蛎(C.angulate)和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补充量中以熊本牡蛎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达95%以上。牡蛎补充量介于0~44 200个/m2,月平均补充量为(7 165±1 246)个/m2。附着底物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潮区(P<0.001)和底物类型(P=0.004)均显著影响牡蛎补充量,两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F1,16=8.214,P=0.011)。4个实验组间附着牡蛎密度的排序为:高礁区岩石>高礁区牡蛎壳>低礁区岩石=低礁区牡蛎壳(P<0.05);相对于牡蛎壳,岩石是更为适宜的牡蛎附着底物。本研究得出浙江健跳港牡蛎礁为底物受限型,可在退化礁区投放岩石修复牡蛎...  相似文献   
52.
目的:建立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单孢子虫可视化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尼氏单孢子虫的小亚基核糖体RNA保守序列,设计一套特异性LAMP引物,对反应条件如温度和试剂浓度进行优化,建立检测牡蛎单孢子虫的LAMP方法。结果:所建立的方法的敏感性可达1 fg,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全部反应可在1 h内完成;可通过肉眼观察颜色,直接判定结果;对其他牡蛎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建立的LAMP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特异,可用于牡蛎单孢子虫感染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3.
防御素是一类富含精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内源性阳离子抗菌肽,是软体动物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重要免疫因子。太平洋牡蛎防御素(Crassostrea gigas defensin,CgD)近羧基端的4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了其成熟肽区域,决定了CgD的生物学活性。首先通过逆转录PCR和设计特异性引物从太平洋牡蛎外套膜中分离并扩增到3?端添加和不添加6×His标签的两种目的基因CgDH~+和CgDH–;与pPICZαA连接后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CgDH~+和pPICZαA-CgDH–)电转至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 X-33中,使用1.0%甲醇诱导表达目的蛋白CgDH~+和CgDH–,最适培养条件为29℃、250 r/min、72 h;通过固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IMAC)获得分子量为5.78 kDa的纯化的重组蛋白CgDH~+,根据其蛋白质浓度推算表达量为2.32 mg/L。经MALDI-TOF-TOF质谱分析证明纯化产物即为预期的目的蛋白。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分别含重组蛋白CgDH~+和重组蛋白CgDH–的培养液上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铜绿假单孢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都具有抑菌活性,表明重组蛋白中6×His标签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其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54.
作者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状电泳技术,对1986年以前发表的苏芸金杆菌22个血清型29个亚种进行了酯酶分析,获得了较圆盘电泳更为准确、迅速、易区分的酮酶分析结果。其中H_1—H_(14)的20个亚种与圆盘电泳的结果相同。本文报道了1978—1986年间所发表的苏芸金杆菌9个亚种板状电泳的酮酶分析和生化测定的结果。从而确立了以酮酶型为主结合生化特性对苏芸金杆菌未知菌株进行鉴定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5.
三种水产药物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3种水产药物硫酸铜、孔雀石绿、甲醛分别设置浓度梯度,对正常和天然患病近江牡蛎进行处理,连续观察7d,发现3种药物对正常近江牡蛎的影响强度为孔雀石绿〉甲醛〉硫酸铜。对患病近江牡蛎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对正常近江牡蛎的致死率,即使用同一药物的更低浓度处理患病近江牡蛎,其死亡率也显著高于更高浓度处理的正常近江牡蛎的死亡率。在患病近江牡蛎药物处理实验中,对照组有明显死亡,但死亡率低于药物处理组。实验结果表明水产药物残留对近江牡蛎,特别是对患病近江牡蛎有较大影响,会导致其死亡率明显上升,这也可能是引起近江牡蛎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6.
为了了解深圳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卫生质量状况,我们于2002年1月~2004年2月对该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污染物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六六六(BHC)为ND(未检出)~0.100mg·Kg-1湿重,DDT为0.004~0.255mg·Kg-1湿重,细菌总数为ND~9.3×104Ind·g-1,大肠菌群为ND~5.6×104Ind·(100g)-1,PSP为ND~34μg·(100g)-1,副溶血性弧菌沙井和后海的近江牡蛎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站位未检出。参照GB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深圳海域养殖牡蛎的六六六、DDT、细菌总数和PSP完全符合要求,沙井和后海的近江牡蛎副溶血性弧菌超标,所有站位的大肠菌群均存在超标。综合重金属的检测结果发现,所有站位的牡蛎均有多个污染物超标,卫生质量欠佳,珠江口和深圳湾的近江牡蛎较大亚湾和大鹏湾的长牡蛎和褶牡蛎卫生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57.
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幼虫及稚贝的表型性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估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在北方沿海的早期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2009年6月在青岛繁育的两种牡蛎为材料,在大连研究了温度(Mt:(22±1.0)℃及Ht:(28±1.0)℃)、盐度(S20:20±1.0及S30:30±1.0)及中间育成环境(ID:室内及OD:室外)对两种牡蛎幼虫及稚贝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壳宽显著大于长牡蛎(P<0.05),壳高及怀卵量显著小于长牡蛎(P<0.05),壳长、鲜重及壳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温度和盐度相同情况下,长牡蛎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幼虫均大于香港巨牡蛎;香港巨牡蛎幼虫浮游前期生长较慢,而后快于长牡蛎。两种牡蛎幼虫存活能力在15日龄时高温组>中温组;相同温度下,香港巨牡蛎中盐组>高盐组,长牡蛎高盐组>中盐组。幼虫变态期间,较低的温度延迟了变态时间,降低了变态率,使得两种幼虫变态规格大型化。温度是影响幼虫生长、存活、变态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盐度,交互作用几乎尚未起到作用。中间育成阶段,室外比室内培育效果更好,且香港巨牡蛎稚贝壳高在60日龄以后显著大于长牡蛎(P<0.05),环境是影响稚贝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无论室内还是室外两种牡蛎稚贝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8.
盐度对长牡蛎和近江牡蛎及其杂交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8月以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 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为实验材料,开展了稚贝对盐度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发现长牡蛎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5—35,最适生长盐度为25—35;近江牡蛎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0—25,最适生长盐度为20—25;GA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5—30,最适生长盐度为15—30,AG的最适生存盐度为20—30,最适生长盐度为20—25。GG对低盐度敏感,AA对高盐度敏感,AG具有高盐度存活的杂种优势,在盐度30时,中亲杂种优势HG×A为13.32,单亲杂种优势HGA和HAG分别为1.89和27.88,在盐度40时,HAG上升到400,GA和AG都不具有生长优势。杂种稚贝对盐度适应介于双亲之间,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父系遗传特点。  相似文献   
59.
深澳湾太平洋牡蛎养殖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方建光模型,通过对广东省南澳县深澳湾养殖环境的水温、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和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生物量的调查,结合室内测定的不同规格壳长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滤水率,并参照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相应的滤水率,对深澳湾各月份不同规格太平洋牡蛎养殖容量进行估算。研究发现,深澳湾各规格的太平洋牡蛎最大养殖容量出现在1月份和2月份,最小养殖容量出现在5月份。各规格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分别为:壳长3.5~5.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27 ind/m2,壳长5.5~7.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16 ind/m2,壳长7.5~9.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17 ind/m2,壳长9.5~11.0 cm的太平洋牡蛎年平均养殖容量为16 ind/m2。  相似文献   
60.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体重、饵料密度和质量对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并且都符合幂函数模式:FR(IR)=aWb.太平洋牡蛎同化率与其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明显.饵料丰度和质量是影响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重要因素.随食物中有机物含量(POM/TPM)的增加,太平洋牡蛎的同化率也增加,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