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41.
捕食是影响牡蛎种群建立和牡蛎礁发育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测定了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对4组规格(W1:壳高10-20mm;W2:壳高20-30mm;W3:壳高30-40mm;W4:壳高>40mm)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的捕食偏好性和捕食效率。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蟳对2种牡蛎的捕食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牡蛎规格大小显著影响着日本蟳的捕食效率(P<0.05),即日本蟳对W1组近江牡蛎的捕食效率显著高于W2和W4组(P<0.05),W3组的被捕食效率介于中间(P>0.05);日本蟳对W1组熊本牡蛎的捕食效率显著高于W2和W3组(P<0.05),W4组的被捕食效率与其他处理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牡蛎种类(P=0.590)和规格大小(P=0.357)对脉红螺的捕食效率均无显著性影响,不同规格的两种牡蛎均呈现较低的被捕食效率。黄口荔枝螺对2种牡蛎的捕食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917),但牡蛎规格大小显著影响其捕食效率(P=0.035),即对W1组熊本牡蛎捕食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规格组(P<0.05),但其对不同规格近江牡蛎的捕食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种牡蛎的壳厚与其壳高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研究结果表明,3种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对近江牡蛎和熊本牡蛎并未表现出差异性的捕食偏好,但对不同规格牡蛎的捕食效率具有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42.
左涛  张贝叶  王俊  左明  王安东 《生态学报》2024,44(7):3086-3097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为缺乏。在黄河口西南侧的小岛河河口新发现天然活体牡蛎礁,但该牡蛎礁曾被大规模的商业采捕,亟需推进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研究工作。基于2021年11月对该牡蛎礁开展的牡蛎种群生态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该牡蛎礁分布有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牡蛎礁上以活体牡蛎为主,死亡牡蛎壳体数仅占6.1%-6.7%。活体牡蛎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11±778)个/m2和(21.97±30.43)kg/m2,近江牡蛎较多,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比55.7%和76.4%。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年龄分别介于0+-4+ 龄和0+-2+ 龄,它们都以壳高介于30-40 mm及壳质量<5 g的0+ 龄个体数量居多(>80%)。近江牡蛎的壳体形态参数均值都高于同龄组长牡蛎的相应值。两种牡蛎壳体均呈负异速增长,不同龄级的壳体延展方向不同。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到,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渐近壳高分别为286 mm和173 mm,估算的拐点年龄分别为5.47 龄和2.56 龄,两种牡蛎的生长曲线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上结果表明,小岛河河口的天然牡蛎礁的牡蛎自然种群资源较丰富,具有高密度、低龄和低死亡率等特点,有较好的活力和扩张潜力,有利于被采捕后的礁体的恢复。两种牡蛎中,近江牡蛎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的生长年龄,对礁体形成和扩繁可能更为重要。建议对该天然牡蛎礁及牡蛎种群开展周期>3年的原位保护、修复和连续监测计划。  相似文献   
43.
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壳金品系与壳黑品系分别是壳颜色为金色与黑色的选育群体, 为了评估选育效果与选育差异, 分析了F3群体的生长、存活、性腺发育和生化成分(糖元、甘油三酯、总蛋白)含量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浮游幼虫与稚贝期(9—40 dph)壳黑品系的壳高显著大于壳金品系(P<0.05), 而幼贝与成贝期(180—450 dph)壳金品系的壳高、壳长、总重、总体积、软体重大于壳黑品系, 并且总重呈显著性差异(P<0.05), 表明成贝期壳金品系具有较全面的生长优势。15—450 dph壳金品系的存活率均高于壳黑品系, 360与450 dph(6月与10月)壳金品系的成活率分别为55.35%与42.22%, 是同时期壳黑品系成活率(25.27%与12.12%)的2.19倍与3.49倍(P<0.05), 成贝期壳金品系具有较高的存活率优势。成贝期壳金品系与壳黑品系雌雄比接近1﹕1, 性腺发育同步, 6—9月(360—450 dph)为配子排放盛期。180—450 dph(12月至次年10月)壳金品系闭壳肌、外套膜、鳃和性腺中的糖元与甘油三酯含量均高于壳黑品系(P>0.05), 随着卵子发育成熟, 性腺中糖元含量逐渐升高, 而甘油三酯含量逐渐降低; 两个品系总蛋白含量无组织与时间差异。研究表明熊本牡蛎的生长、存活以及生化成分含量与壳色相关联。研究为经济性状与壳色的协同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4.
采用AFLP技术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和褶牡蛎(Crassostrea plicatula)3个牡蛎群体共6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4对引物共扩增得到66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19个,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3.50%。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和褶牡蛎多态位点比例依次为73.26%、70.54%和75.08%,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56 9±0.197 7、0.226 1±0.195 2和0.268 3±0.194 1,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382 3±0.276 2、0.341 4±0.274 1和0.398 8±0.270 9。上述结果表明,3个牡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褶牡蛎最丰富,太平洋牡蛎次之,近江牡蛎最小。基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系数Nm表明这3个牡蛎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UPGMA聚类分析表明,太平洋牡蛎和近江牡蛎先聚为一支,而后与褶牡蛎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45.
为探索细胞松弛素B(CB)和低盐抑制第一极体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的最佳条件,研究了CB浓度(0.2、0.4、0.6和0.8 mg/L)、低盐(6、8、10和12)及诱导持续时间(10min、15min、20min和25min)对卵裂率、孵化率、四倍体率和诱导效率指数的影响,并分析了幼虫生长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在CB浓度为0.6 mg/L,诱导持续时间为15min时,四倍体率为(65.69±2.47)%,诱导效率指数最大;在盐度为8,诱导持续时间为15min时,四倍体率为(38.77±2.69)%,诱导效率指数最大。CB和低盐诱导组前期壳高大于对照组,后期小于对照组, CB诱导组壳高显著大于低盐诱导组(P<0.05), CB和低盐诱导组幼虫平均日增长量分别为(14.2±1.08)和(10.49±0.60)μm/d,均小于对照组(15.43±1.08)μm/d; 2个诱导组存活率始终低于对照组,低盐诱导组前期存活率高于CB诱导组,后期低于CB诱导组。综合来看, CB诱导法在四倍体率、诱导效率指数、12d存活率和生长速度等方面效果较好,适用于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  相似文献   
46.
近江牡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65℃加热,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G-100凝胶过滤和DE-52柱层析,从近江牡蛎(OstrearivularisGould)软体部分提纯了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对其理化性质鉴定表明,用此法纯化的酶纯度均一.该酶系由两个相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分子量27.9kD.该酶的紫外吸收峰在272.5nm,红外光谱表现出其氨基酸组成特征,与猪血SOD存在差异.该酶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及经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后的稳定性与猪血SOD不同.其氨基酸组成与不同来源的同类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7.
作者于1988-1990年在上川岛临海实习中采集的8种牡蛎,经鉴定分隶于1属4亚属,其中6种在上川岛尚未有记载。本文报道了该地区牡蛎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和生态分布特点,并提出经济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48.
盐度对长牡蛎和近江牡蛎及其杂交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8月以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 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为实验材料,开展了稚贝对盐度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发现长牡蛎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5—35,最适生长盐度为25—35;近江牡蛎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0—25,最适生长盐度为20—25;GA的最适生存盐度为15—30,最适生长盐度为15—30,AG的最适生存盐度为20—30,最适生长盐度为20—25。GG对低盐度敏感,AA对高盐度敏感,AG具有高盐度存活的杂种优势,在盐度30时,中亲杂种优势HG×A为13.32,单亲杂种优势HGA和HAG分别为1.89和27.88,在盐度40时,HAG上升到400,GA和AG都不具有生长优势。杂种稚贝对盐度适应介于双亲之间,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父系遗传特点。  相似文献   
49.
深圳近岸养殖牡蛎体内污染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4月25日至8月22日对深圳近岸养殖牡蛎体内的污染物(Cu、Pb、Cd、Zn、Ni、总Cr、总Hg、无机As、石油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上述污染物的含量和牡蛎对养殖水体中污染物的浓缩能力,并对其食用质量和养殖海域水体的使用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亚湾牡蛎体内污染物水平较深圳湾和珠江口低,前者海域养殖牡蛎基本符合要求,只要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养殖后的净化处理,该海域养殖的牡蛎可安全食用,后者海域养殖牡蛎体内多项指标超过评价标准,食用质量较差。大亚湾海域可作Ⅰ、Ⅱ类功能使用,深圳湾和珠江口近岸海域作为Ⅲ类功能使用更为合理。牡蛎对污染物浓缩系数依次为Zu>Cu>Cd>Pb>总Cr>Ni>总Hg,其中Zn、Cu、Cd的浓缩系数远大于1000。  相似文献   
50.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体重、饵料密度和质量对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并且都符合幂函数模式:FR(IR)=aWb.太平洋牡蛎同化率与其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明显.饵料丰度和质量是影响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重要因素.随食物中有机物含量(POM/TPM)的增加,太平洋牡蛎的同化率也增加,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