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7篇
  3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本文对四川雀形目燕科、鹤鸰科、山椒鸟科、鹎科、伯劳科、黄鹂科、卷尾科、鸦科、山雀科、绣眼鸟科、文鸟科、雀科和科等13科49种另2亚种鸟类的巢和卵进行了记述。其中我国特产鸟类黑额山噪鹛的巢、卵和山噪鹛的卵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2.
热河生物群的翼龙都发现于义县组和九佛堂组。金刚山层位于义县组上部,已经报道的翼龙包括最早发现的两件翼龙胚胎,两件古翼手龙超科的标本,以及一件存疑的金刚山义县翼龙。对这一层位发现的一件前肢标本进行了描述,并确定其属于无齿翼龙超科。对现存于本溪地质博物馆的金刚山义县翼龙的正型标本进行了观察,并修订其鉴定特征。无齿翼龙超科成员具有独有的特征组合为:牙齿垂直于咬合面,呈三角形且唇舌向扁,前两对更长更细;第二翼指骨长度约为第一翼指骨的93%。在热河生物群中,古翼手龙超科的标本主要发现于义县组,而古神翼龙超科主要发现于九佛堂组。包括这件新标本和金刚山义县翼龙在内的无齿翼龙超科在九佛堂组发现的略多于义县组,这与之前认为的翼龙分布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53.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 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 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洞巢资源密度我们将9块样地分为3组, 即巢箱区(啄洞密度最低, 悬挂人工巢箱使其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大幅提高)、低密度区(啄洞密度较低, 无巢箱)和高密度区(啄洞密度较高, 无巢箱), 调查了3组样地内鸟类的组成和密度、潜在洞巢资源的利用情况等。3组样地中均调查到4种初级洞巢鸟, 其种类组成略有不同; 4种次级洞巢鸟在3组样地广泛分布, 分别为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大山雀(Parus major)、沼泽山雀(P. palustr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巢箱区和高密度区的次级洞巢鸟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巢箱区同高密度区一样, 大山雀和白眉姬鹟的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 这是由于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是人工巢箱的主要利用鸟种, 而沼泽山雀和普通鳾的密度在三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初级洞巢鸟总密度与啄洞密度、次级洞巢鸟总密度与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潜在洞巢资源丰富的样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潜在洞巢资源贫乏样地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人为增加洞巢资源可以改变鸟类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三组样地中鸟类群落的均匀性、丰富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没有显著差异, 群落相似性指数也相近。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似。次级洞巢鸟密度的增加短时期内未对群落内其他主要鸟种的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初级洞巢鸟的密度决定了啄洞的丰富程度, 而洞巢资源的差异会对次级洞巢鸟集团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54.
云南西双版纳桑寄生植物传播与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肖来云  普正和 《生态学报》1994,14(2):128-135
在西双版纳地区桑寄生植物的种子是鸟类传播。传播的鸟类主要是啄花鸟科的纯色啄花鸟,红胸啄花鸟,朱背啄花鸟和黄肛啄花鸟等。桑寄生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一是鸟类蚕食除去外果皮的种子或外果皮果肉相互连着的种子,经消化道消化吸收大部分果肉或外果皮后,将种子排出体外,其次是鸟在觅食中遗漏种子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55.
鸟类跗跖骨远端形态的两种模式及其栖息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玉光 《四川动物》2006,25(1):21-27
通过对大量现生鸟类的跗跖骨进行对比研究,得出鸟类的跗跖骨远端特征可以被用来作为判断鸟类栖息习性的依据。地栖性鸟类的跗跖骨远端由第Ⅱ、第Ⅲ、第Ⅳ跖骨滑车组成典型的“三角”模式,而树栖性鸟类的跗跖骨远端则是由位于同一平面位置的第Ⅱ、第Ⅲ、第Ⅳ跖骨滑车组成典型的“滚轴”模式。由此还尝试对中生代鸟类的栖息习性和功能作了检验和判定,依此鉴定与借助其他依据识别的结果比较一致。鸟类跗跖骨远端形态结构的观察与研究,对评判古鸟的栖息习性以及鸟类的栖息演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李义明  李典谟 《动物学报》1998,44(2):150-156
分析了面积,海拔高度,离物种源的最小距离,岛屿形状和人类活动对舟山群岛蛙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与岛屿面积和最高海拔明显相关。但物种多样性与离物种源的最小距离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钫屿形成后蛙类与岛屿间很少发生迁移和再定居,物种数处于“非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7.
四种昼行性动物取食和贮藏红松种子的行为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于2005年10月1~7日,采用全时焦点观察法研究了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林班原始红松林内松鼠(Sciurus vulgaris)、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普通(Sitta europaea)4种昼行性动物取食和贮藏红松种子的行为。结果表明①4种动物的取食和贮藏过程包括找寻、松塔的处理与种子剥食、松塔和种子的搬运、确定贮藏点、掩藏和警戒等6个环节,但它们在6个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均存在较大差异;②4种动物的种子消耗量亦存在较大差异(χ2=144.67,df=3,P<0.05),松鼠、星鸦、花鼠和普通每次平均取食红松种子的数量分别为40.0粒、20.9粒、16.7粒和1.3粒。松鼠与星鸦能够在地面和树冠层取食或收获红松松塔及种子,而花鼠与普通则主要在地面取食;③4种动物贮藏种子的能力亦有较大差异(χ2=68.76,df=3,P<0.05Kruskal-Wallis),松鼠、星鸦和普通主要分散贮藏红松种子,松鼠和星鸦的贮藏量最多,而花鼠很少分散贮藏种子,但能将许多红松种子集中贮藏在少数的贮藏点;④取食松籽的种间竞争强烈,在红松林的垂直高度上,松鼠和星鸦具有高度重叠的取食生态位,花鼠和普通因为种群数量大,对地面种子库的消耗量较大。分析结果显示,松鼠与星鸦是红松种子扩散的传播者,普通是种子消耗者兼传播者,而花鼠则近乎是完全的捕食者。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香鼬、艾虎和大(狂鸟)3种食肉类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的测定,依据同位素的质量平衡原理和IsoSource软件计算得到:小型哺乳类在香鼬、艾虎和大(狂鸟)食谱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6.8%、27.0%和29.2%;雀形目成鸟的分配比例为22.3%、47.7%和69.1%;雀形目幼鸟为50.9%、25.6%和1.70%.3种食肉类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分布模式在二维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割,由此说明,香鼬、艾虎和大(狂鸟)之间存在明显的食物资源分割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三者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59.
郑生武 《四川动物》1992,11(1):43-44
食物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地理分布、季节迁移和死亡等生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各种动物的食性决定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人类决定其益害关系的主要依据。作者以多年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0.
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在山西省吕梁山、中条山皆有分布,是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常见的夏候鸟和食虫鸟。有关此鸟巢与营巢环境的报道甚少。现根据多年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东经111°27′,北纬37°50′)的阳圪台、庞泉沟、郝家沟、市庄等地的调查所得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